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珠江三角洲暑熱漸退,清爽的晨風悄然送來金秋的氣息。在這塊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全國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地上,城市、鄉村生機盎然,機場、車站格外繁忙,步履匆匆的行人仿佛向世界展示著:活力,依然是這塊土地鮮明的印記。
4日至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率澳區全國政協委員考察團赴廣東省,深入佛山、肇慶、廣州三地,就“深化粵澳合作”進行考察。
在粵期間,考察團步履不停地走進園區、企業、校園,以及各地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了解當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布局和發展、城市新區建設、招商投資環境,以及高新科技、中醫藥、文化旅游等產業發展情況,并與在粵創業的澳門青年深入交流。
通過考察,委員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再一次深入學習;對廣東舉全省之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建設進一步了解;對粵澳之間交流合作的成就和不足進一步梳理;對構建大灣區美好的明天進一步謀劃和建言。
圖為考察團與在廣東創業的澳門青年深入交流。
高新科技 我看行
“大家可以在這塊顯示屏上看到,這位顧客躺在床上后,壓力主要集中在大腿和背部,也可以檢測到他實時的心跳和呼吸數據。現在我們來以這些數據為依據,一鍵匹配出最適合他的床墊……”工作人員正在展示的,是佛山市宜奧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的高科技產品。這是此行考察的第一個點,令委員們沒有想到的是,傳統制造業的床墊,也能這樣高科技。
“太令人嘆為觀止了!這款免接觸探索人體數據的AI人工智能床墊,能利用大數據分析人體健康指數,這大大增加了醫學的使用率。”委員們感慨著表示,來之前以為只是一家床墊廠,看過之后才知道床墊也可以做出這樣的高科技。
值得關注的不只是幾張高科技床墊,更是這家企業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的同時,始終專注于研發工作,建立多個國際標準的實驗室,掌握了多項高科技專利技術、行業核心競爭力。
“我們對‘有家就有佛山造’的品牌形象有了更感性的認知。”全國政協委員、港澳燕窩業商會理事長阮建昆有感而發,“可以看出,作為全國唯一的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佛山很早就推行了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
考察過程中,無論是在肇慶的維珍妮國際高新技術產業園中,還是在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無論是佛山云東海生物醫藥產業園還是各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甚至是每一座考察城市的每一站,都能看到“創新科技”的重要標識。一張張專利證書、一項項突破性的研發成果、一個個智能化生產車間,展示出“制造業大戶”廣東的“創新科技發展”之路。
據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要素高度聚集,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目前擁有超過6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首批掛牌的9家國家實驗室廣東占2席,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廣東占據其一。
“高新科技,我看行!”委員們在觸動中思考著,如何在廣東強大的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中學習經驗、汲取營養,用于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中;如何在粵澳合作的平臺上,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傳統制造業和博彩業都是澳門的固有產業,曾經支撐澳門從小漁村發展到今日的國際大都市。但通過這次考察,我們更應該明白,科技創新對澳門發展的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傳統產業城市,如果不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就可能在一波接一波的工業革命、科技革命中被淘汰。”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立法會議員林倫偉表示。
“最讓我感受深刻的還有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有了新的進展,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上,已經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從點的突破到系統的提升。”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柯嵐在為國家科技發展的成就自信、自豪的同時,也直言不諱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她注意到,在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規劃中,廣深港和廣珠澳兩條科創走廊的發展不夠平衡,相比于前者,后者要多加一把勁。她希望在各方加大指導和支持,幫助兩條科技走廊齊頭并進。“澳門也應更好發揮平臺優勢,比如說在大灣區人才高地的建設上,起到橋頭堡和中轉站的作用,在助力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貢獻力量。”
對于廣東依托高水平實驗室體系、高校合作辦學及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合作區平臺,對接港澳科技創新資源,有效促進了粵港澳三地科研人員深化合作往來,全國政協常委、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何潤生高度認可其取得的積極成效。他建議,未來要加快港澳高校與內地合作辦學項目建設,擴大現有高校的科學、工程等學科規模,用好“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引進更多海外知名教授、工程師及其團隊,為大灣區科技走廊的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我認為澳門要聚焦國家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精尖端人才的定位,與內地高校加大交流力度、拓展合作廣度,培育、輸送、吸引、儲備綜合型、應用型人才;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各地青年創新創業中心及基地的作用,豐富人才資源,完善人才體系,把人才作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切入口’。”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建筑置業商會理事長莫志偉說。
圖為考察團在中國端硯博物館考察。
粵澳共同挖掘文旅資源,開發“一程多站”的旅游產品,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成為當下共識。
澳車北上 更便利
“澳門人走出澳門,才更加意識到自己是大灣區人。”委員們看似“隨意”的一句話,聯動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兩個重要課題——“硬聯通”和“軟聯通”。而這也是粵澳深度合作的重要環節。
此次考察中,“澳車北上”“澳門新街坊”等詞頻繁出現在委員們的交流、總結中,這正是今年粵澳交流的新亮點。在與廣東省舉辦的座談會上,相關部門公布的若干條利好消息,委員們高度關注——今年1月,“澳車北上”正式開啟;5月16日,內地與澳門簽署駕駛證互認互換領協議正式生效;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通關平穩有序,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創新通關模式;“澳門新街坊”項目揭牌,首個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澳門居民建設的綜合民生項目落成;粵港澳三地共同公布了涵蓋食品、中醫藥、交通、養老等25個領域的110項“灣區標準”,大灣區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灣區標準”標識正式上線;“橫琴金融30條”已出臺實施,包含近40項全國或廣東首創的金融政策……
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促進大灣區各城市間,特別是港澳與內地城市間各要素的流通,一定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委員們關注著,也積極反饋著他們的所思所想,希望能為粵澳的進一步融合出謀劃策。
作為“澳門新街坊”項目參與者,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區行政會委員兼立法會議員邱庭彪建議,隨著相關措施的出臺,要在規則對接方面,為購買住房的澳門居民作出更多考慮和安排,幫助他們落戶橫琴為家。“例如落實澳門的原有社會服務,讓建設好的小學盡快投入使用,推動配套中學盡快建成。當然,也希望這些學生到內地升學可以擁有與在澳門就讀的同學一樣的待遇。”他說。
長期關注青年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區行政委員會委員馬志毅在考察中更特意與在廣東創業的澳門青年廣泛深入交流,他表示,港澳青年到內地發展多是離開了家人,而他們“家”的觀念又比較重,為他們營造兩小時的生活圈尤為重要。隨著高鐵越來越方便,站點及班次越來越多,對港澳青年來說,落戶大灣區的吸引力越來越大。馬志毅建議,在此基礎上,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增加點對點的交通,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比如從高鐵站到創業中心的暖心巴士等服務等。當然,除了公交以外,也建議優化現有的澳車北上政策——每天2000個配額一定做好調研和評估,以匹配給最需要的人。”馬志毅說。
來廣東考察前,全國政協委員、澳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何嘉倫手中拿到一份《澳門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及生活意向調查》,在受訪的18至45歲的澳門青年中,由于對內地的不夠了解,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到澳門以外的大灣區城市就業保持觀望態度。為此,他建議政府部門要設立大灣區就業及生活信息搜索平臺,或在政府網站設立“大灣區專區”“大灣區生活信息搜索引擎”等,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了解澳門居民特別是青年人在大灣區內工作和生活的訴求。要打通宣傳渠道,以港澳青年愛看、愛聽的方式宣傳粵港澳大灣區。此外,要盡快完善內地澳門兩地社會保障、交通等政策銜接。“建議以大灣區內的各城市作為試點,優先嘗試社保跨境轉移,讓港澳居民可通過電子社保卡、掌上12333、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等全國統一的線上服務渠道辦理社會保障服務,讓港澳居民在內地居住無后顧之憂。”
一程多站 游個遍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以來,澳門的旅游休閑產業得到迅猛發展。今年,澳門提出“1+4”的適度多元發展策略,“1”也是按照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目標要求,促進旅游休閑多元發展,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游休閑業。而“4”是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發展。
同樣,根據2019年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是一項重要的發展目標。開發“一程多站”的旅游產品,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也成為灣區城市的共識。作為對外窗口的澳門,自然不會忽略這樣好的發展機遇。
此次赴廣東考察,委員們走過的街道、企業、展館、景區,都被他們留意在心。佛山嶺南新天地,歷史建筑中流轉著民俗中的煙火;肇慶的中國端硯博物館,一方硯臺所演繹的千年中華文脈;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峰巒疊翠處掩映著動植物的歡歌……
“從灣區‘一程多站’旅游經濟發展來看,澳門的好玩好吃好休閑,與肇慶的好山好水好風景相輔相成,正是緊湊的鬧市與寧靜的山水相呼應,讓人心生向往。建議肇慶與澳門聯手打造一個灣區獨特的旅游品牌,將旅游資源發揮到極致。”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區行政委員會委員李從正說。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立法會議員黃潔貞注意到,粵澳兩地已經有很多學校結成姐妹學校,她認為,要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兩地間的研學旅行。“可以通過廣東省內紅色及科普教育基地,推出不同科目的研學團,如去佛山感受嶺南文化、武術文化,肇慶感受生態及端硯歷史等。”黃潔貞表示,這不僅有益于“一程多站”旅游業的發展,也是澳門師生加深對廣東省認識的好機緣,并借此厚植家國情懷,為青少年日后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肇慶,有關利瑪竇的文化印記吸引了全國政協委員、澳門記者聯會會員大會主席羅崇雯的注意,她表示,希望能乘著澳門廣播電視落戶珠三角之機,與廣東同業合作,推出利瑪竇的紀錄片,并將此片翻譯為葡萄牙語,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葡語系國家宣傳推廣。“搭建起文化溝通的橋梁,從而形成商貿聯通的紐帶,并驅動人流、物流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啤酒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蔡明威敏銳地關注到,佛山和肇慶的工作人員都不約而同提起本地生產的啤酒,以及這些啤酒生產所用的珍貴水源。“佛山和肇慶生產啤酒,廣州有聲名遠揚的珠江啤酒,澳門也有以本城市命名的澳門啤酒。”蔡明威自豪地介紹,從2021年始,連續兩年在澳門和青島兩地同步舉辦的“澳門青島雙城文化美食啤酒節”成為疫情防控期間澳門最大型和最成功的活動之一,吸引數以萬計市民參與和消費。“旅游+文化”和“旅游+美食”的雙重魅力促進青島與澳門兩地經貿、文化、旅游、農業等領域交流合作。“我相信結合類似活動,可以在我們大灣區推廣,通過啤酒的平臺,促進‘一程多站’旅游產業發展,促消費、引人流。”
結束考察時,幾位委員依然熱議著一個話題:再過幾天,第十屆世界旅游經濟論壇將在澳門舉辦。世界各國的旅游業界紛沓而來,站在澳門回望宜居宜業宜游的粵港澳大灣區,這是一片多么廣闊美麗的藍海。
(記者 李寅峰)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