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經濟大市要真正挑起大梁。”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在安排2024年工作時,對經濟大市提出明確要求。
推動高質量發展、再造一個新廣東,需要全省21地市奮發有為、大干快上,經濟大市更要展現出“大的樣子、大的擔當”。
(一)
在廣東省的經濟版圖上,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是非一般的存在。
四市的地區生產總值都超過了萬億元,加在一起在全省的占比超過六成,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市,是穩定廣東經濟大盤的支柱城市。
廣州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深圳成為廣東第二個萬億元級消費城市,佛山成為廣東第二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經濟大市取得了新的重要成就,在全省經濟發展中挑大梁的作用更加突出。
只有繼續勇挑大梁、真正挑起大梁,廣東經濟才能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才能順利實現2024年增長5%的預期目標。
(二)
經濟大市如何真正挑起大梁?
首先,立足“穩”這個大局和基礎,全力鞏固和增強回升向好態勢。
從外部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從內部看,經濟周期性、產業結構性問題疊加,新舊矛盾交織,兩難多難問題增多,而且經濟大市無一例外都是外貿大市,受外部環境沖擊影響更大,受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影響更嚴重。
面對這樣的發展形勢,“穩”無疑是第一位的,經濟大盤、民生就業、社會預期等該穩的一定要穩住。
對于經濟大市來說,就要千方百計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
只有“穩”住了大局和基礎,才能為“進”創造有利的條件。
(三)
其次,把握“進”這個方向和動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進是方向和動力,要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經濟大市再“進”一步,關鍵就是——
要在科技創新上“進”,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努力擺脫“卡脖子”的手,著力暢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要在產業創新上“進”,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創新是第一動力,只有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上不斷取得新突破,才能形成優勢、贏得未來。
(四)
第三,用好“立”和“破”的辯證法,充分激發活力和動力。
經濟發展中“立新”與“破舊”是永恒的課題,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新產業與傳統產業、新動能與舊動能、新技術與成熟技術、新發展模式與傳統發展模式動態平衡過程。
如果新的沒有成長起來的時候就淘汰舊的,那必然會帶來經濟的減速。所以,要堅持立字當頭、先立后破,根據各市所處的發展環境和實際情況,在新機制、新模式、新生產力尚未建立之前,不宜對破除舊體制、舊模式、舊生產力操之過急,要多做加法、少做減法,在做大增量的基礎上優化存量。
經濟大市大都處在動力轉換期、優勢再造期、新一輪大發展的醞釀期,既要堅持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攻堅,進一步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又要做好新舊模式之間的銜接和切換,把握好各項目標、政策、手段之間的平衡,防止顧此失彼、事與愿違。
經濟大市要真正挑起大梁,既是一種信任和肯定,更是一份責任和擔當。
期待被點名的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經濟大市知重負重、知責擔責,堅定挑大梁的信心,拿出挑大梁的行動,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經濟大市應有的貢獻。
(撰文 丁建庭)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