白天,乘坐“空中的士”通勤上班;晚上,無人機將新鮮食材運輸到家;周末,約上三五好友享受“沖上云霄”的刺激……低空經濟催生萬億規模“新藍海”,在不久的將來,“低空+”應用會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
如今在廣州,“會飛的汽車”離現實越來越近。前不久,一架小鵬匯天飛行汽車通過自動駕駛順利完成城市CBD的低空飛行,億航智能獲得了全球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行業內首張生產許可證,全國首個低空經濟應用示范島也在廣州大學城落地。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低空經濟已成為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和前進方向。多年來,廣州低空經濟在研發制造、飛行運營和基礎設施保障方面均形成一定基礎。“飛行汽車”之夢照進現實,拉開了廣州未來城市空中交通新的帷幕。
低空經濟“振翅高飛”,宣告了廣州向“新”出發、向“空”而強的雄心壯志,迅速搶占全球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打造廣州新名片。
風口
源于汽車產業基礎厚實
藍天下,白云間,廣州CBD上空響起螺旋槳的轟鳴,一輛“空中的士”正在飛越珠江。
上個月,小鵬匯天“旅航者X2”無人駕駛飛行汽車從江岸垂直起飛,以自動駕駛模式向標志性建筑廣州塔方向飛行,飛越花城廣場、海心沙亞運公園等廣州地標性景觀后返回出發點,全程僅6分鐘。
“這是拓展城市空中交通航線的驗證飛行,標志著廣州探索未來城市空中交通和低空場景應用邁出示范性一步。”完成城市“首飛”后,小鵬匯天創始人、總裁趙德力展望了低空飛行的酷炫圖景:從郊外田野到城市上空,從景區游覽到日常出行,隨著低空空域逐步放開,低空經濟商業化路徑已逐步明朗。未來5到10年,在城市低空中打個“飛的”快速通勤,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眼下,低空經濟已然成為新風口,又一個萬億級產業正在崛起。
放眼全國,廣州是低空經濟的先行者。這里既有扎實的產業基礎,也提供了眾多的可應用場景。
目前,廣州已聚集了一批低空行業的龍頭企業和在低空飛行行業領先的運營服務商。在制造端,擁有小鵬匯天、億航智能、廣汽3家長期致力于電動垂直起降和飛行汽車研發制造的本土企業,在行業內處于領先位置;在無人機領域,擁有電子五所、極飛科技、華科爾等多家致力于檢測、農業、工業、物流、消防、表演和外掛系統的知名制造和運營企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去年底,廣州空港委與民航中南空管局簽署了低空飛行服務站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合力推進廣州低空飛行服務站建設,創新低空空域分類管理模式,深化低空空域分類和航線規劃,為低空飛行提供指導、服務、保障和管理。
“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城市,產業鏈基礎比較完善且經濟總量龐大的廣州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廣州空港委市管一級調研員賀同林表示,廣州的國土空間廣闊,能為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土地資源,具備豐富的低空空域資源,白云機場FBO也已成為全球領先商務航空基地,低空800米以下可使用資源在50%至80%。
在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飛行汽車動力研究中心主任張揚軍看來,廣州厚實的汽車產業基礎和實體經濟規模,更是其發展低空經濟的獨特優勢。“低空經濟離不開地面產業,需要融合布局所在城市的技術鏈和產業鏈,形成可持續的、規模化的經濟增長新引擎。”他認為,電動化、智能化是飛行汽車實現的兩大關鍵,作為“汽車第一城”的廣州,可以推動低空經濟與新能源汽車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跨界融合,實現集群化發展,有能力“領飛”全國。
低空經濟的“萬億藍海”潛藏著巨大機遇,已成為“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廣州”的戰略發力點。
起飛
乘勢駛入發展快車道
低空,通常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離在1000米以內的空域。低空經濟,也就是以這部分空域為依托的經濟活動,以無人機、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汽車等為牽引,涉及空中通勤、空中物流、空中旅游、空中管理等眾多行業,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低空經濟通過科技創新,將傳統二維地面經濟拓展為三維立體經濟,成為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強、成長空間大的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張揚軍認為。
今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之一。
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達到3.5萬億元。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低空經濟白皮書顯示,到2025年,低空經濟對中國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值將達3萬億至5萬億元。
萬億級產業,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前上海、深圳、廣州、蘇州、合肥等多個城市已爭先布局“天空之城”,明確發展路線圖,搶抓產業發展機遇。
廣東今年明確提出,支持深圳、廣州、珠海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打造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高地。
“排頭兵”理當探路先行。早在去年,億航智能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已獲頒全球首張適航證,廣汽GOVE飛行汽車也成功首飛。
以多年積累為基礎,廣州不斷優化頂層設計,乘勢起飛全力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廣州去年就完成了低空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是到2027年產業總規模達到2100億元,到2035年達到6500億元。”賀同林介紹,廣州發展低空經濟的總體思路是“三面齊動”,主要是研發制造、飛行運營和基礎設施保障,研發制造是核心,飛行運營是支撐,基礎設施是保障,政府將與企業一起發力、共同進步。
近期,廣州正推動出臺《廣州低空經濟發展規劃》《廣州低空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推進低空數字空域和智聯網建設,將對低空經濟發展起到底層支撐作用,培育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顛覆性技術創新項目。
迎“風”而上,全市各區也在先行探路。去年底,《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發布,除最高3000萬元的低空產業項目資金扶持外,還圍繞基礎設施扶持、低空飛行服務保障、核心技術產業化扶持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惠企舉措。在南沙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牽頭組建低空經濟研究院,中航工業集團院士團隊合作開展全空間無人體系建設專項研究。天河區探索建立低空經濟研發設計集聚區,對低空經濟企業提供應用場景建設、人才培育、金融支持、生態構建等五大維度支撐,把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動能。
產業未來決定城市未來。在產業政策共振下,低空經濟在廣州以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駛入快車道。
護航
“低空+”應用場景多元
當下,低空經濟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競逐低空的浪潮之中,廣州還需按下“加速鍵”,解碼一道道新考題,讓空中通勤、無人機配送等新型業態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助力低空經濟實現更加健康、安全、有序的發展。
“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目前的研究應用熱點與重點均是在汽車領域。從這個角度講,飛行汽車未來的大規模應用將可能從汽車領域首先發展起來,使得汽車飛起來。”張揚軍說,基于智能交通和能源互聯網、空地人協同的飛行汽車,將是未來通用航空的發展愿景。
廣州,這座擁有深厚汽車產業底蘊的城市,連續5年穩坐全國汽車產量榜首,占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去年新能源汽車產量更是突破了65萬輛,電動化和智能化走在了行業前列,為飛行汽車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瞄準低空經濟,廣州正在醞釀更大的產業雄心。
4月7日,在完成全球商業首飛三個月后,億航智能獲得了全球eVTOL行業內首張生產許可證,為下一步商業化運營提供重要保障,也標志著廣州在全球率先進入無人駕駛載人飛行時代。
4月18日,廣州市番禺區政府與小鵬匯天簽訂協議,從成立低空經濟專家智庫、開展飛行汽車基礎設施建設、探索飛行汽車應用場景、推動低空顛覆性技術項目合作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共同將廣州大學城打造成全國首個低空經濟應用示范島。
“公司將著力推動‘空中的士’項目盡早落地,我們的愿景是將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的應用場景帶進普通人的生活中。”億航智能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胡華智說。
趙德力透露,今年下半年將生產50輛左右分體式飛行汽車的樣車,并在全國進行陸行測試和飛行測試,并盡快面向個人用戶量產交付。
根據計劃,廣汽集團將在2027年推出飛行汽車示范運行方案,在粵港澳大灣區2至3座城市實現“多元站點—地面交通—空中交通”全鏈條立體智慧出行服務。
在多年積累基礎上,廣州不斷利用先發優勢,加速普及安全、智能、環保的全新低空飛行體驗。正如eVTOL運營服務商合利智能總裁張驛所言:“今年將是廣州版‘空中的士’商業化元年。”
“打飛的”之外,“低空+農業”“低空+配送”“低空+文旅”等商業應用場景也頻繁在廣州上演。
走進黃埔區的“超級農場”,遙感無人機在稻田自動噴灑施肥,“智慧農業”圖景照進現實。海珠區太古倉碼頭一派火熱景象,運輸海鮮等食材的無人機陸續抵達,送上食客的餐桌。在白云區安華匯風洞跳傘基地,落成華南最大的全天候戶外風洞飛行基地,讓人體驗翱翔天際的刺激感。
持續拓展多元化“低空+”商業應用場景,助推低空經濟實現集群化、規模化發展。廣州越來越廣泛使用無人機進行物流、巡線、巡查、測繪和政務管理等,多家知名航空運動營也在廣州開展高空跳傘、低空旅游、航空研學等活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不斷提速發展的低空經濟,正加快繪就廣州“天空之城”的美好未來。
■聲音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飛行汽車動力研究中心主任張揚軍:
飛行汽車“領飛”廣州低空經濟
當前,飛行汽車正在開啟低空智能交通的新通航時代,成為低空經濟新熱點。低空經濟的引領已經由消費級無人機變為工業級無人機,在2030年左右,飛行汽車增速將超越工業級無人機,并以指數級趨勢主導低空經濟的發展。因為低空智能交通與地面智能交通融合發展,飛行汽車也將成為顛覆性技術應用的主要載體和場景。 廣州的特色優勢就在于飛行汽車,一方面擁有小鵬匯天、億航智能、廣汽等優質本土飛行汽車制造企業,另一方面形成了強大的汽車工業基礎和實體經濟支撐。圍繞飛行汽車核心技術部署創新鏈和產業鏈,將推動廣州低空經濟與新能源汽車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跨界融合,實現集群化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講,飛行汽車將是廣州培育壯大低空經濟和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
對于廣州而言,重點是瞄準飛行汽車制造業,要推動飛行汽車和本土制造業相互融合,引領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企業而言,要找到特定的應用場景,讓低空載物載人的產品與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產生反哺互動,依托共性關鍵技術,有效降低制造和使用成本,形成商業邏輯閉環。對政府來講,要以政策驅動力形成規模效應,如引育飛行制造、保障與綜合服務等規模集群。同時,先行示范放開保障安全的飛行空域,建立低空監視網絡系統,只有空管部門能看得到、監視得住,能讓你按照設定的空中路線飛行,即“空中高速路網”建設完備,飛行汽車才有規模化應用的可能。
(記者 周甫琦 鄭慧梓 統籌 李卓 何山)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