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省市政府工作報告,到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東部中心”儼然成為最近的高頻詞。
廣州市一季度開工的重大項目中,東部中心的項目數量、投資總額均占全市一半,顯示度極高。
根據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最新編制的《廣州東部中心總體規劃》,規劃范圍896平方公里、2035年服務人口預計超300萬的東部中心輪廓初顯,這座城市從去年開始謀劃的“新廣州”,內涵變得愈加豐滿:
謀劃綜合門戶樞紐能級提升,建設廣州“三核四極”中的“現代活力核”,面向華東、聯動廣深、協同莞惠,加速形成現代產業體系核心集聚地,打造挺起城市發展的產業硬支撐、擔當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新廣州”。
站在時代“風口”,拉開視野,立高遠眺,廣州規劃建設東部中心,不僅是關乎廣州城市發展命運的必答題,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戰略要義,更是雙循環視角下的中國發展大棋局。
“新廣州”的強大動力源
歷史的經驗證明,廣州向東,形成發展縱深,是城市戰略落地、區域潛力變現的生動注腳。
2200多年來,廣州一路向東、奔赴山海的激蕩歷程,成就了城脈延綿、文脈深厚、商脈興盛的大城格局。
廣州“東進”的戰略,最早要回溯到2000年,第一版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八字空間方針,落下重塑城市空間格局的關鍵一子——東進!
歷經20多年的建設,以黃埔區、增城區為主體的東部區域成為廣州產業核心集聚地。
從產業基礎看,根據去年廣州經濟數據,黃埔、增城經濟總量占全市近兩成,規上工業總產值超1萬億元,占全市比重超40%,是廣州制造業的“壓艙石”。從黃埔區的粵芯半導體項目到增城區的增芯項目,雙區“芯芯”相連的產業群鏈,背后是廣州東部地區先進制造集聚發展的大格局。
從重大平臺看,東部區域擁有廣州開發區和增城開發區兩大國家級經開區。當前,廣州正依托位于東部中心的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全市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科技產業支撐。
從發展空間看,在寸土寸金的超大城市中,廣州東部中心擁有較多連片成片的產業用地。未來,東部中心還將用好增量空間和存量低效用地,引導先進制造業規模化、連片化發展,加速形成挺起城市現代產業的空間支撐。
交通樞紐與制造業集聚、土地資源充沛,是廣州東部中心的比較優勢。
縱觀當下廣州發展的時與勢,產業的脊梁,就在東部。因此,東部中心是廣州市統籌重大生產力布局,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關鍵一棋”。
作為廣州珠江高質量發展帶和活力創新軸的十字交會點,東部中心延續了廣州東進城市發展脈絡,綱舉目張激活“三核”聯動發展,推動黃埔、增城兩區形成合力,將樞紐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勢能和牽引動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更為重要的是,東部中心還將面向華東、聯動廣深、協同莞惠,聚焦交通樞紐、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生產性服務等主要功能,統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為提升廣州發展能級提供重要載體和有力支撐。
未來,東部中心將瞄準“芯顯車藥”,大力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等主導產業,支撐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第三極核心承載區、“世界顯示之都”、萬億“智車之城”;同時,壯大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與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
此番落子“兩江東進”,規劃建設東部中心“現代活力核”,可以看到,廣州東進的格局更加豁然開朗。
區域發展的“戰略要地”
除了基于自身經濟發展的考量,廣州東進背后更進一步的構想,還在于以東部中心為支點,以點連軸,融通灣區、鏈接全國。
而這一支點,最終撬動的,是一個世界級城市群的遠大抱負。
因此,要真正理解東部中心規劃的戰略雄心,就不能只站在廣州中心向東看,而應著眼全國、立足灣區、協同區域看東部。
從地理空間看,東部中心涉及黃埔、增城兩區(其中黃埔區部分308平方公里,增城區部分588平方公里),地處廣州、東莞、惠州三市交界地帶,北靠九連山脈,南朝獅子洋,西接廣州市天河區,東鄰惠州市博羅縣,形成依山、沿江、入海的自然地理格局。
從戰略空間看,東部中心既是廣州面向華東、海西的戰略門戶,又是強化穗莞惠區域聯動的灣區要地,還是灣區兩岸科技創新走廊的交匯點,廣州綱舉目張激活“三核”聯動發展的關鍵一環“現代活力核”。
著眼全國,東部中心可成為鏈接全國、面向華東的樞紐門戶。
廣州東部,以新塘站為核心,規劃形成“3客1貨”的鐵路樞紐集群,1小時左右可到達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2小時左右可覆蓋粵東和閩西廣大地區,3小時左右可到達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5小時左右可到達長三角城市群,8小時左右可到達京津冀城市群,四通八達,輻射全國,進一步強化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其中,依托增城西站規劃建設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通過中老班列、中歐班列可鏈接東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各國。
建設廣州東部中心,充分發揮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打造面向華東、海西的戰略門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快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
立足灣區,東部中心是融通灣區、黃金內灣的北部頂點。
廣州東部中心作為灣區兩岸科技創新走廊的交匯點,是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名副其實的北部頂點,高濃度匯聚了大灣區的創新資源,是承接港澳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腹地。
東部中心,將成為打造面向灣區東岸的高能級城市中心,鏈接廣深兩大都市圈,協同橫琴、前海、南沙推動環珠江口“黃金內灣”發展能級躍升,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協同區域,東部中心有助于攜手莞惠、延續向東的發展縱深。
在城市周邊,廣州東部中心毗鄰東莞、惠州,是發揮廣州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向東縱深推進與東莞、惠州協同發展的重要連接。
以東部中心為核心,以東江廊道為紐帶,推動區域生態共育、交通互聯、產業協作、服務共享,建設穗莞惠跨界融合發展先導區,打造東江流域服務核心,開拓穗莞惠合作新局面。
作為現代化新城的東部中心
規劃的目的,要服務于人們對一座城市的期許。
在“新廣州人”仍在快速涌入背景下,東部中心,將成為一座怎樣的城市?
開放高效綠色的門戶之城、挺起產業脊梁的創智之城、青春活力共享的山水之城,勾勒出廣州東部中心現代化新城的發展愿景。
作為廣州活力創新軸上的重要一環,東部中心北聯知識城,南聯獅子洋,將規劃形成“一帶四軸,雙城三片”的總體空間格局。
“一帶”為延續“兩江東進”發展動能的珠江-東江高質量發展帶;“四軸”為承接廣州活力創新軸形成的科城創新軸、海絲智造軸、香山智造軸、增江創新軸,統領黃埔、增城兩區創新協同與分工;“雙城”為海絲城、東江城,突出現代服務業功能,共同作為東部中心的核心城區;“三片”為科學城片區、南香山片區、荔湖新城片區三大新興產城融合片區。
聚樞紐資源,打造一座開放高效綠色的門戶之城。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支撐廣州強化中心城市門戶樞紐功能、高水平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
這里將規劃建設廣州東部中心“三客一貨”鐵路樞紐集群,并依托增城西站建設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與南沙新區、北部增長極等重大交通樞紐聯動發展,充分發揮多式聯運優勢,提升貿易、創新、人才等資源要素綜合控制力,打造“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區,成為助力廣州全面拓展“雙循環”戰略格局經濟縱深的重要一環,支撐大灣區加快成為全球復雜生產網絡的組織者。
拓宜業空間,打造一座挺起產業脊梁的創智之城。
廣州東部中心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釋放制造業集聚優勢的動力源引領作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融合發展引領區,推動先進制造業鏈條化集聚、高端化發展,推動科技與產業、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同時,廣州東部中心將支撐打造大灣區協同創新共同體,全面強化面向灣區東岸的產業集聚輻射能力,協同橫琴、前海、南沙共同推動“黃金內灣”能級躍升,加快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發揮東部中心高能級產業功能集聚與輻射作用,還將促進與中心城區、南沙兩大核心聯動發展,對國家知識中心城、獅子洋增長極兩大極點及周邊節點帶動發展。
塑人居典范,打造一座青春活力共享的山水之城。
以“人城產”為營城邏輯,廣州東部中心力求生產、生活和生態融合共生發展。
為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東部中心充分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營造傳承賡續“老廣州”、助力開創“未來廣州”的宜居、韌性、智慧的現代化城區圖景。
依托“三山入城、九脈通海”的自然本底,東部中心將構建依山傍水、碧波相連、園翠林密的綠美生態格局;弘揚海絲文化、甘泉文化,打造具有嶺南魅力、東江特色的文化精品;吸引高素質年輕人口,增強城市發展活力,為年輕人就業、創業、落戶、安居等提供全周期服務,打造高品質生活廣泛享有、令人向往的青春之城、活力之都。
(記者 劉珊 李鵬程)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