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4年全球獨角獸榜》,廣州市24家企業上榜,位居全球第九、全國第四,總量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十大獨角獸廣州占2席,分別為希音(第三)、廣汽埃安(并列第十)。廣州今年有立景創新、庫洛科技、中科宇航、中芯種業、黑格智能、云舟生物共6家新上榜企業,占廣州今年榜單數量的四分之一。
另2023年榜單中的中旭未來、速道(藥師幫)、慧智微、國鴻氫能4家企業則因成功上市而“畢業”,不再列入榜單。因此最終上榜的企業數量較上年增加2家,增量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合肥增量3家)。
廣州行至新經濟模式變革前沿
“廣州目前有24家獨角獸企業,相當于以色列(26家)或加拿大(25家)一個國家的獨角獸數量。粵港澳大灣區共有70家獨角獸,相當于印度(67家)一個國家的獨角獸數量。”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表示。
前十名增長價值1.4萬億元人民幣,占全榜單增長價值的近一半。全球十大獨角獸中,來自廣州的希音以4600億元人民幣的估值位列第五。作為一家互聯網快時尚零售公司,希音的價值背后,是作為商貿之都、時尚之都的廣州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之下,采用新生產方式整合資源的體現。
跟上一代互聯網電商最大的不同在于,希音以數字化技術打造柔性按需供應的“小單快返”模式,實際上是數字經濟時代對生產模式的重新定義。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技術將逐漸使生產變成“按需定制”的模式。希音跟上游供應商的關系,也從傳統的銷售和生產的關系,變成在自主品牌下,依托數字化平臺實現從“產品設計—產線設計—生產—銷售”全鏈路一體化融合的關系。
“數字化柔性按需的供應鏈模式,既能及時滿足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同時在源頭減少生產和庫存浪費從而讓產品更具性價比。”希音有關負責人表示。希音的快速發展,無疑證明這種模式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希音的產線,也從女裝逐步延伸到了家居、鞋包、首飾、美妝等更豐富的板塊。
無獨有偶,拼多多的海外總部Temu也悄然落戶廣州,與希音緊相毗鄰,同在廣州番禺區的南村萬博板塊。這一切,與廣州扎實的產業基礎、完備的產業體系密不可分,與廣州數字經濟、互聯網人才集聚有關,與廣州務實創業、高效生產的土壤有關。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對外貿易窗口的廣州,在跨境貿易上更是具備天然優勢。
變革的力量不容小覷。新模式下,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融合,這不僅僅是一家跨境電商的崛起,更是一場整合生產端的,從制造到“智造”的變革。這一次,廣州再次走到了新經濟模式變革的前沿。
“從單件生成,到批量生產,再到流水線生產,后續發展到柔性生產,最后到智能化制造。”暨南大學機器人智能技術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柳寧梳理了人類歷史上制造技術的躍遷。在柳寧看來,目前,制造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以“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的“云制造”時代。
這是一場高科技引領下的變革。廣州近年來在科技領域的發展,也與其在產業端的表現相適配。能跑出“領頭羊”,并非偶然。高校云集、院所密布,廣州一直以來是南方的科教重鎮,在粵港澳大灣區屬于“智力源”“創新源”。近年來,廣州強化科技的戰略性引領性布局,更是大招頻出。
硬核科技與創業投資雙核驅動
“過去五年是創業的黃金時代。我們看到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新科技進入市場的最大規模爆發。”胡潤表示。
廣州一直在為此作出準備:將硬科技作為發展科技企業的引導方向,實施硬科技培育行動,以發展“代表世界科技發展先進水平、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關鍵核心技術”為目標,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賽道每年遴選100家硬科技企業。
遴選好苗子,澆灌出一片密林。從最早國家舉辦創新創業大賽開始,廣州就是最積極的參與城市之一,并率先提出了“以賽代評”的改革,將支持中小企業的科技項目的決定權,由傳統的學者專家改為了由投資人、企業家和技術專家組成的評委團隊。這一步,奠定了廣州遴選科技企業的基本思路。緊接著,發布擬上市高企百強、獨角獸、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榜單,廣州培育科技企業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培育一批研發投入高、全球化布局、品高價優的科技龍頭企業。”廣州市政協副主席、科技局局長王桂林表示。
這些賽事和榜單,起到了良好的集聚創新資源的效應。政府向在其中嶄露頭角的企業提供了幫助,引導社會各方面資源向這些具有“領頭羊”潛力的企業集聚。對接科研資源以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對接銀行和資本以解決企業融資難題,以“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的形式為科技企業貸款提供支持,已經累計為超1.18萬家科技企業放款突破1000億元。廣州還幫助企業尋找產品應用場景,一路扶持科技企業跨過創業初期的“死亡之谷”,并在上市前期再推一把力,出臺“擬上市高企榜單”、開展上市培育輔導,“搭梯子”“抬轎子”“找路子”,構建全程陪伴式的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
胡潤表示,在獨角獸上市方面,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在過去一年上市的29家獨角獸公司中,中國有18家,遠遠領先于美國的5家和世界其他地區的6家;而廣州則擁有其中的4家,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金融是科技企業的生命線。廣州一直把科技金融作為科技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板塊,著力暢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2023年,廣州設立1500億元產投母基金和500億元創投母基金,目前已投資40多家企業,本次榜單中的廣汽埃安、粵芯半導體、中科宇航等獨角獸企業均在投資之列。另外,廣州科創母基金已落地29只子基金,子基金實繳規模215億元,累計投資廣州項目達130個,4家獲投企業成功上市。
新賽道企業
占上榜企業比例過半
胡潤提出,金融科技、軟件服務和AI是獨角獸的三大主要賽道。今年,AI取代電子商務躋身三大賽道。中國擁有全球獨角獸數量的四分之一,主要來自人工智能、半導體和新能源。廣州在相關領域表現也相當亮眼,以上新賽道企業占廣州上榜獨角獸的比例過半。
其中,希音、致景科技、樹根互聯、探跡、黑格智能致力于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及互聯網技術賦能傳統行業。粵芯半導體、立景創新等上榜企業則體現了廣州在半導體、電子信息領域自主搶跑漸顯成效。
榜單上,廣汽埃安為首的新能源車企占了廣州上榜企業相當大的比例。廣州以傳統汽車制造大市轉型升級打造“智車之城”的態勢逐漸清晰,加上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奧動新能源、巨灣技研、如祺出行等上榜企業,涵蓋了汽車制造、自動駕駛、充換電技術、智能出行等領域,透視出體系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正在廣州逐步形成規模。
作為廣州汽車產業的龍頭,廣汽集團及時轉換新賽道已取得顯著成效。榜單中的廣汽埃安、巨灣技研、如祺出行都是廣汽集團孵化出來的企業,廣汽埃安入選全球范圍內唯一的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成為全球最快產銷突破百萬輛的汽車品牌,躋身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前三,巨灣技研自研的極速電池產品,搭載在埃安車型上獲得WRCA“最快電動汽車充電技術”認證。
胡潤還指出,另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航天領域獨角獸來自中國,主要從事衛星發射。其中就有來自廣州的中科宇航,通過自主研發的火箭和衛星技術打開了商業航天市場。
近年來,廣州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發展迅速,應用場景多樣,加速形成新業態,商業模式逐步成熟。中科宇航產業化基地落成,標志著國內首個全產業鏈精益化、數字化、智慧化的商業航天產業化基地投產運營,將帶動千億級規模的宇航動力研發、衛星研發、火箭衛星測控等上下游關聯產業鏈;小鵬匯天、極飛科技、南方航空物流以及已上市“畢業”的億航智能則形成了廣州低空經濟領先新優勢。
還有一批有廣州特色的上榜企業是錢大媽、樂禾食品、樸誠乳業、中芯種業等傳統企業。這些企業通過不斷引入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推動創新要素集聚,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 李鵬程)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