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蘭仕車間。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周春 攝
主持人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自2017年3月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已經連續八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的每一次“新表述”,對于持續、全面、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近日,佛山市委黨校開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專題研討班,組織佛山相關干部,聚焦灣區建設、科技創新、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改革、新型工業化等領域進行培訓,本期圓桌論壇五位嘉賓分享了各自的學習心得。
主持人:劉蓉
本期嘉賓
陳家林 中國人民銀行佛山市分行科員
孫勇 市農業農村局政策研究科四級主任科員
陶流洋 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秘書科副科長
趙雋清 市自然資源局總體規劃科四級主任科員
李偉軍 市委黨校教務一處教師
陳家林:加快推動深圳科創賦能佛山制造
2023年,佛山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佛山市委強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面對發展瓶頸,需推動產業科技融合。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過程中,若能推動深圳科創賦能佛山制造,將有效促進兩地資源互補、協同發展,更好推動佛山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深圳科創賦能佛山制造,目前還面臨著佛山內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人才數量與結構無法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金融對制造業支持力度有限等問題,外部與深圳的基礎設施連通水平也有待加強。針對以上問題,為了佛山更好對接深圳創新資源,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從頂層設計上謀劃佛山與深圳的對接合作。建立深佛常態化可持續的合作機制,選定部分區域、產業和領域作為合作重點,明確各自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在深圳所需、佛山所能的基礎上先行先試,探索建設線上線下資源對接渠道。
二是推動佛山產業和企業切入深圳產業鏈。政府牽頭推動、重點產業鏈“鏈主”牽頭,組建佛山制造+深圳創新專題研究智庫,充分發揮佛山現有科創平臺資源集聚和鏈接作用,有重點、持續性、高強度地扶持一批科創平臺建設。
三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加強與深中通道的對接,加快中山東部外環高速二期(北延線)的建設,繼續完善廣佛核心區之間快速通道、加強佛山新機場高速公路集疏運通道規劃,加快《佛山港總體規劃(修訂)》報批相關工作。
四是積極承接深圳溢出科創人才。建立人才需求與供應信息共享對接機制,政府牽頭建立人才合作平臺,推動兩地科研機構、企業、科創團隊之間的產學研合作,優化人才政策,探索人才互認互用機制,開展人才培訓計劃和人才交流活動,為佛山和深圳的企業和人才提供面對面的交流機會。
五是強化金融支撐。持續加大政策工具支持力度,優化信貸結構,優化內部定價機制。加強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的數字化建設,依托本地產業特色,規劃和建設供應鏈金融特色園區。此外,優化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完善融資擔保基金體系。
六是對標深圳持續提升營商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對標深圳等國家級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持續迭代更新“益曬你”企業服務體系。
孫勇:依托粵港澳大灣區 佛山臨空騰飛正當時
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是佛山發展臨空經濟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的有力支撐,將帶動佛山依托粵港澳大灣區臨空騰飛。
當前,佛山把握新機場發展機遇過程中面臨一些挑戰與不足。例如新機場建設的各類規劃統籌和資源配套不足、佛山發展臨空經濟的產業基礎偏薄弱、交通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相對滯后等。佛山要如何借勢新機場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議重點關注以下四點:
第一,強化統籌,健全體制機制,優化臨空發展環境。一是完善臨空經濟區管理體制機制。要盡快出臺相關規定,明確各方的職責和權益,規范市場行為,為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二是建立健全與上級部門、肇慶市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三是盡快明確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主導模式。采取市區共建共管共享方式,共同推進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工作。
第二,立足實際,科學合理論證,全面完善規劃方案。一是明確全域臨空經濟發展方向。謀劃建設臨空經濟區,大力發展復合型經濟。二是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的臨空經濟發展體系,積極創建全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區。三是統籌頂層設計有效推動臨空經濟協調發展,全面謀劃推進周邊區域重大基礎設施與機場對接。
第三,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交通互融互通發展。全面啟動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廣州南沙至新機場高速、佛肇云高速、清遠至高明高速等高速公路項目規劃建設,推動廣湛高鐵、深南高鐵、珠肇高鐵、肇順南城際、佛山地鐵2號線二期等多重高端交通資源集聚,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第四,合理布局產業,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一是吸引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集聚。前瞻性布局臨空高關聯性的高端制造業和特色服務業,推進佛山臨空經濟區智造產業園先行區等載體平臺建設。二是積極承接深圳高端制造領域的前沿技術與成果轉化,探索對接港澳高校優質新材料創新研發資源。三是依托機場周邊的生態資源與農業基礎,聚焦高端民宿和露營基地、鄉村振興旅游等特色領域打造旅游產業集群。
陶流洋:唱響廣佛雙城記,打造同城升級版
廣佛同城是區域城市合作的典范,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科技和產業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也存在著堵點瓶頸和短板弱項。一是同城化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廣佛同城合作機制只是兩市層面,缺乏高層次機構介入,縱深推進深層次改革受限,亟須探索建立更加常態化和更具約束力的工作推進機制。二是同城化合作欠缺高層次平臺載體。兩市已圍繞廣州南站等重點交界地區謀劃共建廣佛全域同城化高質量發展合作區,但目前只是兩市層面的合作平臺,缺乏相關政策支撐。三是同城化內生動力還需進一步激活,在合力集聚國際高端要素方面有待加強,在承載國家、省重大戰略使命方面作用不突出。四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還有短板,存在著堵點、斷頭路、瓶頸路等問題。
近年來,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統一大市場等方面進行了大力探索,成效突出,學習相關省市經驗做法,現提出打造廣佛同城升級版的建議。
一是積極爭取構建省級統籌協調機制。建議爭取在省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下設廣佛融合發展專項小組。專項小組負責審定事關先導區建設全局的重大政策文件、規劃計劃、工作部署、活動方案,協調解決遇到的重大問題。
二是謀劃打造引領區域發展的合作平臺。建設廣佛全域同城化高質量發展合作區,爭取成為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區域發展平臺;合作區成立理事會,負責協調推進合作區重要發展規劃、改革事項、政策實施以及重大項目建設。積極在集聚國際高端創新資源、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等方面深化合作。
三是積極推動基礎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積極探索建立統一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探索建立規劃聯審互通機制。提升高鐵樞紐服務能級,加強軌道網絡互聯互通,著力打通“斷頭路”和拓寬“瓶頸路”,積極緩解跨市交通擁堵。
四是加快推動產業和科技協同發展。發揮廣佛互補優勢,推動形成“廣州創新大腦+佛山轉化中心”區域創新發展格局。共同培育壯大科技創新載體,集聚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兩市攜手開展產業融合發展招商、產業集群互補招商。合力布局一批國際優質創新平臺,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布局未來產業。
五是構建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博物館、劇院、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共建共享,鼓勵開展多層次多模式合作辦學辦醫,支持三級醫院異地設置分支機構。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率先實現“同城同待遇”。加強區域環境風險防控,推動上下游左右岸協同保護治理,全面修復河湖生態。
以智能裝備院為首的“1+2+N”生態圈已建立了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資料圖
趙雋清:推動佛山市國際人才社區建設
人才是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當前,佛山既要強化“以產業聚人才”的優勢,還要彌補“以人才聚產業”的不足,尤其要吸引具備國際化視野、知識、技術的國際人才,為佛山產業和城市轉型升級提供動力。國內包括北京、深圳等不少城市已探索構建與國際人才需求相匹配的區域,吸引國際人才聚集。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佛山可借鑒深圳市經驗,在建設國際人才社區時注重服務質量和文化融合,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制定具體的建設標準和分類指導原則,采用試點先行的方式,選擇具有產業條件和發展潛力的區域進行試點建設,逐步調整和完善建設方案,最終實現推廣。
構建有特色的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導則
一是以國際人才需求為基礎。基于賦能佛山制造的需求,佛山的國際人才主要是指賦能產業、融通中西的人才,以上人才的共性需求主要表現為,偏好租賃住房,重視私密性空間,期望國際化公共服務和商業設施、多元化社區文化設施和交流氛圍等。差異化需求主要表現為,融通中西的人才更需要國際化的中介、金融、企業一體化服務和氛圍,賦能產業的人才更需要多種非正式的互動交流、創新空間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等。
二是基于人才需求確立建設理念。基于國際人才需求分析,初步構建“1+9+2”的核心內容體系,即一個中心、九大場景、兩大試點。以國際人才需求為“一個中心”,實現國際化生活氛圍。打造宜居社區、鄰里交往、教育文化、創新事業、醫療健康、交通網絡、生態低碳、服務配套、管理治理“九大場景”,在九大場景的基礎上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全面引導規劃建設。
積極打造佛山市國際人才社區試點
一是將佛山新城打造成為注重高端、一流的國際交往和服務環境的國際人才社區。佛山新城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市級公共服務中心區,也是三龍灣參與國際交往的重要窗口,應充分發揮國際人才集聚、中外文化交匯的優勢,努力打造為國際高端一流人才的服務示范區。
二是將三山新城打造成為注重粵港澳人才的宜居休閑和科研創新環境的國際人才社區。三山新城灣區人才社區位于灣區鏈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樞紐地帶,對外依托廣州南站互通港澳連接世界,對內集聚粵港澳大灣區九大核心城市賦能,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越的優勢,構筑粵港澳高精尖人才的創新創業示范區。
做好國際人才社區經驗總結
一是有序開展國際社區建設點篩選。篩選市內符合國際人才需求的潛力區域,全面評估區域產業布局、資源稟賦、發展現狀等,優選國際社區建設點,劃定核心建設區域重點打造,待建設成熟后逐步擴大范圍。
二是建立多方合作的長效機制。建立以規劃、住房、招商等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統籌需求、空間、能力三要素,明確投資、預選址、用地指標等條件,明確年度空間項目計劃,落實責任主體部門。推行試點作為國際人才社區的典范區域,促使國際人才社區實踐探索早見成效。
李偉軍:佛山,要向深圳學什么?
近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專題研討班赴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開展培訓。在廣東,佛山的知名度不亞于深圳,但綜合看,尤其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上,佛山進步空間較大、追趕壓力日重。立足自身優勢,佛山要樹立看齊爭先意識,以向深圳取經學習強化發展自信心。
一是取深圳的“創新經”。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包括科技創新、管理創新、金融創新、產業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在內的創新生態體系,為深圳全社會發展輸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佛山是制造業大市。多年實踐證明,作為全國唯一的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佛山的傳統制造業要轉型、要升級,創新是必經之路。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質生產力正迅速轉化為磅礴動能、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時刻刷新認知的時代大背景下,創新是通往美好明天的正道出路。佛山別無選擇,必須將創新種子深植社會肌體,在整個社會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將改革和創新作為破解一切難題的關鍵,萬不可因僵化教條、因循守舊與發達地市再度拉開距離,錯過站在風口、暢游藍海的時機。
二是取深圳的“人才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這句話鐫刻在深圳人才公園的一塊大型石碑上。“來了就是深圳人”“‘深’愛人才,‘圳’等你來”由口號宣言進化為社會共識。各行各業的人才齊心協力筑起深圳“高原”,國際頂尖人才又在“高原”上樹起深圳“高峰”。近年來,各地輪番上演搶人大戰。佛山在省內宜居宜業的高性價比,在吸引人才方面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廣深的虹吸效應。壯大佛山制造業,離不開建強技能人才隊伍。佛山要在人才工作上找到突破口,通過引用育留整套人才政策措施,著力化解“用工荒”“技工荒”問題,改善技能人才無法匹配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現狀。此外,分工社會下人才的專業化特征顯著,啟示佛山要充分調動起各領域人才的積極性,為城市發展建言獻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局面。
三是取深圳的“干事經”。深圳干部在觀念和行動上的問題導向、敢闖敢干、追求效率和效益,讓人印象深刻。佛山是一座務實的城市,這是在佛山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感受。務實的精神體現在佛山干部身上,就是腳踏實地、勤勞肯干、一絲不茍。在浮躁的社會氣氛下,佛山干部的務實難能可貴。可另一方面,佛山干部要警惕“務實”異變為“務忙”,“實干”異化為“雜干”,要堅決杜絕和治理“為了做而做”的“形式主義”,堅決防范陷入無方向、無計劃、無創新、無效果的事務中心主義泥淖中。
四是取深圳的“遠見經”。今日之深圳的密碼都藏在了深圳之昨日。在發展進入瓶頸期的不同歷史階段,深圳始終能保持高度的危機意識和前瞻意識,以超前的戰略眼光錨定未來、布局當下。對于深圳,既有生逢盛世的偶然,也有自主自為的必然。“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在將來,佛山能否在一眾城市中脫穎而出,取決于今日的遠見。這就需要佛山強化系統思維,綜合考慮本土與周邊情況、科技發展、產業前景、國家戰略、世界局勢、人類社會走向等多個因素,以“敢為天下先”的無懼無畏大踏步前進、前進、再前進。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