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盈峰投資合伙人王小利來說,去年最“難啃”的項目,是入股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汽埃安”)。“大批機構拿著錢排隊,一票難求。”他歷經多輪談判,才好不容易“搶”到一張“股東卡”。
在股權投資相對冷清的去年,廣汽埃安是一級市場最受矚目的公司。當年10月,廣汽集團發布《關于子公司廣汽埃安增資擴股的進展公告》,宣布廣汽埃安以超額募資33億元、估值超千億完成A輪融資,共引入53家機構,募集資金達182.9億元。
這也使得廣汽埃安創下國內新能源整車行業單筆私募融資最高紀錄,一躍成為千億獨角獸。
廣汽埃安憑什么吸引數百家投資機構?如何通過股權構建起產業“朋友圈”?資本如何助力其突出重圍?記者走進廣汽埃安尋找答案。
各路資本競相追逐
2022年10月,距離上一輪非公開協議增資僅數月,廣汽埃安的估值便從390億元飆升到A輪融資時的1032.39億元,漲幅165%。一級市場的火熱反響,令廣汽埃安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劉佳始料未及。
“起初還擔心有點晚了。”劉佳顯然多慮了,很快,她的電話就被投資機構打爆。“引戰”公告發布后,300多家機構前來接洽,其中不乏世界級主權投資基金、國內外知名風投。
彼時,新能源車賽道已經形成激烈競爭格局,相較于率先完成上市的造車新勢力,廣汽埃安的融資時點不算早,加之行業融資規模下降,投資風口已從整車向產業鏈、生態鏈分散和轉移。
廣汽埃安何以獲得各路資本垂青?
“綜合來看,廣汽埃安有望成為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作為廣汽埃安A輪領投方之一,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下稱“深創投”)董事總經理曹旭光給出了這樣的判斷。
良好的產品競爭力,也是投資人“押注”廣汽埃安的原因所在。例如,王小利認為,廣汽埃安“有深刻的消費洞察力,多款產品受到市場歡迎,銷量持續增長”。
在“新股東”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下稱“國調基金”)投資一部負責人李俊江看來,廣汽埃安是脫胎于傳統國企的新興產業代表,在廣汽集團支持下大力推動混改,且具備核心技術實力。
顯然,背靠廣汽集團是重要的加分項。“作為投資標的,廣汽埃安最大的稀缺性在于公司體制機制。”曹旭光認為,廣汽埃安兼具國企的安全穩定性和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成長性。
廣汽埃安的野心是成為“電動車時代的豐田”,這意味著更大的投入。“預計未來5年需要投入500億元到600億元,純靠國有資本,壓力和風險都太大了。”廣汽埃安董秘劉飛雷說。
為了走向更大的舞臺,2021年8月,廣汽埃安啟動混改計劃——第一步完成資產重組,第二步完成員工持股和引戰,第三步是完成上市。“混改有三大目標。一是引入資本,保持持續的技術領先;二是打造充電、換電的完整生態體系;三是為國際化構建海外生產營銷服務模式。”劉飛雷說。
打造最強產業“朋友圈”
從首批報價的260多個投資者,縮減到53個戰略投資者,廣汽埃安如何遴選股東?
“我們制定了詳細的分類指標、評級模型去精選三類股東。”劉佳解釋道,第一類是具有資本市場影響力的股東,有助于公司未來資本運作;第二類是政策性引導基金,有助于在產業形成更強的資本合力;第三類是產業資本,“從是否具備核心資源、規模、實力等考量與廣汽埃安的匹配度”。
劉飛雷介紹,廣汽埃安以資本為紐帶,引入原材料、充換電、電機電池、芯片、智能駕駛等企業作為股東,實現產業協同。
這種雙向選擇最終反應在廣汽埃安的股東名單上,產業資本“扎堆”聚集,一個規模龐大,具有戰略支持性、產業協同性的股東陣營建立了起來。
其中,有充換電能源生態的南網能創、國網英大產業基金;有芯片設計與制造領域的中芯聚源、粵芯半導體;還有能夠形成智能駕駛車路協同的中交資本。引入股東最多的當屬電池領域,集聚了贛鋒鋰業、寒銳鈷業、瀚暉資本、科達制造等。
一臺新能源汽車,電池占到成本的40%—60%。通過股權融資,廣汽埃安在三電領域形成了研產供銷一體化的機制。不論是被稱為“白色石油”的鋰,還是有“工業味精”之稱的鈷,都有了供應鏈保障。作為股東,有“鋰王”之稱的贛鋒鋰業、寒銳鈷業都與廣汽埃安簽訂了戰略合作,從上游原材料端賦能新能源電池業務。
此外,廣汽埃安還通過股權“引芯”。為了扭轉被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的局面,其不僅引入中芯聚源、粵芯半導體,還聯手粵芯半導體共同探索實施新能源車國產芯片專業化解決方案,加快推進芯片國產化進程的“攀登計劃”。
短短半年時間,廣汽埃安與“股東圈”碰撞出更多產業協同的火花——盈峰投資帶著其投資的先進技術來對接,希望進一步優化發電機技術解決方案;國調基金從鋰鈷等礦產資源、電池材料到動力電池,從輕量化輪轂、激光雷達、汽車芯片到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從共享服務到充電網絡等投資組合全面向廣汽埃安全面開放;深創投利用自身遍布全國的政府基金網絡,協助廣汽埃安進一步完善銷售網絡的搭建。
“廣汽埃安就是這條產業鏈‘鏈長’,以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不斷尋找產業合作最優解,帶動產業鏈良性發展。”李俊江說,廣汽埃安建立起一個自主與分工相結合的產業生態,呈現出良好的競爭合作共贏局面,邁入了“產業+資本”雙輪驅動的新階段。
從今年的市場來看,廣汽埃安確實成為一匹“黑馬”——4月、5月的國內銷量連超特斯拉中國,躋身新能源車企零售銷量榜第二名,與第一名比亞迪、第三名特斯拉,形成新的“BAT”格局。
淘汰賽下的突圍之路
站在當前時點,新能源汽車賽道進入更為殘酷的階段——“淘汰賽”。新年伊始,比亞迪、特斯拉下調價格,壓力向全行業傳導。因此,盡管躋身“BAT”,但廣汽埃安面對的挑戰并不小。
如何在逆勢中向上突圍?
A輪融資結束后,廣汽埃安已經進入混改的最后階段——上市,目前其內部正在積極籌備中。
雖然上市具有不確定性,但廣汽埃安的規劃十分清晰。劉飛雷介紹,一是堅定不移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科技創新;二是在三電、智能網聯和產業鏈上下游繼續擴大布局;三是推進國際化戰略,目前做好了東南亞、中東和南美等地的布局。
廣汽埃安何時能盈利,也是業界關注的焦點。2022年,其銷量約27.12萬輛,同比增長125.67%,但受原材料價格、國補退縮的影響,仍處于虧損狀態。
“今年有望挑戰盈虧平衡。”劉飛雷說,新能源車盈虧平衡點在年銷量達40萬輛左右。廣汽埃安去年銷量27萬輛,今年銷量目標是保50萬輛、挑戰60萬輛。
此外,廣汽埃安正嘗試從B端向C端轉型,實現品牌向上躍升。今年7月,其高端品牌“昊鉑”轎跑將開售,還有一款定價在128.6萬元至168.6萬元的超跑將于10月交付。
■記者手記:讓資本成為激活國企的“秘鑰”
新能源車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協同是行業的突出特點。正因為如此,廣汽埃安不僅僅關注投資者能帶來的資本規模,更注重和聚焦引入戰略協同的產業資本,“股東圈”幾乎貫穿其所處產業鏈的上下游及行業生態。
不僅如此,廣汽埃安還通過對外投資,繼續用股權關系擴大產業“朋友圈”。比如設立子公司因湃電池,入股智能座艙供應商星河智聯等。
不要小看這些布局,歷史上,豐田的崛起就得益于通過投資、參股核心零部件企業把控產業鏈,進而把成本降到最低,成為最賺錢的車企。
從目前來看,由廣汽集團主導的廣汽埃安混改,已經取得了頗為明顯的階段性成效。
2023年國企改革深化提升三年行動大幕已經拉開,國企混改仍然是“重頭戲”。如何激活資本這把“秘鑰”,讓更多老牌國企像廣汽集團一樣在新賽道上煥發出活力和光彩,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記者 張艷 周美霖 陳穎 唐柳雯 黎華聯 唐子湉)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