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廣州2023年經濟數據發布。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為30355.73億元,同比增長4.6%,經濟總量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全國第四。
一季度1.8%、上半年4.7%、前三季度增長4.2%、全年增長4.6%,2023年四個季度經濟的累計增速折射出:這一年,廣州經歷了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穿越了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展周期,走過“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經濟恢復過程。這一關,廣州闖的過程比結果更動人。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7%;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6%;金融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4.8%;城鎮新增就業超過33萬人……透過3萬億,我們也看到了廣州有質量、有溫度、有信心的增長,看到了一座真正挑大梁的經濟大市。
“頂硬上”不是偶然。廣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這片得風氣之先的熱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這里工業基礎雄厚,產業門類完備,人口活力興盛,科研機構眾多,客觀上決定了廣州一旦錨定目標,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就能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事非經過不知難。近些年,廣州面對的挑戰之大同樣有目共睹。內外因素疊加、結構性周期性矛盾交織,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加、預期偏弱、轉型升級壓力大,“GDP經濟增速放緩”“跌出一線城市”的質疑聲不斷。邁上新臺階的廣州,不僅繼續保持一線城市的“江湖地位”,更重回“經濟第四城”的坐席,便是最有力的回擊。
不妄喜、不惶餒,扎扎實實辦好自己的事,是廣州歷來的風格。對于這座低調務實的城市而言,一組數字和排名,遠遠無法完整詮釋其韌勁與實力,遠遠無法準確表達其擔當與作為。
新臺階亦是新起點。“二次創業”再出發的廣州,依舊要保持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激發向上雄心和奮進之志,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勇當“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
買賣全球的生意經
火熱的消費市場,貫穿了2023年全年。
數據的觀感同樣如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商品進出口總值連續3年雙雙超過1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7%;演唱會數量全國第一,文旅業火爆“出圈”,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1.9%。去年初,廣州立下消費破萬億元的目標,僅用11個月就宣告完成。
從消費結構上看,無論是線下的住宿餐飲、服裝鞋帽,還是線上的網絡零售,都在過去一年實現了快速增長。數據顯示,2023年,廣州“人間煙火”持續升溫,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同比增長23.3%。線上消費持續活躍,限上批發零售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在連續多年較快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較好增勢,同比增長8.9%。
因商而立,因商而興。廣州,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城市。據記載,唐開元年間,每年來廣州做生意的外國商人達80多萬人次,長期留居于此的有12萬人以上,可謂買全球、賣全球的“千年玩家”。
這樣的傳統延續至今,66歲的廣交會“朋友圈”擴大了10多倍,來自五洲四海的客商涌向這里覓商機、尋合作、賺大錢。去年第134屆廣交會盛況空前,線下出口成交223億美元,比第133屆增長2.8%,展覽總面積、展位總數、展區總數均創歷史新高。
在當前全球貿易持續疲軟、外貿承壓前行的背景下,規模更大、質量更優、創新更強的“廣交會”彰顯出廣州外貿韌性與活力的生動圖景。
202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10914.28億元,同比增長0.1%,展現出較強韌性和活力,全年進出口規模、質量、效益同步提升。
做生意,是廣州的看家本領。“吸金”,廣州的表現同樣亮眼。
一組數據值得關注。2023年12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16.33萬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存款余額8.66萬億元、貸款余額7.6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6%和10.5%。
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經濟指標。可以理解為廣州是一個“資金池”,擁有更多的錢,意味著一個城市有更大的能量和潛力。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去年,廣州金融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7.5%,成立了總規模2000億元的產投、創投母基金,截至2023年底,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達231家,超過一半為高新技術企業,為形成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金融生態奠定了基礎。從外界排名上也能看出來,近年來廣州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排名穩步上升,漸漸坐穩全市支柱產業的“第四把交椅”,也有了逐鹿國際金融中心的雄心。
金融活水足,百姓腰包鼓。這一點表露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數字里。2023年,廣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01元,同比增長4.8%,也支撐起廣州強大的消費力。
習慣于“悶聲發大財”的廣州,以“生意人”的思維做大做強“吸金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頂流”城市的經濟韌性
2023年,廣州一年到頭,都在“迎客”: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法國總統馬克龍等相繼到訪,廣交會不斷出新出圈,《財富》世界500強峰會、“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世界媒體峰會等盛事接踵而至。
全球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在這里匯聚。與世界相交、與時代相通,始終是廣州繁榮興旺的城市基因。
近幾年,廣州是人口凈流入最熱門城市之一。年輕人們對于“到廣州去”的熱情,在全國一線城市中并不多見。而人,對于廣州實現闖關“三萬億”、重回“第四城”來說至關重要。
有人,城市就有活力,有活力就有引力。作為超大城市,每天實時在穗人口約2400萬,2023年,廣州接待游客達2.3億人次。城市聚合的爆棚人氣,轉化成了“經濟增量”,是發展活力的源泉。
有流量,就有體量。隨著廣州白云站建成通車,新塘站啟動運營、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全面提速,廣州的交通樞紐進一步拉開城市空間“骨架”,更好地集聚“八方來客”。2023年,廣州全年客運量突破3億人次,同比增長76.3%。其中,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連續4年全國第一、廣州南站是全國乃至亞洲最繁忙的火車站之一、廣州港貨物吞吐量穩居世界十大港口之列。“海陸空”三港的數據形成漂亮的折線,直觀地折射出一座綜合性門戶城市的底蘊和實力。
有流量,就有市場。12月末,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340萬戶,同比增長7.7%,全年新增市場主體134萬戶。作為經濟運行重要支撐的“四上”企業培育成效持續顯現,全年新增新設立“四上”企業1704家,同比增長13.1%,12月末在庫“四上”企業近4.2萬家,相當于一個中等省份規模。一個個經營主體,連接著經濟命脈與千家萬戶,城鎮新增就業超過33萬人,這是龐大的市場活力、發展潛力。
有流量,就有機遇。無論是前來廣交會“掘金”的海內外客商,還是參加高水平國際會議的國家政要、學者,都能夠最為直觀感受到廣州的價值所在、機遇所在。開放的市場,讓“廣貨”行天下,也能廣攬天下客。各類大型展會接連舉辦,帶動會議展覽及相關服務業加快恢復,同比增長1.2倍。2023年,廣州新設外資企業超過6600家、增長90%。世界500強企業由4家增加到6家。每一場活動,都是一次過億的“生意”;每一次大會,都是一聲發展的沖鋒號。
這些與“流量”息息相關的成就,是廣州“始終當紅”的佐證。當下,城市競合的格局不斷演進,越來越多城市想方設法“出圈”、躋身“網紅”之列,充分說明了活力、年輕和吸引力的重要性。
一座從古至今都是“頂流”,從不缺乏流量的城市更具綜合實力,在面對風浪之時更具定力,更能靈活應對變化和挑戰,更有底氣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世界經濟依然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但“流量”向往的地方,總能穿透層層迷霧和萬重峽口,駛向全球城市競爭的舞臺中央。
制造大市的擔當實力
廣汽埃安獲頒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芯粵能等項目建成投產、“廣州造”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一飛沖天……過去一年,廣州制造業屢屢突破“天花板”,創造了一系列“高光時刻”。
廣州是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制造業產品體系較完備,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
進入“三萬億俱樂部”,意味著城市能級進入了一個新的水平。數字背后,正是廣州現代產業體系結構和質量的持續優化提升,也是挑起經濟大市大梁的底氣之源。
更穩健。一路走高、一路愈見“壓艙石”之穩重。202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2.4個百分點。在市場需求支撐下,合計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近四成的汽車制造業、電子產品制造業雙雙轉正,為工業穩步改善、發揮“壓艙石”作用奠定基礎。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6%,工業投資增長較快,同比增長21.4%。
更新質。越是承壓前行,越需要新質生產力來“解壓”。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這三大新興支柱產業,逐漸成長為廣州產業結構中的“中流砥柱”。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已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0%以上。全市R&D經費連續1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至2022年R&D經費規模達到近千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提升至3.43%。在企業層面,廣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增至1.3萬家和2.1萬家,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5家、實現翻倍增長,入選全球獨角獸企業22家、增量全國城市第一。
更堅韌。以創新之“立”,“破”發展之困,展現出更為強勁的柔韌力。1-11月,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0%,增速升至年內最高。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連續5個月提升,1-11月實現增速轉正,全年同比增長1.4%,透露出工業生產的韌勁。其中,最能顯現市場活力的民營經濟韌性增強,規上民營工業企業先于全市規上工業釋放企穩信號,其產值同比增速自6月轉正后一路上揚,全年增長7.1%,成為廣州工業增長的主要支撐,市場主體生力軍的活力可見一斑。
投資定盤穩陣,科技積勢蓄力,產業吐故納新,洶涌而來的一波波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正在夯實廣州定力、改變廣州格局,改寫廣州未來。
經濟發展不可能是45度斜線般的一直向上,廣州向來也不是順風順水的。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口不足250萬人的城市,發展成為實時管理人口2400萬的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經濟總量從不足3億元提高到超3萬億元。經濟總量從1萬億到2萬億,廣州用了8年;從2萬億到3萬億,用了5年。
一路走來,無數敢為人先、踔厲奮發的廣州人,以舍我其誰的擔當和突破難關的智慧,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個腳印接著一個腳印向前進,創造了來之不易、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對世界舞臺、國家使命、人民期許,在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新征程中,廣州要永葆敢為天下先的姿態,繼續唱響高質量發展的強節奏。
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廣州!
(記者 周甫琦 黃舒旻 陳思勤 剪輯 陳庭輝)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