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光學學會和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下稱“佛科院”)共同主辦的2023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微納光電技術學術會議在佛山舉行,來自境內外500余名專家學者、企業家及師生共赴這場“光電之約”,分享在微納光電技術領域的新成果、新發現,探討光電技術發展前沿,為粵港澳大灣區光電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光電產業聚集之地,也正在成為光電技術發展的創新之地。
“微納光電技術是當前國際上新型光電器件和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而微納光電系統的材料、器件、制造與應用及其系統智能化正改變著技術和產業的形態,是國家核心競爭力和‘卡脖子技術’。”佛山市科技局局長薛立偉說,智能微納光電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將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技術基礎,驅動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
光學工程是主辦方佛科院的優勢重點學科。佛科院副校長曾新安介紹,學校牽頭的粵港澳智能微納光電技術聯合實驗室是依托省重點學科光學工程學科及省優勢重點學科數學學科,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和佛山市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于2020年11月獲廣東省立項建設。
其中,該聯合實驗室融合了佛科院的光電芯片微納激光切割、香港科技大學的光電材料及微納器件、澳門科技大學的人工智能研究和佛山國星光電公司的光電微納顯示等先進技術,以“三地四方”模式建立分實驗室,進行理論創新和成果轉化。
在人才隊伍方面,該聯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擔任,副主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先剛等擔任,形成了一支院士引領、多學科結合、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
本次大會共設立4個分會專題,涵蓋了光電材料、智能光電顯示、光場調控等多個研究方向,在場專家們暢所欲言。
“光學微納加工技術是卡脖子芯片制造的核心。”現場,羅先剛指出,盡管已有部分理論如Hopkins理論在芯片光刻機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未來芯片仍然面臨突破光學分辨極限的挑戰。在他看來,基礎理論研究是原始創新之本,需要時間積淀,一旦其能夠與技術和市場結合,將發揮很大作用。
智能光電技術如何投入應用,是大家目前尤為關心的問題。在姜會林看來,人工智能與光電技術相結合所誕生的智能光電科學具有重大意義?!爱斍?,智能光電已經作為一種新興科技力量得到迅速發展,對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在國防、科技和產業等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彼f。
?。ㄓ浾?姚昱旸 通訊員 尹志平 陳蕾)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