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熱潮洶涌的今天,佛山再次走在聚光燈下。
數據顯示,去年國內旅游規模達56億人次,同比增長近15%,旅游花費達5.7萬億元,同比增長超17%。
在這場火熱的文旅市場爭奪戰中,佛山沖勁十足:2024年全年旅游收入643.62億元,比上年增長21.4%;今年“五一”期間,旅游熱力更達到近3年同期峰值。
蓬勃“煙火氣”,氤氳“文化味”。如今,佛山正加快構建環兩江先行區,讓精品文旅資源“串珠成鏈”,構建起山江聯動、水陸互通的立體旅游網絡,打造全域文旅新范式。同時,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嶺南水鄉旅游新IP。
傳統與現代在文旅融合中碰撞出火花,這座嶺南名城正以更年輕、更開放的姿態,邀請世界共赴一場浪漫之約。
串聯精品資源
以大格局謀求大發展
漫步佛山街頭就會發現,這座工業城市正上演著一場浪漫的“文旅變形記”。千年古灶的窯火與現代光影秀輝映,龍舟競渡的擊鼓聲與國際音樂節的節奏共振……佛山用創新的“金絲銀線”,將散落的文旅瑰寶串成璀璨項鏈,在大灣區綻放出奪目光彩。
今年,佛山市委提出高標準建設環西江—北江區鎮村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根據建設計劃,至2030年,該先行區將著力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引領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集聚區、展現“多彩佛山”的重要窗口。這座與“水”共生的城市正在開啟新的浪漫篇章。
西江、北江交匯形成的獨特地理風貌,為佛山發展水上文旅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環兩江先行區實施范圍涉及佛山五個區,在這里,曾經安靜流淌的江河,已變身活力四射的文旅秀場。
南海區的“水上南海”戰略令人耳目一新。在這里,游船成了移動的觀景臺,乘客們一邊品嘗雙皮奶,一邊欣賞兩岸古村與現代建筑交織的奇妙畫卷;夜幕降臨,聽音湖的燈光秀將山水化作畫布,醒獅、武術等非遺元素在光影中靈動起舞。更妙的是,古老的水鄉村落也借勢“出圈”,煙橋古村的鑊耳墻下,年輕藝術家們用大地藝術節喚醒沉睡的歷史,讓青磚黛瓦變身藝術展廊,引得游客們紛紛感嘆:“原來傳統文化也能如此‘潮酷’!”
面對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佛山以“四山兩江”戰略作答文旅命題。
西樵山的晨霧里藏著理學先哲的智慧,順峰山的湖光中倒映著城市的煙火氣,皂幕山的密林深處涌動著探險的心跳,南丹山的康養之旅治愈著都市疲憊的靈魂。而西江、北江這兩條“城市動脈”,則像一條長絲帶,串聯起桑園圍的千年水利智慧、九江龍舟的熱血豪情。
以“大文旅觀”重構文旅格局的同時,佛山還在以更大魄力、更大視野推動文旅產業集聚發展。
當前,佛山正著力將分散的文旅資源有機串聯,加快形成“一圈引領、五帶聯動”的文旅發展新格局,將環兩江先行區建設成為高品質嶺南水鄉旅游目的地。
“一圈”,即戶外運動體驗圈;“五帶”則包括沉浸式嶺南水鄉旅游帶、尋味佛山為主題的特色美食旅游帶、探幽尋趣為主題的特色鄉村旅游帶、城鄉融合的特色農業旅游帶、彰顯“佛山制造”底蘊的百年工業旅游帶。
沿著精心設計的“一圈五帶”精品線路,游客既能在西樵山看一場“千古廣東情”的沉浸式演出,又能在高明的西江畔體驗水上運動的刺激,如同開啟一場永不重復的驚喜盲盒。
創新的戰略布局正釋放強大市場“磁力”。今年5月1日至5日,佛山全市A級景區接待游客數、營業收入、星級飯店接待人數均同比增長超33%;旅游熱力達近3年同期峰值。
“文旅+百業”融合
激發消費市場澎湃活力
“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5年重點任務之一,并被置于經濟工作首位。基于此,各地紛紛出招,佛山也不例外。
今年3月,佛山市2025年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推動“文旅+百業”融合,培育首發經濟與文旅新業態,重點關注年輕群體、親子家庭、銀發群體。這一舉措將打造更多消費新熱點,撬動更大發展新空間。
圍繞這一目標,佛山的路徑已經明晰,且成效顯著:
——“文旅+演藝”,打造演藝之城,完善“一張演出門票玩轉佛山”消費路徑,建設“三基地一中心”,包括音樂創作基地、影視指定拍攝景地、品牌短劇創作基地、佛山市劇片協拍服務中心。
以今年“五一”為例。禪城的天空被“銀河左岸”音樂節點亮,數以萬計的熱情樂迷匯聚一堂,更拉動了禪城超2000萬元的文旅消費。5月2日至4日,2025華晨宇火星演唱會佛山站在南海千燈湖畔火熱開唱,僅首日就吸引了4萬名樂迷參與。歌迷們還可憑借佛山大草地音樂節或華晨宇火星演唱會的門票,享受全市多個景區、餐飲、酒店的聯動優惠活動。同時,南海有軌電車推出“火星專列”,這列30米超長列車,串聯起南海的吃喝玩樂打卡點,讓粉絲們在享受音樂的同時,盡情探索南海的魅力。
——“文旅+賽事”,打造賽事之城,常態化舉辦武術、龍舟、醒獅等具有佛山特色的群眾性賽事,拉動消費持續增長。
今年,“跟著賽事去旅行”成為潮流。佛山依托自身傳統文化優勢,實現了“一條龍船攪熱一座城”。
“五一”假期,隨著鳴笛聲響起,在佛山順德的功夫之鄉,龍舟健兒火力全開,揮槳劈浪。毗鄰河岸的“水鄉市集”成為消費焦點,約20個特色攤位匯聚順德傳統美食、非遺手作及潮流文創,吸引眾多市民游客駐足購買。
端午臨近,龍舟健兒們早早就開始為賽事做準備。每晚龍舟鼓點一響起,疊滘的窄巷河道瞬間化作速度與激情的戰場,他們“漂移過彎”的絕技,讓觀眾倍感“熱血沸騰”。
這些龍舟賽事不僅是競技場,更化作文旅磁場,筑起消費引力場——限定文創產品備受青睞,賽事周邊商圈熱鬧非凡,不少“頭回客”變成“回頭客”。
與此同時,佛山正以“文旅+”為支點撬動全域消費升級:通過舉辦啤酒節、藝術節、動漫節等精彩活動,發展水系旅游、低空經濟,打造濱水特色旅游產品,開展低空文旅應用試點等。這座制造業重鎮正在構建“處處皆景、時時可游”的全域旅游新圖景,讓文旅產業成為城市發展的新支柱。
優配套、重招商
重構文旅生態進階路徑
有業內人士指出,文旅發展歷經了以門票經濟為主的1.0時代,以目的地為核心的度假旅游2.0時代,和強調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3.0時代,如今正向注重跨界融合與創新的4.0時代邁進。
如何邁進4.0時代?佛山這座制造業名城正以“強配套”“大招商”的雙輪驅動,書寫文旅升級的答卷。
夯實旅游配套,是佛山文旅升級的“地基工程”。游客踏入佛山,迎接他們的不僅是醒目的景區招牌,還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景區內,智慧導覽系統化身貼心“小助手”,通過手機便能了解景點背后的故事,語音講解、AR互動,讓歷史文化“活”起來;特色驛站、主題廁所等設施,既實用又充滿創意,為旅途增添別樣樂趣。夜晚,特色民宿如繁星點綴佛山的角落,從嶺南風情的老宅改造到現代時尚的精品民宿,滿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
招商引資,則為產業升級注入了“源頭活水”。數據顯示,2024年佛山以重點項目為牽引開展招商,建立全市文旅招商“一張圖”“一套表”,發布全市文旅招商電子地圖,推動全市引入超1億元的項目32個,演藝等新業態項目占比超五成。2024年開業的廣東千古情景區,全年累計接待游客325萬人次,演出場次超900場,營收超4億元,對全市規上文體娛樂業營收增幅貢獻近八成。
在基礎建設與產業導入的雙重賦能下,佛山正重構文旅版圖。新近亮相的“幾字灣”文旅產業集聚區,正是這場變革的生動注腳。這是三水立足西江、北江穿城而過并在思賢滘形成“幾字灣”的生態稟賦,以及串聯整合海關大樓、廣三鐵路、百年郵局、百年足球等歷史人文要素,傾力打造的文旅新IP。
包括“幾字灣”文旅產業集聚區在內,當前佛山正在加快建設西樵山文旅產業集聚區、甘竹灘文旅產業集聚區3大文旅產業集聚區。目的就是加快形成區域協同、陸江統籌、城鄉一體的旅游布局,讓佛山文旅產業百花齊放。
文化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基因和血脈,更是一座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山的實踐證明:真正的“詩和遠方”,從來都是自然稟賦與人文精神共生的生態樣本。
數讀
●2024年,佛山全年接待游客6042.8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2%。全年旅游收入643.62億元,比上年增長21.4%
●2024年,佛山發布全市文旅招商電子地圖,推動全市引入超1億元的項目32個
●2024年全年佛山吸引社會贊助超3500萬元,舉辦規模超5000人次大型賽事活動35場
●為激活“十大傳統文化”,佛山開展“跟著節慶去旅行”,2024年舉辦廣東非遺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動吸引觀眾62.7萬人次
●為發展主理人經濟,2024年來,佛山啟動文旅“掌門人”計劃,評定首批三星“掌門人”20個
●2024年,佛山上線“佛趣游”文旅推介平臺,為市民游客提供“一站式”文旅服務。2025年,佛山策劃“福喜”文旅IP。
新實踐
百年老墟變身藝術舞臺
今年“五一”假期,擁有300多年歷史的羅行墟又火了。
5月1日,2025北江吾舞國際舞蹈節暨“舞動兩江·氫騎藝術”羅行藝術墟氫能騎行活動在佛山南海丹灶羅行墟舉行。街巷、水岸、老建筑成為藝術的舞臺。觀眾與舞者“零距離”互動,沉浸式享受藝術盛宴。數據顯示,活動首日便吸引約2萬人次到訪,帶動全域旅游收入約216萬元,區域內酒店、民宿入住率超九成。
這并非羅行墟首次出圈。近年來,佛山以藝術為抓手,將羅行藝術墟打造成為多元化的文化產業載體。昔日廢舊、閑置的房屋變成展館和藝術中心,吸引了一大批藝術家駐點創作,新的業態加速成型,人氣不斷上升。
羅行藝術墟持續走紅的背后,其實是佛山推動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社區深度融合的一次創新探索。
藝術賦能激活歷史基因。羅行墟曾因竹編貿易興盛,被稱為廣東三大墟市之一,擁有300年歷史積淀的竹編文化和水邊墟市基因。近年來,丹灶以南海“文產特派員制度”為抓手,引進了向陽、彭宇、夏詩源等優秀藝術家駐點,進行在地藝術創作。他們的藝術作品融合了傳統技法和現代造型,給人“古老與前衛碰撞”的獨特體驗,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打卡“爆款”。這種“文化基因+藝術表達”的策略,既保留了鄉愁記憶,又賦予其當代審美價值,形成差異化文旅IP。
與此同時,丹灶對羅行墟的老舊物業進行活化,為藝術家提供了充足的創作空間。比如將超1000平方米的舊糧倉打造成為舞蹈劇場、閑置民居變身藝術工作室。藝術元素的介入,也讓老建筑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社區共創凝聚內生動力。羅行藝術墟的成功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即打破了以往由政府單方面主導的模式,構建起“藝術家+村民+企業”的協作網絡,激活了社區共創的內生動力。藝術家負責創意設計,村民就提供空間物料,有超1200人次村民參與進來。在去年9月舉行的“墟游記”活動上,超1000人次志愿者在9天時間里自發為游客提供展覽講解、場館駐點、人流疏導等便民服務。又如在“花園羅行計劃”中,丹灶企業為花園提供太陽能電池面板,共創理想花園。多方主體的參與,推動羅行藝術墟實現自下而上的共建共治,成為藝術社區共同體。
文旅融合驅動業態升級。商業反哺文旅融合,是羅行藝術墟能夠持續運營、“長期造血”的秘訣。近年來,羅行藝術墟瞄準青年創業群體,鼓勵青年主理人回鄉開設咖啡館、民宿,打造出“墟上集”藝文集市、“竹里人”小店等全新商業形態。此外,羅行藝術墟每月策劃一次主題墟日,提供主題性的藝術內容增量更新,推動藝術與商業的良性互促,比如在去年的“墟游記”活動中,羅行藝術墟接待游客約15.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1560萬元,“吸睛”又“吸金”。
激活文化基因,將歷史資源轉化為可體驗、可傳播的藝術符號;推動社區共創,形成共建共治的氛圍;通過商業反哺,吸引人才與資本回流。正是因為遵循這樣的活化鏈條,百年老墟才能實現常來常有,常開常新,成功從“爆紅”變為“長紅”,把“流量”轉為“留量”。
聲音
暨南大學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鄭煥釗:佛山文旅產業擁有區域比較優勢
近年來,佛山通過塑造文旅消費新場景、打造文化產業集聚區等,推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成功激發了文旅發展新活力。暨南大學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鄭煥釗表示,當前佛山文旅產業發展,已在珠三角范圍形成區域比較優勢。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佛山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尤其是在功夫文化、飲食文化、陶瓷文化等方面已取得較大的知名度。鄭煥釗認為,這些文化資源是佛山相比于其他城市較為明晰的特色。
鄭煥釗表示,近年來,佛山深入發掘自身文化優勢,尤其是各鎮街注重文化品牌建設,著力打造“一街一品”,較好地融合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實現了文旅項目多點開花,為全域的嶺南文化生態旅游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從歷史街區活化而成的文旅生活消費園區嶺南天地,再到工業遺址改造而成的餐飲主題消費園區創意產業園,近年來,佛山打造出多個極具特色的文旅集聚區,不僅帶動了城市品牌出圈,更激發了城市消費活力。據統計,2024年佛山創意產業園實現年營業收入19億元,增速超過90%。鄭煥釗認為,佛山成功打造出多個文旅產業集聚區,關鍵在于能夠因地制宜創設有特色的文化消費新場景。
鄭煥釗分析,長期以來,佛山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無論從文化消費補貼還是公共文體設施的建設方面,投入大、運營好,這為文化消費新場景的打造奠定了堅實的軟硬件基礎。其次,近年來,佛山善于捉住大眾新消費的契機,在演藝經濟和潮流運動等方面重點發力,充分利用現有的文體設施基礎、產業工人和市民文體消費的需求,發展相關的產業,在珠三角已形成區域比較優勢。
“佛山可以繼續擴大文旅品牌的影響力。”鄭煥釗表示,佛山可以繼續加強文旅消費品牌的頂層規劃,把豐富的、散點的文旅資源和場景整合為標識性強、有區別度的文旅品牌。同時加強文旅的新媒體傳播和互動,尤其要借助文旅綜藝、影視取景、網紅傳播等方式,提升公眾對佛山文化的認知度。
當前,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成為各地發展文旅產業的重要抓手。鄭煥釗認為,佛山有著很好的科技與文化基礎,可以充分利用起來,賦能文化品牌打造。
“佛山要善于將本土好故事與科技沉浸感融合起來,打造出演藝新場景,塑造新的文化品牌。”鄭煥釗表示,佛山可以依托產業園區多、城市文化設施健全、科技產業多等優勢,著力打造各類數字科技展,形成文化科技展與產業文旅展相結合的數字沉浸式場景的集群。
(劉明 白樺 王芃琹)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