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城市 > 廣州分站 > 大圖新聞

廣州北部增長極:向空而強,從交通繁忙到開放繁榮

2024年03月19日 來源:南方+

[ ]

  廣州向北,動力澎湃。

  廣州北部地處南粵地理幾何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頂點,坐擁千萬級流量國內單體最大規模機場、華南最大的國家級鐵路貨運站,是粵北進入大灣區的第一站,更是大灣區鏈接世界的門戶客廳。

  1997年,國務院批準廣州老白云機場遷建,2004年落址于廣州北部白云與花都交界處的新白云國際機場啟用,就此北部地區發展的齒輪伴隨白云機場開始轉動。

  2000年,廣州“八字方針”戰略版圖下,白云機場周邊提出發展空港經濟的構想。之后,伴隨著全國空港經濟的蓬勃發展,北部迎來發展新機遇。

  2010年,國家設立空港保稅區,2015年廣州劃定116平方公里空港經濟區,2016年臨空經濟示范區獲國家批準設立。在白云機場的“硬核”支撐下,廣州北部快速起步。2020年,白云機場吞吐量超越世界NO.1的亞特蘭大機場,成功登鼎全球最繁忙的機場。

  這一路,既有量的躍升,更有質的突破,雖歷經20年篳路藍縷開拓之路,卻仍然存在“港大、城小、產弱、主多”的問題。

  面向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廣州,2021年市黨代會首次提出“將白云國際機場周邊打造成為廣州發展新增長極”,2023年編制的廣州2049城市發展戰略亦提出北部“極點示范”方略。從2000年版戰略規劃的北部“優化”廣州2049城市發展戰略的北部“綠色繁榮”,依托空港探索高質量發展模式已經成為發展北部的一種共識和趨勢。

  近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編制了《北部增長極協同發展規劃》,聚焦三大樞紐密切關聯腹地686平方公里范圍展開謀劃,以“灣區國際開放樞紐、亞太自由經濟區”為愿景,推動北部地區從“交通樞紐”向“經濟樞紐”“開放樞紐”迭代升級。到2035年,發展成為匯集300萬常住人口、萬億級工業產值的全球綜合樞紐門戶、國際供應鏈組織中樞、灣區北部智造高地、綠色生態航空都會。

廣州北部增長極空間格局規劃圖

  隨著戰略不斷縱深實施,廣州必將從“云山珠水”邁向“海闊天高”。

  廣州北部,羽翼漸豐

  匯聚灣區最大空鐵雙樞紐、謀定千億級航空產業集群、傳統汽車電子時尚業不斷聚勢領跑,北部有活力、有引力、有實力成為廣州新的增長極。

  北部有活力,灣區頂級流空間、鏈接世界前沿地。

  北部現有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北站、廣州國際港三大交通樞紐,人流、資本、信息、技術大量涌入,樞紐“流量”變成高質量發展“留量”,使整個廣州北部區域更具活力。

  北部背靠“頂流”,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全國第一。白云機場202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300萬人次,居全國第一(不含港澳臺,下同),實現國內機場旅客吞吐量“四連冠”,坐穩“流量之王”寶座。2022年貨郵吞吐量188萬噸,居全國第二。

  北部港通全球,廣州國際港貨達20多個國家和40個城市。廣州國際港是廣東省唯一、華南最大的國家級鐵路貨運站場,進出口班列達“9出5進”14條,聯通西歐、東歐、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40個城市,為3000余家外貿企業提供穩定的國際物流通道。

  北部客運繁忙,廣州北站是粵北進入大灣區的第一站。廣州北站是大灣區首個開通的高鐵站,也是集高鐵、普鐵、城際、地鐵“四網融合”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既有軌道交通6條,隨著8號線北延段及支線工程開工,北站到老城中心的地鐵距離縮短至40分鐘,將推動廣州傳統中軸“北拓”。

  北部有引力,千億航空正崛起、引聚新質生產力。

  航空業是經濟的“倍增器”,依托白云機場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發展的廣州臨空經濟,正成為廣州經濟發展新引擎,注入發展新動能,預計到2025年航空及相關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

  航空總部穩步發展,總部園區初現雛形。空港經濟區進駐企業1.8萬余家,包括2家主基地航空公司、80多家航空公司,國內排名前5位的商務航空公司已有4家設立運營基地,空港中心總部園區已引入140多家臨空產業企業。

  航空物流規模成形,誕生全國最大空港物流中心。美國聯邦快遞、DHL、穗佳、順豐、申通等知名物流企業入駐,現有4個航空貨站和4個快遞中心,貨物處理能力達272萬噸/年,快遞處理能力達120萬票/年,形成全國最大的空港現代物流中心。

  航空維修品牌擦亮,形成全國最大飛機維修基地。匯聚廣州新科宇航、GAMECO兩大全球龍頭航空維修企業,波音和空客“客改貨”項目落戶投產,初步形成全球最大飛機客機改貨機基地和全國最大飛機維修基地,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34.5億元,位居全國第三。

  跨境電商走在前列,連續9年居全國之首。空港經濟區已進駐跨境電商等各類企業超1000家,是全國首個跨境電商業務達千億級的空港口岸,跨境電商業務貨值連續9年居全國空港首位。

  北部有實力,汽電時尚領頭羊、實體經濟承載地。

  北部制造業基礎良好,在全市9.5%的土地內集聚了18%的規上工業企業,汽車裝備、電子制造、時尚皮具三大重點產業集群領跑全國,一直是廣州實體經濟的重要承載地。

  從一臺車到華南最大汽車制造業基地,產值占全市近40%。北部汽車零部件產銷和整車銷售產業規模大,形成地區龍頭產業,年工業產值超千億元,占全市39%,是廣州三大汽車產業基地之一,也是廣州第一個實現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的制造業基地。

  從一片芯到高端電子制造集群,上中游實力強勁。北部電子制造產業覆蓋全產業鏈,包括上游的半導體材料生產、半導體設備、集成電路設計,中游的集成電路制造,以及下游的封裝測試和汽車電子計算機應用等方面,上中游企業約占全市的40%。

  從一件衣到國際時尚中心,產業集聚程度高。北部時尚服裝產業初具規模,皮革皮具特色產業獨樹一幟,集聚了全市約一半的服裝企業和八成以上的皮革皮具產業,僅獅嶺鎮年產各類箱包皮具7億多只,是中國乃至全球箱包皮具產業集聚程度最高、產業配套能力最強的基地。

  北部起飛,何以掣肘

  廣州北部雖有“頂流”機場的光環加持,但相較世界一流空港仍有一定差距,“港大、城小、產弱、主多”問題成為發展掣肘。

  “大港”仍需向“強港”轉變。

  立足建設深度國際化的開放之城,廣州空港還需要更高的開放程度,更廣的鏈接能力,更強的承載力。

  一是國際優質航線資源還要拓展。白云機場國際及地區通航點95個,與北京(153)、上海(139)、香港機場(220)存有明顯差距;國際航線主要運力投放在東南亞、日韓、澳新地區,高貨值的歐美航線比香港機場少19條、比浦東機場少7條、比深圳機場少2條。

  二是貨運競爭力還要提升。航空運輸被稱為“全球貿易的發動機”,其貨物價值約占全球貿易總額的33%。2022年白云機場貨郵吞吐量188萬噸,不足香港機場一半(420萬噸),約為浦東機場60%(312萬噸)。香港作為國際自由貿易港,效率更高,貨物運輸總時間成本較廣州少30%左右。

  三是空鐵聯運體系還要完善。目前,廣州北部樞紐間聯動不足。客運聯運方面,根據客流數據,通過廣佛環城際實現廣州北站-白云機場聯運人數僅約為100人/天;貨運聯運方面,廣州國際港主要以鋼鐵、糧食等批量大、時效性要求相對較低的貨物為主,與航空運輸貨物聯運需求低,空鐵并未真正聯運。

  “弱產”仍需向“高、新、精、尖”產業轉變。

  白云機場臨空經濟增加值不足500億元,僅為倫敦希思羅機場的13%,上海浦東機場的24%,達拉斯沃斯堡機場的31%,存在差距。

  一是制造業與航空關聯度低。白云機場呈現“航空產業強,臨空產業弱”特征,空港集中了航空物流、飛機維修等航空核心產業,但臨空型高新制造業如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密裝備制造等規模尚未成勢,產值不足地區總產值的5%,而深圳寶安、上海浦東均已超過30%。

  二是臨空型高級服務功能不強。以白云機場周邊地區為目的地的外地旅客中,超過70%前往獅嶺、人和等村鎮產業園,商貿、展覽需求旺盛。但機場周邊缺乏國際交往、國際消費、區域服務等高品質配套設施,對相關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吸引力不足。

  三是物流運輸附加值有待提升。白云機場空運出口貨物以紡織服裝等體積大、重量輕、附加值低的產品為主。因安檢政策、航線密度等原因,集成電路、智慧終端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機場主要集中在深圳、香港。

  “小城”仍需向國際化航空大都會轉變。

  知識經濟時代,產業和資本跟著人才走。從新加坡、迪拜、香港、上海等世界航空都會的發展經驗看,想要吸引人、留住人,離不開多彩活力的都會生活、舒心極致的服務體驗、精細品質的城市空間和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

  長期以來,北部地區宜居、消費、旅游、會議、商務等圍繞“人”的城市功能發育不夠,文化、科教、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均衡化、品質化、國際化水平不足,城市空間的精致度、魅力度與國際門戶形象不匹配,對高端創新人才、企業的吸引力較弱。

  據統計,白云機場超過75%的外地商務、會展、就醫旅客仍以廣州中心城區為目的地,空港周邊地區尚未能承擔服務區域人口和產業、疏解中心城區功能的職責。未來,廣州北部要把“流量”變成“留量”,必然要做好“城”的文章。

  “多主”發力仍需向協同聚力發展轉變。

  行政區疊加政策區,是國內外城市樞紐地區組織的一大特點,便于發揮樞紐的效率。尤其是大型樞紐機場由于占地大,以及其噪音、限高等鄰避屬性,往往選址城市外圍邊界地區,周邊區域更需要疊加特定政策區來加速發展。白云國際機場橫跨白云、花都兩區,2011年設立廣州空港委后,加上廣東省機場管理集團,北部形成了多個管理主體的發展架構。但在實際發展中,各主體發展重心、步調不盡一致,呈現花都向北、白云向南、空港內聚的背離發展格局。粗略統計,過去10年花都新增建設用地40%向北投放,白云新增建設用地70%向南延伸,機場周邊依然呈現城中村、村園和田園混雜特點,地區發展缺乏統籌,尚未形成發展合力。

  蓄勢而起,謀定而動

  廣州北部,其勢已成。渴望發生蝶變的廣州北部已弓滿弦張,只要能巧借形勢政策等外力,將可以邁出更遠更堅實一步。“開春第一會”發出以“北部增長極等功能區聯動發展”共建新廣州的壯言,逐步推動北部增長極從“交通樞紐”向“經濟樞紐”、再向“開放樞紐”迭代升級,助力廣州向海而興、向空而強。

  廣州謀劃新增長極,“謀”的是灣區合作新氣象。

  北部增長極是打造大灣區國際合作交流平臺、擴大大灣區輻射范圍、區域能級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爭取更高層次合作的戰略交集點。依托空鐵樞紐的疊加效應,北部輻射范圍可延伸1000公里以上,覆蓋湖南、廣西、貴州等省,并可對接川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進而鏈接泛珠三角地區4億客流與東盟10國,具備成為我國面向東南亞、中東乃至非洲交通支點的條件。

  廣州謀劃新增長極,“謀”的是同城一體新發展。

  北部增長極是大灣區北大門及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重要一環。以北部地區為增長核心,以戰略性高鐵、軌道為牽引,串聯粵北、粵西汽車裝備、都市消費、電子信息、現代農業、文化旅游5大產業核心資源,深化跨區域產業“總部+生產基地”、園區共建、整體搬遷等多元化產業對接合作模式,帶動粵北地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廣州謀劃新增長極,“謀”的是都市建設新圖景。

  廣州北部以空鐵融合發展為核心建設“北部增長極”,南部圍繞黃金內灣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一北一南拉開廣州這座千年商都“北空港、南海港”的戰略格局,實現廣州從“云山珠水”擴展到“海闊天高”。

  藍圖在握,開啟征程

  時至今日,以機場等超級樞紐為引領,布局建設開放門戶,打造新增長極,已成為眾多世界一流城市催生新經濟形態、尋求新發展動力的重要手段。觀其成功者,往往對自身在國際分工中的定位和角色有著清晰而準確的認知。

  那么,立足世界、立足灣區,廣州需要構建一個怎樣的“北部增長極”?

  向開放高地邁進,打造國際供應鏈組織中樞。

  1959年,愛爾蘭在香農機場周邊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自由貿易區,讓這片土地從一個小小的航空中轉站,完美蝶變為國家經濟特區和世界級航空業集聚區。歷史證明,只有開放,才能贏得海闊天空。

  立足于支撐廣州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城市,打造服務國家新時代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聯通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鏈接,北部增長極要推動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北站、廣州國際港三大樞紐聯動發展,促進人流、物流的中轉和集散能力提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實現深度合作,強化與港澳臺、東盟區域交流合作,成為立足大灣區、貫通泛珠、服務全國、聯通全球的重要航空客貨國際樞紐門戶。圍繞白云機場、廣州國際港兩大樞紐,打造兩大供應鏈物流樞紐,與產業鏈有機互動;利用空—客貨、鐵—貨流量優勢,系統構建支撐面向雙循環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強化對外的生產服務、投資輸出服務能力。

  向“制造業立市”邁進,打造灣區北部智造高地。

  謀劃北部產業必須跳出北部看北部,從灣區的更大尺度去思考,北部如何在區域協同合作中找到自己的“新質生產力”?

  北部增長極要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與航空密切關聯的高端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優化升級,推動地區經濟邁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要聚焦強鏈、補鏈、延鏈提升廣州都市圈產業協同能力,通過供應鏈賦能產業鏈并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建成航空要素流動開放、創新資源集聚、產業集約高端、資金技術匯集的灣區北部智造核心。

  向“綠色繁榮”邁進,打造綠色生態航空都會。

  樞紐地區先有磁極,后有容器。迪拜是一個典型,在機場周邊發展免稅購物、總部經濟、轉機醫療、技能培訓等現代服務業,用多元生活和極致服務留住人,為空港經濟圈帶來90萬的人口進駐。北部的大樞紐提供了集聚人的磁極,但也必須有容器,讓人們可以待得住、住得下。

  北部增長極要依托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堅持國際一流規劃建設標準,科學布局地區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區,構建港、城、綠有機融合的精明增長城市格局;以航促服、以服引人,邁向以臨空高能級消費、文旅、醫養服務為節點、以宜居宜游、宜購宜養空間環境為基底的綠色、生態、智慧現代航空都市。

  聚力一躍,天高海闊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北部騰飛的“續航動力”足不足,關鍵在于能不能整合更多高價值、高潛力的腹地資源,能不能將諸多單個優勢疊加成更強的綜合優勢,形成更強的合力,推動更高質量、更高層次的區域協同和相互賦能,重點在做好“港與港”“港與產”“港與城”“港與區”“港與灣”五組關系。

  密切港與港的互聯:放大國際空鐵門戶優勢。

  流量為王的時代,廣州需要世界級樞紐,讓暢連全球的航線和四通八達高鐵線成為城市轉動的內燃機,擎動城市奔涌向前。

  一是拓展航空樞紐國際“朋友圈”。從新加坡等世界自貿港來看,航權開放對自貿港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國與澳大利亞早在2016年簽訂協議,如今廣州直飛澳大利亞每周航班量、客座率走在全國前列,但歐美直航航線量仍有待提升,如美國僅有3個直航點,而北上均超10個。廣州可爭取開放第七航權試點,大力開拓國際航線,進一步深耕東南亞市場,拓展歐美航線,開發非洲潛力市場,增加“一帶一路”航點,不斷鞏固和強化國內外市場優勢。

  二是提高國際貨運效率。凌晨的機場燈火通明,沒有晝夜的分別,只有貨運的繁華。白云國際機場應考慮增設貨運專線,釋放機場凌晨時段起降運力,推動貨站提質擴容,強化提升航空運力、貨源組織能力。同時,要創造更加便捷的通關環境,提供全天候一站式貨物通關服務,搭建貨站與海關一體化電子信息平臺,簡化申報流程,縮短貨物申報和驗放時間。對跨境電商、冷鏈貨品等新興產業制定快速驗放流程,提高機場貨運吸引能力。

  三是完善多式聯運網絡。可以謀劃在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北站之間打通空鐵樞紐聯運制度壁壘,并構建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北站、廣州國際港、花都港等貨運港站聯運體系,提升空—鐵—水互聯互通的水平,建立便捷通達的多式聯運物流體系。

  提升港與產的互動:培育壯大樞紐經濟引擎。

  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城市體系體現了和全球樞紐經濟的聯系。北部增長應如何臨空一躍,推動廣州北部地區從“交通樞紐”轉向“經濟樞紐”?

  一是提升能級,建設臨空型國際開放新平臺。全國已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其中北京(順義片區)、天津(機場片區)等五個自貿區為臨空自貿平臺,均爭取了航空相關產業的開放與優惠政策。最近上海在緊鄰浦東機場和上海東站附近也獲批設立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在自貿區政策基礎上,疊加了封閉區域人員跨境流動便利化政策和商務服務功能,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廣東現有的三大自貿區(南沙、前海、橫琴)均為臨海港型平臺。下一步,廣州應對標先進,積極爭取臨空型自貿型平臺甚至國際開放新平臺,爭取向國際尤其是港澳、東盟開放投資和貿易便利化、臨空產業稅收優惠、人員跨境流動便利化等政策。

  二是龍頭帶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產業園。應積極推動與周邊重點平臺互動,建設世界級飛機維修示范基地,培育智能裝備制造、工業機器人等產業環節,爭取在高端傳感器、核心工業軟件等領域取得突破。繼續孵化專精特新標桿企業,將本地先進技術、服務對外進行輸出,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電子商務、遠程醫療等領域深度合作,打造面向“一帶一路”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從“產品輸出”走向“技術輸出”。

  三是廣貨“廣出”,構建綜合性的“海陸空”供應鏈管理中心。應充分發揮航空優勢,形成大型物流企業的集聚區,實現貨倉、運轉以及信息等方面的共享,逐步引入物聯網,構建綜合性的智慧物流園。推動北部地區由傳統的物流中轉站向產業組織和生產制造中心轉型,建設供應鏈組織中心,搭建供應鏈信息中心,構建多式聯運的供應鏈管理中心。

  四是變“流”為“留”,開拓空鐵都市新消費、新文旅、新服務產業功能。除了臨空制造業,臨空服務業也是重要的“流量”經濟。據統計,每年約有10萬外地旅客通過白云機場前往廣州醫院治療。世界許多大型醫療中心都靠近機場,如喬治·布什洲際機場旁的德州醫療中心,迪拜機場4公里外的健康城等。因此,憑借廣州頂級的全國醫療資源與北部優質的山水環境,在北部增長極可以打造頂級的國際醫療健康城。

  要發展臨空服務業,還可以結合白云國際機場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做強北站免稅消費、機場綜合保稅區建設,推動“廣州北站—白云國際機場商圈”建設成為樞紐型國際特色商圈。還可以考慮引入國家華南植物園北部分園、廣州動物園北部分園、航空航天科技館等設施,打造大灣區的新型文旅基地。

  增強港與城的互融:提升區域空間品質和服務配套。

  城因港興,港為城用。空港經濟區的發展過去一直以“功能區”模式為主,而新時期航空都市的打造更關注各類人群需求和環境品質。

  一是綠美融城,打造生態宜人的山水城體驗地。北部“淺丘環抱、城水互繞”,是大灣區重要的生態踏板緩沖地帶。重視藍綠交融的生態本底,以“流溪河藍脈+廣清綠芯與帽峰山雙屏”為核心,構建綠美融城的大美畫卷。依托山前旅游大道、流溪河等核心文旅空間,共建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通過廣州北部(融創項目等)與清遠南部片區(長隆項目)文旅聯動引流,打響冰雪旅游、森林動物品牌,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二是場景營城,打造高品質宜居宜業社區空間。應結合北部增長極就業與居住人口特征,重點打造優質社區場景和文化場景。做足社區空間品質硬實力,重點地區有針對性地布局高品質的生活服務設施,構建全年齡友好社區;提升社區文化品牌軟實力,植入臨空都市、產業街區、嶺南文化等多元文化內涵,塑造各具特色的休閑宜居宜業社區,激發產業人才創新活力。

  三是人才興城,建設示范引領的國際人才社區。結合北部技能型產業人才需求,精準配置高品質公共服務,打造包容開放的國際化街區試點。引入優質教育設施,推動教育服務國際化,為高端人才拋出“橄欖枝”。

  強化港與區的互補:凝聚合力共創發展動力。

  一流的規劃理念與方案也需要堅實的主體推進落實。

  一是創新設立省參股、市主導的建設運營平臺公司。借鑒大興國際機場新航城模式,建議由省政府或省級部門統籌,聯合省機場集團、廣鐵集團、廣州市政府相關部門成立省級建設運營平臺公司,重點統籌交通聯運和產業平臺資源導入。

  二是合力聚力協同推進戰略地區開發。由市主導、區參與,共同圍繞空鐵樞紐客流匯聚節點,在跨區交界地區的戰略區域謀劃核心平臺,打造商務區、會展區、醫療城、科創谷等商務、旅游客流目的地,把客流變為客留;同時,圍繞空鐵樞紐貨流物流干線,各主體在各自管轄區域內應同向發力,規劃建設協同互補、特色鮮明的主題產業園,構建供應鏈、產業鏈一體良好的產業生態,形成主題鮮明、發展有機的產業走廊。

  三是共同創新和運用相關政策,綜合施策謀劃新空間。結合機場周邊空間特征創新并綜合運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低效用地再開發、城中村改造等政策工具,由建設運營平臺公司與市、區平臺公司統籌推進戰略地區和園區土地前期整備、機場周邊城中村改造、土地綜合整治等工作,把城鄉混雜面貌變為城市門面。

  強化港與灣的互惠: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當今大都市區成為城市區域參與全球競合的重要形式。北部增長極應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區域協同發展,促進區域一體化。

  一是聯動南沙,推動廣州從“云山珠水”到“向海向空”發展。北部可搶抓《南沙方案》聯動機遇,立足空鐵樞紐,爭取設立對接東盟、亞歐、印度洋等扇面的國際合作平臺,推動重大戰略協同共謀。對標南沙“1+1+10”重點產業政策體系,北部地區可積極爭取復制南沙“雙15%”的稅收優惠政策,借鑒南沙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粵港澳合作等自貿區改革舉措和創新經驗。

  二是協同港澳,建設成服務大灣區、聯通國際的重要門戶節點。應加快實現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目標,拓展大灣區境內外航空網絡,加強軌道交通互聯和一體化運營。同時,推動制度機制軟聯通,建設內地與港澳規則相互銜接的示范基地,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跨境流動政策創新。推動科創公服暢聯通,深化拓展北部增長極與港澳在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領域合作。

  三是輻射周邊,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廣清一體化,帶動粵北共同富裕。總體來看,粵北地區整體資源配置強度還不夠,尤其是在國家級資源傾斜上乏善可陳。要通過北部增長極構建,推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東廣清接合片區建設,探索“前研發,后生產”的先進制造業協同模式,將研發會展、商務等功能集中布局在北部增長極地區,并利用物流優勢統籌整合粵北地區制造業、農產品等生產要素,形成產業鏈跨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以世界眼光起筆,以時代標桿落筆。

  今天的廣州北部,極點雛形已經顯現。廣州北部正以“二次創業”的奮斗姿態,扛起北部增長極“新任務”,搶占現代化產業“新賽道”,重塑航空樞紐“新形象”,繪就產城融合發展“新畫卷”,鑄就國際開放新平臺,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洪雅县| 共和县| 阿拉善盟| 奇台县| 华亭县| 高州市| 邯郸市| 鹤庆县| 醴陵市| 库车县| 北辰区| 泸定县| 亚东县| 贺州市| 荣昌县| 台江县| 天等县| 班戈县| 苏尼特左旗| 米易县| 大化| 台东市| 正安县| 堆龙德庆县| 三河市| 宜兰县| 玉树县| 惠来县| 诏安县| 鄂伦春自治旗| 汾阳市| 镇巴县| 石棉县| 贡嘎县| 汨罗市| 观塘区| 涞源县| 沅陵县| 商河县| 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