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制造業版圖因技術革命加速重構時,珠江西岸的佛山高新區,正以獨特的場景創新方法論,破解制造業轉型難題。
在這里,既沒有北上廣深的頂尖科研資源,也不具備新興城市跨越式發展的彎道空間,卻依托裝備制造、智能家居、新材料等萬億級產業集群,硬生生在紅海市場中開辟出了一條“需求導向、場景驅動、生態共生”的產業升級新路徑。
這得益于佛山高新區的前瞻布局:早在2020年就搶先布局,并在全省率先實現場景創新工作全域覆蓋;2023年遴選8個新技術應用場景示范項目,如今這批示范項目已帶動社會投資近6000萬元,相關產業新增產值約6億元。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若干措施》,明確要求深化應用場景開發。佛山高新區的這場靜水深流的場景革命,正為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提供鮮活樣本。
康士柏科技“零能耗光伏制儲氫熱電聯供能源站項目”,實現能源自給率提升60%。佛山高新區供圖
破局
從痛點掃描
到場景設計的認知升維
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曾有一個普遍的行業困局,那就是“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而佛山高新區選擇以場景創新為手術刀,直擊制造業轉型的神經中樞。
不同于常規的技術供給思維,這一創新邏輯始于對企業痛點的系統性掃描:通過千家問卷、百企座談、標桿解剖的三維診斷,精準識別出企業在綠色制造、智能裝備、數字孿生等領域的技術需求200余項,梳理形成《佛山高新區新技術應用場景機會清單》,涵蓋氫能利用、工業機器人、智慧能源管理等8大重點方向、65個細分場景。
這種從“技術堆疊”到“問題導向”的認知轉變,讓創新資源投放實現了從漫灌到滴灌的質變。
在方法論層面,佛山高新區構建了“需求池—場景庫—解決案”的轉化鏈條。例如,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電池回收難題,提前布局鋰電池自動化拆解場景應用項目,引入隆深機器人研發柔性拆解產線,項目落地后使電池回收效率提升40%,單條產線年處理廢舊電池達5000噸,推動形成“回收—拆解—梯次利用”全鏈條閉環。
這只是佛山高新區精準對接行業需求、以場景牽引技術賦能的縮影。2023年,佛山高新區聚焦技術落地與產業升級的銜接,遴選8個新技術應用場景示范項目,引導企業實踐新技術應用——
康士柏科技“零能耗光伏制儲氫熱電聯供能源站項目”,實現能源自給率提升60%,系統綜合能效超75%,成為全國首個實現“離網供電+熱水供應+車輛充電”三位一體的家用氫能場景。
美的“家庭能源智慧管理系統”項目,集成光伏儲能、智能配電、AI調度技術,實現家庭能源自給率提升32.8%,光伏產熱能效提升67%。
庫卡機器人“高端重載工業機器人”場景應用示范項目,不僅建成國內首條高精度重載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實現核心部件國產化率提升至85%,還使得工業機器人生產效率提升30%,產能提升22%……
這種將抽象技術轉化為具象場景的能力,正是破除“創新懸浮”的關鍵,也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
重構
三大支柱
撐起場景創新生態體系
破局之后,重構生態體系是更為艱難的一步。佛山高新區迎難而上,打出了漂亮的“三招”:
第一招,獨創分類培育計劃。
佛山高新區深諳,重構場景創新生態體系的關鍵,在于場景能否落地。于是獨創“初創場景孵化—成長場景賦能—成熟場景推廣”分類培育計劃,推動新技術“從0到1”突破、“從1到N”擴散。
這個分類培育計劃具體來說,對于初創場景,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卡脖子”技術應用場景項目合作攻關,通過“場景沙盒”模式提供早期應用空間;對于成長場景,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優選技術成熟度高、示范效應強的項目,通過“政策包+要素包”組合支持,推動單點突破向系統集成升級;對于成熟場景,則支持其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場景標桿,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串、輻射一片”效應。
而這一招式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不僅有了全國首創的應用場景項目,還讓一批示范項目技術成功推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成為行業標桿。
第二招,提供“政策包+資金包”組合支持。
在政策方面,出臺《佛山高新區新技術應用場景創新扶持辦法》,對場景示范項目給予最高40%投資額補貼,中期兌現政策資金約600萬元,撬動社會投資6億元,政策資金引導放大作用顯著發揮。
在資金方面,以全鏈條資本賦能體系為驅動,培育科技型上市后備企業,助推企業加速登陸多層次資本市場。如,佛山高新區禪城園內的藍箭電子建成國內領先金屬板級封裝生產線,生產的器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基于可穿戴電子產品的DFN封裝前沿技術應用場景示范項目”獲前沿技術應用場景示范項目扶持,有效助力資本市場對接,企業成功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掛牌上市,募資超9億元。
有了這些“真金白銀”支持,新技術應用場景建設這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三招,造平臺,精準服務新技術場景開發落地。
近幾年,佛山高新區布局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等20個場景賦能平臺,提供技術驗證、標準制定等一站式服務。其中,塔斯克機器人“托盤機器人智慧搬運系統”依托高校科研平臺合作完成多場景模擬測試,實現倉儲庫容率提升30%,產品已應用于20多個行業,助力佛山成為全國最大的智能倉儲設備生產基地。佛山高新區實踐揭示的場景創新方法論,本質上是通過制度創新降低新技術應用的風險成本。正是這些制度設計構成的“場景友好型”創新生態,使其在全省率先實現場景創新工作全域覆蓋。
裂變
從場景示范
到生態進化的乘數效應
在北滘智慧家居小鎮,美的“家庭能源智慧管理系統”項目的落地,不僅打造出集成光伏儲能、智能配電、AI調度技術3個示范工程,還推動上下游協同,形成超10億元規模的產業輻射效應。
這種“一個核心場景激活一條產業鏈”的效應,正是場景創新的高階價值。
更大的乘數效應發生在組織形態領域。美的等龍頭企業依托場景創新,將供應鏈企業納入協同網絡,形成“核心企業+場景模塊供應商”的生態型組織。這種以場景為紐帶的產業共同體,相比傳統產業集群,展現出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和創新活力。
站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關口,佛山高新區的場景創新工作揭示了一條重要規律:制造業轉型不是簡單的技術替代,而是通過場景重構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
當機器視覺成為質檢員的眼睛、數字孿生化身工廠的神經系統、產業互聯網構成企業的血液循環時,這場發生在車間里的場景革命,正在書寫中國制造由規模優勢向系統優勢演進的新篇章。
換句話說,佛山高新區的價值不僅在于培育出44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更在于探索出了一條“以場景育技術、以生態促轉型”的漸進式升級路徑——這對于正在穿越轉型峽谷的中國制造業,無疑具有普適性的啟示意義。
場景創新一頭連接著新質生產力培育,一頭連接著新消費需求,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與擴大內需戰略的交匯點和著力點。
據透露,接下來佛山高新區將繼續以場景牽引技術賦能,持續推動小切口、具象化的場景需求釋放與重點產業鏈的場景能力供給雙向奔赴,助推場景創新與招商引資雙向賦能,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打出一套精準服務場景創新工作的“組合拳”,不僅激活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更為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為實現“再造一個新佛山”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撰文 劉明)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