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佛山吹響“再造一個新佛山”的沖鋒號。在這個關鍵節點上,佛山在規劃層面獲得有力支持。近日,《佛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印發實施,為佛山的未來發展描繪了清晰的藍圖。
《規劃》明確佛山的城市性質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節點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承載地。相應地,《規劃》在城鎮與產業空間格局、科技創新載體布局、歷史文化保護和合理利用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謀劃,明確了目標路線圖。
在萬億城市佛山的這張規劃藍圖中,南海將扮演什么角色,承擔起哪些重任?這事關南海近400萬常住人口的未來,也關乎南海未來十年的人口增長動力;在經濟總量突破4000億元后,南海如何在發展新階段激發發展新動力,在《規劃》中可以找到怎樣的方向指引?
當前,南海正以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牽引城產人文高質量融合發展,強化科技與人文雙輪驅動,建設更具人文特質的現代化活力新南海。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十年,南海的實踐探索又如何將這份規劃藍圖落到實處,讓南海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繼續走在前列?
超大城市的南海鎮域支撐
面向2035年,佛山提出常住人口控制在1130萬人以內,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預計達96.5%。當佛山躋身超大城市行列,完善城市空間格局變得越發重要。《規劃》提出,佛山將構建“一主兩副七組團”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市域城鎮空間結構。
南海作為佛山五區中面積最大的市轄區,也是廣佛同城的前沿陣地,在上述城鎮空間結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作為“一主”的中心城區,佛山將重點建設包含南海千燈湖片區的城市中心活力區,還有三龍灣科技城等城市核心區,同步推動瀝桂新城—中心活力區—佛山新城城市中軸線、東平河水軸線的功能品質提升,全面增強區域資源配置和服務能力,成為集聚核心功能和展示佛山形象的區域。
立足佛山中心城區的核心區位,位于南海東部的桂城街道和大瀝鎮有望獲得一系列資源傾斜。尤其是對于即將成為“千億鎮街”的桂城來說,《規劃》將助其城市能級不斷躍升。比如,《規劃》提到,在“城市—地區—社區”三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中,中心活力區將作為4處城市級公共服務主中心之一;在規劃的三大城市級核心商圈中,千燈湖商圈位居其一。
聚焦南海中部,獅山鎮的部分區域被劃入佛山中心城區,不含原羅村街道的大片區域則與三水區云東海街道、樂平鎮一道,共同構建佛山兩大市級副中心之一,推動佛北片區產業協作和產城融合發展,加快建設佛山大型產業集聚區。
作為全國首個GDP超千億元、常住人口破百萬的鎮,獅山在建設佛北市級副中心上被寄予厚望。《規劃》提到,要引導新增居住用地向佛山人才創新燈塔產業集聚園等周邊布局,博愛新城—佛山人才創新燈塔產業集聚園同樣被劃入4處城市級公共服務主中心之一,提供高端綜合服務。
南海西部九江、西樵、丹灶三鎮,與南海東部的里水鎮,是7個城市組團中的重要成員,被視為佛山推動城鄉融合和產城融合發展的重要節點。尤其是南海西部三鎮,在今年初被納入佛山環西江—北江區鎮村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核心區,成為佛山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打造區域發展新增長極的重要支撐。
《規劃》提出,西樵作為具備綜合性功能的城市組團,將以聽音湖片區為核心,建設西樵嶺南文旅產業集聚區,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文旅資源協作,致力建設成為區域旅游休閑基地、產業生態和諧發展的重要組團。
里水組團、九江—龍江組團、丹灶—白坭組團定位為具備專業性功能的城市組團。其中,里水組團將以里湖片區為重點,鏈接廣州的產業和創新資源,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及新型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同時強化特色塑造,建設成為美麗嶺南水鄉和創新發展新基地。
九江—龍江組團將以佛山九龍高端裝備及新材料制造產業集聚區共創共建為重點,推進九江與順德區龍江鎮深度融合發展,打造成為跨區域協作新平臺和先進制造業新基地。
丹灶—白坭組團將以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仙湖氫谷和聚龍灣智能裝備產業集聚區建設為重點,推進丹灶與三水區白坭鎮產業共建。兩鎮還將依托西江、金沙島等生態資源,豐富優質文旅產品供給,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地和休閑旅游區。
新格局孕育南海“千億軍團”
依靠萬億工業總產值的強大支撐,去年南海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南海正以“三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為導向,重點打造“3+3+1”(信息裝備、氫能和氨氫融合、安全應急、現代金融服務、文旅商貿、食品康養、電力設備智造)新型產業集群,同步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努力實現高質量科技供給、高水平成果轉化。
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南海在國土空間規劃層面得到了市級的有力支持。
按照《規劃》,佛山將構建“中部強核、東西兩帶、南北兩圈”的高效聯動產業空間格局,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引導產業聚集發展。其中在創新中心強核、東部現代物流產業帶和北部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圈中,南海都是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核心區位于獅山的佛山高新技術產業區、同在獅山的佛山人才創新燈塔產業集聚園、位于桂城的佛山千燈湖金融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南海參與共建的三龍灣科技城,將是創新中心強核的重要支撐,重點發展帶動型經濟,強化科技、人才和金融創新。
東部現代物流產業帶將重點發展商流型經濟,推動老舊專業市場、倉儲設施改造提升,規劃現代物流產業集聚區。這與大瀝聚焦三產融合、工展貿一體,打通傳統商貿流通鏈,里水推動物流傳統產業集聚化、園區化發展等部署一脈相承。
在北部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圈,佛山將以建設大型產業集聚區為抓手,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
此前,南海獅山、丹灶、里水已被納入佛北戰新產業園。獅山擁有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有色金屬兩大千億級和高端裝備制造等五大百億級產業集群;丹灶是南海打造氫能和氨氫融合裝備制造、安全應急、電力設備智造三大新千億產業集群的主陣地;里水集中精力發展新材料、醫藥健康、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四大戰新產業。以上三鎮的產業布局,與佛北片區的產業導向高度契合,正加快形成新興產業的集群效應。
《規劃》還提到,要加快推進佛山九龍高端裝備及新材料制造產業集聚區等創新引領型特色制造業集聚區建設,這讓九江的產業空間優勢得到凸顯,招商引資、產業升級更添助力。
南海擁有佛山季華實驗室、佛山仙湖實驗室等33個重點科創平臺,已落地大批創新創業項目,引進大量高層次人才,中試產業發展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基于這些科創優勢,南海在佛山科技創新載體布局中同樣搶占了先機,得到了更多規劃支持。
《規劃》提出,佛山將高標準建設“一區一園一城”科技創新平臺。“一區”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園”佛山人才創新燈塔產業集聚園,“一城”三龍灣科技城,均與南海息息相關,促進南海與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加速科創資源集聚。
按照《規劃》,佛山還將打造一批緊密型服務制造業的區域創新中心,包括佛山大型產業集聚區、佛山千燈湖金融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等片區;建設南海電子信心產業集聚區等多個地區創新中心,打造季華實驗室、仙湖實驗室等多個重點科創平臺。在這張一體化、多層次的科技創新網絡中,南海的主心骨地位不斷鞏固。
“魅力佛山”的人文南海名片
進入新發展階段,南海開啟發展邏輯和模式之變。今年,南海區委提出打造人文經濟示范區,全面激發人文之力,力求讓經濟活動更多圍繞高品質供給、個性化需求、精神文化、環境改善等方面展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面向下一個十年,佛山同樣把人文力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謀劃。《規劃》提出,要發揮佛山作為嶺南廣府文化重要發源地的輻射帶動、傳播交流功能,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活化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構建歷史文化遺產主題線路,建設山水人文交融、文化魅力彰顯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與之相呼應的是,在今年1月,佛山市委提出實施文旅“串珠成鏈”工程,構建“四山兩江”旅游示范帶,打造佛山文旅城市IP。其中,西樵山和西、北兩江都出現在南海的版圖上。
對南海來說,發展人文經濟迎來了市級加持的大好機遇。尤其是在文旅領域,結合南海深入實施“1123”文化工程,即以“西樵山文化”IP為核心,推進“水上南海”戰略;建設灣區演藝新高地和灣區文商旅消費新高地兩大高地;開展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南海龍超、“墟游記”三大品牌文化活動,全面構建“三帶三區”文化發展新格局,南海將能不斷放大文化文明對經濟社會變革的引領和撬動作用。
這種市級規劃助力、文旅串珠成鏈的融合發展態勢,在南海全域均有體現。比如,《規劃》提到,依托西江、北江水系和線性文化路徑,積極推動佛山“三核六區十一線”的歷史文化遺產展示主題線路建設及展示利用。其中,西樵歷史文化遺產核心區是“三核”之一,“十一線”中的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線、驛路儒商文化主題線、南海中軸主題線等多條線路則涉及南海的西、中、東部片區。
針對桑園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活化利用,《規劃》還打破區與區、鎮與鎮之間的行政邊界,提出以西樵、九江和順德區龍江鎮為核心,依托松塘村、民樂竇、吉水竇、西樵山等資源本底,打造桑園圍歷史文化游徑,促進該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在城鄉空間形態特色提煉上,《規劃》與“水上南海”發展戰略不謀而合,提出將深度挖掘歷史人文資源和自然生態要素優勢,塑造望山見水、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間形態,彰顯“嶺南味、水鄉韻”的城鄉風貌特色。
為此,《規劃》提出要加強西江、北江、東平水道等主要水系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保護,打造濱水生態景觀廊道,加快推進西樵漁耕粵韻文化旅游園等水鄉公園建設,活化九江煙橋村等水鄉村落,打造嶺南水鄉魅力名片。
從市民游客的觀感出發,《規劃》還創新性提出塑造城市瞭望系統,構建城市景觀視廊。南海憑借空間和資源優勢,獲規劃西樵山、(蟲+雷)崗、天子帽等多個觀景節點,設置城市眺望點,并與重要地標之間建立景觀視廊,暢通天子帽—西站樞紐新城、佛山水道—千燈湖片區、東平水道—三龍灣科技城等多條視線廊道。
以人為本打造水城共榮示范標桿,加速城產人文融合發展,在《規劃》賦能下,更具人文特質的現代化活力新南海,也必定會成為兼具傳統與現代、更有特色與魅力的城市標桿。
相關
廣佛同城化再升級,多維度協同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開放南海
迎新機遇
《佛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對于佛山參與共建廣州都市圈和粵港澳一流灣區進行了系統謀劃。南海地處廣佛同城前沿陣地,在開放的格局下,《規劃》助力南海提速推進廣佛同城化建設,多維度協同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圍繞共建廣州都市圈,《規劃》提出以廣佛全域同城化為牽引,共建廣佛1小時通勤圈,完善廣佛生態廊道,高水平共建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共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南海憑借毗鄰廣州的區位優勢,一方面將能深度參與共建“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提速推進千燈湖—荔灣、三龍灣—廣州南站等片區融合;另一方面可強化市內協作,與禪城區共建中央活力區,與順德區共筑三龍灣創新極核,推動產業鏈互補。
圍繞共建粵港澳國際一流灣區,未來南海的灣區樞紐和第三產業優勢將不斷放大。《規劃》提出,要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交通聯系,建設佛山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重點打造官窯、南鯤樞紐經濟集聚區,在廣佛交界地區建設現代物流產業集聚區,培育高端專業市場。佛山還會以省級示范特色步行街、文旅消費集聚區為載體,協同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培育壯大消費經濟,不斷擴大區域消費的影響力。
區域協同,交通先行。《規劃》對提升綜合交通樞紐能級、建設城市交通一體網絡進行了鋪排。從中,南海可以通過參與推動廣佛西環、佛穗莞城際等交通項目建設,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不斷完善內部交通骨架和跨市通道,促進人才與要素高效流動。
(記者 林洛峰)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