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容積率,近日成為討論高頻詞。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并正式實施《廣州市建筑工程容積率計算辦法》(下稱《容積率辦法》),為產業發展、居民生活、城市設計“擠”出新空間。
早在今年8月,廣州市發布調整容積率的征求意見稿時,就已引起廣泛關注——容積率怎么算?按什么標準算?辦法將如何變?彼時,從居民到開發商、建筑商,各行各業都有熱論。
這份新規一落地,許多人都從住房面積變化的視角,關注與樓市相關的兩個要點:
一是,未來廣州戶型可以將陽臺占比擴大到20%,高端豪宅項目還能適當突破這個上限,設置不限制進深的主景觀陽臺。
二是,套內建筑面積超過144平方米的復式住宅,層高最高可達7.2米。
記者從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事實上,這份新規還有更大的亮點,涉及制造業立市、優化城市規劃設計等方方面面,在促進建筑增加公共開放空間、優化住宅品質、促進工業上樓、促進交通市政設施上蓋開發、支持停車場和電動車充電設施建設、支持歷史建筑活化利用、優化建筑第五立面、優化配電設施建設、鼓勵高品質建筑里面建設等均有極大的改革創新舉措。
例如,鼓勵設置入戶花園和各類連廊,旨在豐富公共環境,推進“未來社區”“健康住宅”建設,讓居民生活更有品質;重點推廣“工業上樓”,對工業建筑、物流建筑單倍計容的層高基準值予以放寬,則是為了提高工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促進產業集聚,以滿足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時代要求。
建筑容積率,既關乎居住品質,也影響房屋成本,還涉及城市規劃,廣州與時俱進調整城市建筑容積率,有助于打造宜產、宜居的城市環境。
促進產業集聚,推廣“工業上樓”
作為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制造業立市”是廣州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廣州正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為高質量發展夯實根基。
如何通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實現動力轉換、優勢再造?廣州在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通過一系列措施做好這道“必答題”。
為體現對工業園區建筑環境提升的支持,助推制造業立市,《容積率辦法》明確將創新型產業建筑關于公共開放空間的容積率計算規則與辦公類建筑要求一致,放寬工業建筑首層公共開放空間不計容。
為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當下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新要求,《容積率辦法》對工業建筑、物流建筑單倍計容的層高基準值予以適當放寬,并明確有特殊工藝需求的工業建筑和倉儲、物流建筑等按其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容積率建筑面積。
新規將有效提高廣州市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促進產業集聚,推廣“工業上樓”,助推制造業立市。
對于非單層工業廠房,根據“工業上樓”功能復合的空間特點,《容積率辦法》提出分層的層高基準值控制,即首層至第3層為8米,第4至6層為6米,第7層及以上為4.5米;對于倉儲、物流建筑,結合其建筑特點分為盤道式和非盤道式,盤道式的倉儲、物流建筑其每一層均為高周轉樓層,其層高基準值均按12米控制,而非單層、非盤道式的倉儲、物流建筑,根據其周轉效率提出分層的層高基準值控制,即首層、二層為12米,第3至6層為6.6米,第7層及以上為5.4米。
此外,這則新規還提高了首層以外建筑公共開放空間的不計容比例上限,鼓勵利用層間架空、空中連廊等打造豐富的公共開放空間。將住宅、辦公、商業類建筑首層以外的公共開放空間累計不大于本棟建筑規劃核定計算容積率總建筑面積的比例,由原3%提高至5%。
部分建筑由于地形復雜,場地內高差大、坡(臺)地建筑存在同一建筑物結合地形和道路廣場靈活設置不同標高“多首層”的情形,這種情況下其公共開放空間屬于直接對外,《容積率辦法》將位于坡地與相鄰室外廣場平緩相接的情形的公共開放空間納入了“建筑物首層的建筑公共開放空間”范疇,不再作比例要求。
提升居住品質,建設“未來社區”
2018年12月1日起廣州實施的《廣州市規劃管理容積率指標計算辦法》將于2023年11月30日屆滿。為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規范規劃管理中容積率建筑面積的計算標準,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廣州市規劃管理容積率指標計算辦法》開展了修訂工作,形成《容積率辦法》),并于2023年11月9日正式實施。
相比舊辦法,新規主要修訂條款內容5條,其中,放寬住宅半開敞空間半計容的比例,放寬建筑公共開放空間免于計容的比例等成為此次修訂的主要關注點。
《容積率辦法》明確,住宅建筑的半開敞空間進深不大于2.4米,其中滿足連續開敞率不低于40%的主景觀陽臺不限制進深,且半開敞空間水平投影面積之和不超過住宅套內(含半開敞空間水平投影面積)建筑面積20%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積一半計算容積率建筑面積。進深或面積比例超出上述規定的部分,按其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容積率建筑面積。
為適應當前高品質住宅層高的要求,對于套內建筑面積超過144平方米的復式住宅,《容積率辦法》將客廳、起居室挑空部分的層高基準值由原6米放寬為7.2米。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稱,為推進“未來社區”“健康住宅”建設,《容積率辦法》將住宅套內半開敞空間半計容的比例由原不超過套內建筑面積的15%放寬至20%,并允許設置一個滿足連續開敞率不低于40%的主景觀陽臺不限制其進深。
按照規定,半開敞空間是指有永久性頂蓋,且至少有一邊除護欄外沒有任何圍護結構的開敞平臺,如建筑的陽臺、入戶花園、空中花園等。
結合廣州濕熱、多雨的氣候特點,《容積率辦法》適當增加陽臺等半開敞空間可以提供遮陽、通風、綠化及休閑空間,改善居住舒適度和生活品質,既體現了地方特色又滿足了居民實際需求。
增加半開敞空間半計容比例,一是鼓勵設置入戶花園,以利于通風換氣,滿足入戶消殺、臨時儲物等緩沖目的;二是鼓勵設置一個大進深的多功能凸陽臺,作為承載居民休閑、健身、種植等多種功能場景的復合空間,以緩解居民對戶外環境的需求,讓居民在家也能感受自然氛圍;三是鼓勵單獨設置生活陽臺,與景觀陽臺區分開,加強空氣對流。
廣州鼓勵城市建筑設立屋頂花園、公共活動空間,鼓勵建筑第五立面采用整體化設計,將建筑屋面空間打造為整潔有序、分區清晰、環境舒適的公共活動場所。
《容積率辦法》提出,建筑物屋頂的梯屋、電梯機房、水箱間、人防報警間,或提供不小于屋頂面積60%用作公共活動區時一體化設計的梯屋及設備設施用房,當上述建筑面積累計不大于屋頂面積的25%時不計容。
為打造良好的城市景觀,廣州鼓勵高品質的建筑立面裝飾,在《容積率辦法》中明確了建筑外墻面抹灰、裝飾面、鑲貼塊料面層、裝飾性幕墻均不計容。
值得注意的是,《容積率辦法》修訂并拓寬了“建筑公共開放空間”的定義,強調建筑公共開放空間應具備邊界開放與便捷的公共可達條件,面向公眾或者不特定業主全天候免費開放,將過街樓、架空走廊、空中連廊、檐廊、挑廊、景觀亭廊等明確納入“建筑公共開放空間”,鼓勵建設各類連廊,形成適應廣州氣候特色的慢行系統,提高居民出行舒適度。
優化公共空間,激活經濟能級
廣州新規明確,以市政、公共交通項目支撐區域多方位開發,鼓勵系統開發利用大型商業地下空間,激活經濟能級。
近年來,廣州市政、交通設施進行綜合開發的項目呈現多種形式,包括結合高鐵、地鐵、高速路、水廠上蓋物業開發類型等,并且隨著地下空間及TOD模式的發展,其附屬設施、附屬風亭及疏散口的設置與城市公共空間、建筑場地設計及開發地塊的利用等矛盾日益突出。
廣州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推動建筑、場地一體化建設,鼓勵軌道交通附屬設施與建筑合建,讓城市公共空間具備更高品質。
《容積率辦法》明確,市政、交通設施上蓋綜合開發項目的蓋下市政、交通設施及其與上蓋建筑之間的結構轉換層,蓋上停車庫及其地面疏散樓梯間等附屬設施都不計入容積率,并明確軌道交通地下車站和區間及其專用附屬設施(除商業設施外)也不計容。
《容積率辦法》鼓勵大型商業地下空間綜合、系統開發,集約節約利用城市空間資源,對于集中大型商業綜合體建筑的地下部分,取消原6.7米的層高基準值要求,按其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容積率建筑面積。
為加快推進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電動汽車充電需求,支持公共停車場建設,切實解決停車難問題,《容積率辦法》還提出,供電動車充電設施的專用配電房納入不計容范疇,并銜接廣州市關于停車場(樓)的相關鼓勵政策,明確符合有關規定的停車場(樓)不計容。
核心提示:推廣“工業上樓”
●創新型產業建筑關于公共開放空間的容積率計算規則與辦公類建筑要求一致
●放寬工業建筑首層公共開放空間不計容
提升居住品質
●戶型可以將陽臺占比擴大到20%
●套內建筑面積超過144平方米的復式住宅,層高最高可以做到7.2米
●鼓勵設置入戶花園,鼓勵城市建筑設立屋頂花園、公共活動空間
優化公共空間
●鼓勵系統開發利用大型商業地下空間,激活經濟
●供電動車充電設施的專用配電房納入不計容范疇,符合有關規定的停車場(樓)不計容
(記者 劉珊 通訊員 穗規資宣)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