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建兩座“科學城”,這在全國并不多見。
說起科創,廣州有很好的基礎。這里有豐富的高校資源、完備的產業體系,人才、技術、產業、平臺都有一定積累,但也有觀點認為屬于“什么都有,又什么都不拔尖”,甚至將來有陷入“平庸創新”的危險。
環顧四周,大灣區早已對原始創新“虎視眈眈”。
基礎研究就像“長期投資”,中國散裂中子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江門中微子實驗……“國之重器”大裝置大平臺大項目相繼落戶。
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季華實驗室……一批戰略科技力量正在崛起。
建設兩座科學城,這是一場關乎廣州未來的戰略抉擇。
二十多歲的廣州科學城,擁有黃埔區超八成上市公司、超六成科技公司;“年輕”的南沙科學城,在7月11日迎來核心區中科院明珠科學園的首批科研院所落地運行,其科學的成色正等待時間的檢驗。
在中國大大小小近300個科學城(科技城)中,矗立在廣州東部和南部的兩座城,能否引領廣州高質量發展、挺起大灣區創新脊梁?
二十多年,建成產業“苗圃”
1998年12月,廣州科學城在黃埔區正式奠基。過去24年間,科學城實現了飛躍式發展,這從它全國罕見的擴容速度與規模中可見一斑。
廣州科學城成立之初,黃埔區謀劃了以科學大道、開創大道、開泰大道為主的路網結構。歷經5次規劃擴容,面積由最早的3.7平方公里,擴容至將近145平方公里;這里吸引了全市超過1/4的高層次人才和1/3的科研機構,擁有專利授權數躍至全市第一名,成為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示范區,正在決戰決勝“五年大變化”。
擴容優化的是產業環境,彰顯的是經濟實力,支撐的是發展底氣。
2007年,微軟、英特爾、IBM這三大世界IT巨頭不約而同落戶到廣州科學城。這向外界釋放出強烈信號:廣州科學城已成為世界500強企業青睞的寵兒。此后,科學城更是引進LG液晶顯示、索尼等。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新企業陸續進駐科學城,這里成為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產值貢獻最大、增長動力最強、高端要素最為密集的區域。
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公示2022年區域雙創示范基地督查激勵推薦名單,在全國20個榜上有名的區域中,廣州科學城園區成為廣東省內唯一入選的區域。
廣州科學城,不僅支撐起黃埔區的經濟突飛猛進,也帶動著廣州的總部經濟騰飛、創新活力激發、產業提質升級。
如今,在科學大道與開創大道沿線,坐落著南方電網、廣州開發區控股集團、廣州開發區投資集團、廣州高新區集團、科學城總部經濟區等一批總部企業以及總部經濟園區,使廣州科學城成為了廣州總部經濟最為集聚的區域之一,而這條總部經濟走廊帶的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從新一代信息技術,到人工智能,再到生物醫藥,在廣州科學城,三大產業集群已頗具規模。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更居國內第一梯隊,成為廣州乃至珠三角的龍頭。
從不起眼的農田,發展成為“代表廣州未來”的現代化活力城區。廣州科學城的二十幾年,見證的是廣州敢為人先、開創進取的產業發展之路。
新星閃耀,“進軍”原始創新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技術創新迭代速度不斷加快……
一系列的變革使科技創新成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世界一線城市背后必定有科技支撐。廣州又一次“出手”:謀劃了一座科學新城——南沙科學城。
這座科學城,在規劃之初便擁有了矚目的定位——建設百年科學城。
在前不久印發的《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2022—2035年)》中,更是提出將南沙科學城打造為有全球影響力原始創新策源地、創造創新創業驅動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新引擎,并構建以南沙科學城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合作創新網絡,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
“百年”、“世界一流”,底氣從何而來?
當前,南沙作為廣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正在打造成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四區疊加”的政策優勢,也讓南沙科學城一出世便直接對標港澳、接軌國際。
天時地利,南沙科學城先天便有高度的站位。
當下,一座城市必須布局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才能在科創領域搶占領高點,在產業長遠競爭中拔得頭籌。
蘊藏“深海能量”的氣體噴涌而出,在獵獵海風中,發出耀眼的藍色火焰。這束美麗的火焰,正是用南沙科學城中冷泉生態系統裝置成功試采的“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解決了深海資源開發的“卡脖子”難題。
目前,作為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一期南部組團即將投入使用。在這里,除了冷泉生態系統,還有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科考設施、大洋鉆探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在加快推進。以南沙科學城為主陣地,“1+1+3+N”科創平臺體系在南沙全面鋪開,匯聚了10多家中國科學院科研機構、13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
可以看出,聚焦在戰略性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南沙科學城,與作為產業“苗圃”的廣州科學城錯位,為廣州科技發展注入最強力的原始創新支撐。
隨著一系列聚焦系列高端、前沿科學領域的大院、大所、大裝置匯聚南沙,南沙科學城無疑是廣州進軍原始性創新領域放出的“大招”。這座“年輕”的科學城,正有力地成為推動廣州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向科技創新的“高、精、尖”邁進的重要一步。
不過,這座全新的科學城,仍有不少難關需要攻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尚在起步階段,南沙科學城布局的無人系統、可燃冰等領域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有較長距離。
雙城坐鎮,串起科創走廊
一東一南,雙城坐鎮。
南沙科學城、廣州科學城,兩座科學城共振,能否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助力廣州挺起科創的“中軸脊梁”?
2021年,廣州R&D經費投入強度為3.12%,不僅遠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與國內蘇州、杭州、東莞等經濟體量略低的城市亦有差距。在此情況下,兩座科學城如何為廣州科創蓄力?
同處廣州科技創新走廊,兩座科學城以點帶面鏈接起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國際生物島、天河智慧城、廣州大學城、白云湖數字科技城等關鍵節點。
一條連貫的科創軸線,能夠打通體制機制和企業行業間的壁壘,實現科研、人才、資本等創新資源要素集中配置,形成規劃合理的產業格局。
“以點帶面”,由兩座科學城串聯起的科創軸,推動著科技創新合作新機制,提升著廣州的科技創新水平,完善著產業集聚的新空間組織方式。廣州,將向著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繼續邁步。
珠江奔騰入海,滔滔江水將大灣區劃為東西兩岸。
串珠成鏈,兩岸城市依江而興。
廣州,是廣深港、廣珠澳“人”字形科創走廊的起筆之處,也是融匯之處。
東岸,依托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深圳高新區、東莞松山湖高新區、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等創新平臺,推動形成了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輻射帶動粵東、粵北地區創新發展。
西岸,依托南沙科學城、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珠海西部生態新區、佛山粵港澳合作高端服務示范區、中山翠亨新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肇慶新區等創新載體建設,打造了廣珠澳科創走廊,加快引領帶動粵西地區創新發展。
“資深”的廣州科學城,已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上的重要節點,企業密布,擁有華南最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集群,已然是廣州版的“中關村”。
立足于走廊頂點,將帶動產業上下游的集聚,增強科創成果協同轉化,持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龍頭和帶動作用。
“年輕”的南沙科學城,憑借自身先天的區位優勢,在灣區范圍內,將進一步強化廣深“雙城聯動”,與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聯動協同發展,進一步打造粵港澳創新合作生態,實現價值共創、利益共享。
未來,以南沙科學城為核,將形成廣州協同創新圈、粵港澳合作創新圈、全球合作創新圈“一核三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合作創新網絡。坐落于雙廊交會處的南沙科學城,將打通從廣州內陸走向海洋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大灣區內的高端要素和科創資源,實現更充分的融合與更自由的流動。
投身時代潮涌,廣州的兩座科學接連雄起,彰顯著廣州二十余年間追逐時代變革浪潮的信心與遠見。
放眼世界競逐,雙城共振,各顯千秋。這兩座科學城將吸引著更多國際巨頭企業落戶灣區,也讓這里的科學實力更雄厚,強力支撐起原始創新的灣區“脊梁”。
(記者 王一晴 柳時強)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