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在當下的廣州,這句話擲地有聲。
當前,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正奮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造、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理想之濱。
功非一日之成。從“廣聚英才計劃”到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集聚大平臺,從制定廣州市人才綠卡制度,到貫徹“人才服務九條”,人才工作,重點在引、核心在用、根本在留,廣州正在書寫獨屬于羊城的“人才方法論”。
落子引才“先手棋”
海灣翠帶,濱江鳥鳴,一幅山海連城的畫卷徐徐展開,一場聚全球英才的人才盛會正在廣州南沙舉辦。
1場青年高層次人才精準對接會;2場校企產學、留創園對接座談會;3組博士團實地考察灣區行;4天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訓練營……現場設置了1500平方米的人才對接專區,覆蓋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等九大行業領域,為全球高層次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機遇。
9月21日,位于廣州南沙的“創享灣”格外熱鬧,群賢畢至,薈萃南沙,包括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在內的18所國(境)外名校博士和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29所國內雙一流高校400余名博士人才齊聚廣州南沙。
這是“智匯南沙 青創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南沙)面向世界高層次人才對接會暨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訓練營的開幕式。
要“得人”,靠“等”可不行,關鍵在“引”。今年以來,廣州強化攬才“磁吸力”,落子引才“先手棋”。
一個優質的引才平臺將成為城市人才聚集的“梧桐樹”。當下,廣州探索與人力資源機構合作,搭建“智匯南沙 青創未來”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集聚大平臺。
以該平臺為載體,廣州先后舉辦“博士博士后省外招聘會”“高層次人才對接會”“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訓練營”“廣東省留創園海外菁英薈”等多形式人才交流活動,推出院士專題研討、港澳人才分享、直播帶崗、校企座談等N項重要舉措,推動跨領域、跨專業、跨區域交流,促進人才建設工作提質增效。
廣州堅持不懈建設優質引才平臺,成效顯著,尤其是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則是“有目共睹”的。
廣州全力推動博士后工作擴容提質增效,累計在市屬單位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平臺389個、廣東省博士工作站114個,近三年新進站博士后人員、在站博士后年均增長超過25%,博士后在站人數、博士博士后科研創新平臺數等各項指標均位列全省前列。在今年10月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中,廣州地區博士后斬獲4金4銀6銅;其中市屬單位斬獲2金1銀1銅,金牌數占廣東省的1/3,居全省各市首位。
如果說平臺招才是“筑巢引鳳”,那政策攬才則是“開渠迎魚”。
“廣聚英才”“嶺南英杰工程”人才政策、粵港澳大灣區個稅優惠補貼政策、人才綠卡、境外職業資格便利執業認可清單、對境外人員開放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目錄……廣州“招賢納人”誠意滿滿。
目前,廣州修訂《廣州市人才綠卡實施辦法》,人才綠卡制度為非本地戶籍人才提供購房、購車、子女入學等市民待遇。截至2023年10月,已累計發放人才綠卡14388張。
今年7月,廣州印發實施《廣州市對境外人員開放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目錄(1.0版)》(以下簡稱《目錄》),明確注冊會計師、造價工程師、建造師、稅務師等專業技術類職業資格考試分類對境外來穗專業人才開放。
《目錄》受益群體大,覆蓋范圍廣,能夠吸引更多的境外人員開放專業技術人員來到廣州,甚至留在廣州、扎根廣州,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注入新動力。
搶占育才“關鍵棋”
5月19日,2023年廣州市“菁英計劃”公派留學項目暨博士博士后人才政策宣講會在中山大學正式啟動,獲得市公派留學機會的“菁英學子”可享受往返1次國際旅費及每月1.3萬元生活資助費。
善育才,方能激活智慧源泉,人才的潛力不可限量,只要愿意投入成本挖掘、培育,“人才存量”將迸發成倍的力量。
廣州深知“育才”之重。2011年,以廣州市七個部門名義印發“菁英計劃”留學項目實施辦法,選拔資助與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有較強關聯性專業方向的優秀人員出國留學。
13年來,“菁英計劃”走出了地方公派留學的廣州之路。為廣州培養了一批適應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的人才,為廣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擴大國際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向世界,培養廣州人才。“菁英計劃”留學項目累計派出413人,赴全球頂尖學府深造,目前已有250名學員完成學業返穗創新創業。
出國深造可“育才”,下鄉幫扶同樣助力人才成長。
開講座、看門診、進課堂、下田間、搞種養,7月18日至21日,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專家團赴貴州省黔南州,組團式開展為期4天的對口定點幫扶活動,激活鄉村振興“智力引擎”。
“智力幫扶”不僅能夠發揮廣州專家團的智力優勢,推動當地鄉村振興發展,對廣州的專家而言,這也是一次難得的實踐機會,能夠將其科研成果放在實地進行轉化應用。廣州的定點幫扶活動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完美的對接。
今年以來,廣州充分發揮人才工作職能優勢,大力組織廣州高層次人才赴貴州畢節、黔南、安順三地,多形式、多維度開展項目咨詢、技術支持、專題講座等智力幫扶活動。
現在“智力幫扶”已經成為兩地人才交流的重要平臺,通過深入基層,廣泛開展產業合作、教育培育、人才交流、經濟貿易合作等,推動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在當地轉化應用,帶動兩地共同發展,拓展出更為廣闊的互利共贏空間。
打出留才“妙手棋”
為做好“留人”文章,今年以來,廣州有著自己的一套“留才”硬功夫。
有什么樣的人才評價標準,就會形成什么樣的人才生態環境。一個科學的城市人才評價體系能夠貫穿人才引育留的全過程、各環節,發揮“指揮棒”的作用。
職稱評審作為人才評價體系的關鍵一環,近年來,廣州積極開展鄉村振興人才職稱評價。目前已組建5個市直鄉村工匠職稱評審委員,2023年新增特色專業評審,組建廣州市增城區鄉村工匠生產應用專業人才中級職稱評審委員會,開展遲菜心、荔枝、絲苗米專業評審。全市累計已有755名鄉村工匠獲評職稱。同時,為更好激勵引導人才發展,調動人才創新創造積極性,廣州持續優化職稱評審機制,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
深化職稱“放管服”改革,健全廣州市各專業層級設置,當前全市組建正高級評審委員會57個,覆蓋全市30個部門單位;向廣州市企事業單位下放職稱評審自主權,目前全市已有30個單位(含高校、企業)開展主體人才職稱自主評審;推進港澳臺專業人才職稱評價,實現申報范圍全覆蓋,在各區設立港澳臺人才職稱申報點;創新評價機制。促進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實現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貫通。
健全的人才評價機制讓人才有更廣闊的空間“施展拳腳”,而優質的人才服務則讓人才“安心又安業”。
今年,廣州人社部門扎實落實“人才服務九條”,升級做優“人才服務官+人才管家”服務模式,主動對接“高精尖缺”人才集聚的企事業單位需求,面向廣州實驗室、華南國家植物園、海洋實驗室、“高精尖缺”等單位、機構持續創新提供“人才管家”服務。
為更快響應高層次人才服務需求,廣州設立高層次人才服務專線電話,建立“1+1+N”快速反應機制,建立統一的接聽入口和研判、督辦的指揮出口,各區、各相關部門具體承接服務事項辦理。截至目前,共接聽148位專家231通來電,共受理服務事項184項。
為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增強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今年,廣州市人社局、廣州市人事服務中心正式啟動廣州市人才服務管理工作者品牌培訓計劃(2023—2025)。
根據三年培訓計劃,按行業分門別類舉辦人才服務管理工作者系列培訓班30期,面向廣州地區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先進制造企業、500強企業、生物醫藥企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和黨政機關等近1000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領導及人才服務管理工作者開展培訓,截至目前,共舉辦了6期廣州市人才服務管理工作者品牌培訓班,694人參訓,力求打造成為廣州市人才服務管理工作者學習主陣地,廣州市人才政策宣講的重要窗口。
(記者 洪鈺敏 通訊員 穗人社宣)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