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佛山中醫藥盛會不斷,連結碩果。
2月,首屆中醫藥產業展旗峰科創大會在佛山開幕,仝小林院士工作站落戶佛山;8月,第七屆中國國際中醫藥大健康博覽會暨世界中醫藥創新創投大會在佛山舉行,促成意向合作項目6個、金額超5億元。
近期,一場高規格的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也將在佛山舉行。屆時,粵港澳三地高水平醫院、高校、企業代表將齊聚佛山,展開一番思想的碰撞,促成一批項目落地。
佛山素有“嶺南中成藥發源地”的美譽。近年來,佛山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力推動中醫藥強市建設、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試點等重點工作,不斷擦亮全市中醫藥名院、名科、名醫、名藥等品牌,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名中醫數量位居全省地級市前列
9月3日,58歲的澳大利亞患者丹尼為佛山市中醫院送上一面感謝錦旗。
丹尼的左足背腫痛了近一年,輾轉多地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療。今年8月,他經朋友介紹前往佛山市中醫院骨綜合科就診。經中藥內服外敷、針灸、理療,僅3天,他的左足背腫痛便有了明顯的緩解。
如今,越來越多外地、外國患者前來佛山就醫。據佛山市衛生健康局統計,2022年佛山市中醫類醫院的中醫住院服務中,異地患者占比達23%。
佛山中醫藥服務輻射能力愈發凸顯,這背后是佛山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2020年7月廣東省中醫藥大會召開后,佛山率先高規格召開了全市中醫藥大會,提出加快中醫藥強市建設。”佛山市衛生健康局黨組書記練凌東表示,佛山深入實施中醫藥“四名工程”以來,一批中醫名院、名科、名醫、名藥不斷涌現。
在醫院建設層面,佛山市在省內地級市層面率先實施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市、區財政投入16億元建設培育11家高水平醫院。
目前,佛山共有3家三甲公立中醫醫院。其中,佛山市中醫院連續12年位列全國地級市中醫醫院第一名,今年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項目獲批中央預算內投資1億元;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是國家第三批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是全省中醫系統首家國家級血友病治療中心。
截至2022年末,佛山市中醫類醫療機構共有403家,占全市醫療機構總數的14.93%,2016—2022年年均增長率為25.53%。
佛山市非中醫醫院的中醫藥服務也各有特色。佛山第一人民醫院腫瘤中心開設中醫護理門診,運用劉氏火熨療法、火龍灸等中醫適宜技術為腫瘤患者緩解疼痛。佛山市婦幼保健院、南海區婦幼保健院均建有省級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工作示范基地。
佛山以專科建設為抓手,財政重點投入,打造中醫專科品牌。目前,全市已建成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7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特色專科共29個。其中,佛山市中醫院是華南區域中醫診療中心(骨傷)建設單位。
同時,佛山組織遴選一批市級中醫重點專科、特色專科,組建中醫專科聯盟、中醫醫療質控中心,構建中醫重點專科體系,大力加強全市中醫專科建設。
在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層面,佛山擁有3個國家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基地數在省內與深圳市并列第一。全市每萬人口中醫類全科醫生數達0.91人,提前達到省提出的2025年規劃目標,為新時期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佛山市共有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2名,廣東省名中醫27名,佛山市名中醫10名,從國醫大師到市名中醫的各級名中醫傳承工作室40個,各類中醫名醫數量在全省地級市中位于前列。
佛山也是嶺南成藥發祥地。今年7月,首屆廣東省醫療機構制劑“嶺南名方”評選結果公布,佛山市入圍品種數量在全省地級市中排名第一。其中,佛山市中醫院“傷科黃水”獲評“嶺南名方”孵育品種。
佛山還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前沿地。佛山市中醫院構建了包括中藥飲片、中藥湯劑、中藥配方顆粒、膏方等中藥產品服務體系,通過現代化中藥煎藥智能配送中心,每天能為3000名患者提供代煎服務。自該中心運行以來,共計煎藥超過960萬劑,服務人次超過269萬。
優質中醫藥服務走進千家萬戶
從家門口出發,走幾分鐘就能看上名中醫。今年3月,南海區第五人民醫院名中醫工作室在大瀝鎮大鎮社區衛生服務站揭牌,該院的名中醫將定期到服務站坐診。這意味著大鎮社區附近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中醫專家的診療服務。
為提高中醫服務的普及覆蓋范圍,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需求,近年來,佛山市衛生健康局積極組織各區衛生健康局指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與村衛生室建設中醫館、中醫閣。
中醫藥具有“簡、便、廉、驗”優勢,在基層中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佛山積極推動優質中醫醫療資源下沉到社區,是順勢而為,更是借勢而進。目前,佛山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鄉鎮衛生院已全部完成中醫館建設,完成內涵建設占比為12.2%;社區衛生服務站與村衛生室已完成中醫閣建設占比為22.6%。
“按照省衛生健康委和省中醫藥局的工作部署,今年市衛生健康局將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鄉鎮衛生院加強中醫館及中醫閣內涵建設,預計‘十四五’期間達到40%以上。”佛山市衛生健康局局長陳愛貞說。
通過建設互聯網醫院,中醫藥服務的觸角得以進一步延伸。
2019年4月,佛山市中醫院獲頒正式牌照,成為廣東省首批22家互聯網醫院之一,也是省內唯一試點“線上復診、醫保結算、藥品配送”一體化服務的互聯網醫院。
目前,佛山市中醫院互聯網醫院平臺上線專科45個,上線醫生234人,上線護理專家124人。2022年以來,市中醫院互聯網醫院完成網絡問診達40462人次、云端診室12761人次。
讓患者有醫生看病,還要讓患者看得起病。為此,佛山在中醫醫療服務醫保支付支持上作出了一番探索。
作為全國DRG支付方式改革試點城市之一,佛山從改革之初就注重醫保支付支持中醫發展,2018—2020年佛山率先創新單獨設立中醫扶持病組,探索DRG支付與中醫優勢住院病種相融合。2022年佛山遴選出45個符合佛山本地特色中醫優勢住院病種,對符合規定的病例在DRG支付下提高支付標準,按省公布的中醫優勢住院病種加成后中醫費用作為支付標準折算點數追加支付549.2萬元。
推動中醫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落實《佛山市醫療機構醫療保障定點管理實施辦法》,積極引導取得中醫診所備案證的康復醫院、安寧療護中心、護理院、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等申請成為醫保定點機構,鼓勵基層中醫醫療機構提供良好的中醫藥服務。
落實醫保支付政策支持中醫藥使用。佛山將符合條件的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類醫院制劑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該市2023版藥品目錄共有中成藥1423個,協議期內國家談判中成藥70個,均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另有中藥飲片1655個,醫院制劑中成藥1360個,均按照乙類藥品支付。
近年來,佛山持續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發揮好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有效減輕群眾,特別是困難群體看病就醫負擔。
據統計,2022年,佛山市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1544.79萬人次,占全市總診療人次的19.61%,比2021年增長8.45%。
打通中醫藥全產業鏈
“產業化”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生存土壤。
立足于本土中醫藥基礎和制造業優勢,佛山近年來牢牢把握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的要點,推動中藥產業的蓬勃發展。
據統計,佛山共有規模以上中藥生產企業22家,營收規模超過10億元的中醫藥大型骨干企業共有2家。
去年,佛山市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累計實現產值462.2億元。其中,中醫藥產業產值330.68億元,占比超過70%。
中醫藥產業具有貫通一、二、三產業的特性。在佛山,一條以中藥材種植為核心的農業、以中藥產業為核心的工業、以醫療養生保健服務業為核心的全產業鏈已逐步成形。
2020年召開全市中醫藥大會之初,佛山便提出要高質量發展中藥種植業,逐步擴大中藥材本地及外延生產種植面積,為打造佛山地道中藥產品提供充裕的原材料供給。
《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出臺后,佛山緊密推進中藥材GAP落地生根,利用德眾藥業、國藥集團馮了性(佛山)等的藥材飲片試點樣板優勢,引導企業將質量管控體系延伸至中藥種植端,加大建立中藥種植基地的力度,推進中藥質量源頭提升。
在醫藥工業層面,佛山也展露出了制造業大市的底蘊與氣勢。
今年,廣東新綠色現代中藥華南總部基地項目落戶高明區;中國中醫藥健康孵化園在南海里水開園;涵蓋中藥口服制劑、中藥發酵飲片等多個細分領域,年產值合計超100億元的項目順利落地佛山云東海醫藥健康產業園。
目前,佛山已經建成了包括佛山安捷健康產業園、中國中藥大健康產業園、順德樂從科薈健康產業園等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特色園區,創新醫療服務與生物醫藥健康產業融合聯動,持續聚焦現代中醫藥、高端醫療器械、精準醫療、基因治療等領域,上下游產業鏈逐漸發展完整齊備。
隨著中醫藥學科走向成熟,建立統一的標準成了當務之急。目前,單是中藥配方顆粒類就有700余個品種,要確保生產的每個品種質量屬性都與標準湯劑相一致,急需統一標準的規范。
佛山搶抓中醫藥國家標準化改革的機遇,大力支持企業主導、參與制修訂各項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鼓勵企業制定實施先進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搶占“產業發展話語權”。目前,佛山藥企獲批的國標有233個、省標有284個。
在第一、第二產業鏈的基礎上,佛山推動中醫藥與第三產業的融合向縱深發展。
當前,市場對中藥及中藥代煎的需求越來越大。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主編的《智能制造消費品工業方案醫藥篇》指出,目前廣東省有三家中藥煎煮中心,位于佛山的國藥控股佛山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同時,佛山市中醫院已建成現代化大型制劑中心,年產值超過1億元。
隨著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佛山還將“中醫”與“養老”深度融合,使得醫養結合的中醫藥健康養老模式成為新潮流。今年7月,順德區的樂從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和樂從慈善綜合體“醫康養驛站”揭牌,將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中醫辨證施治、物理治療以及日常的應急醫療保障,為樂從的長者提供更全面、更優質、更普惠的醫療康養服務。
■相關
立足于“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深厚基礎
活化歷史文化資源
佛山從“嶺南成藥之鄉”
邁向“中醫藥強市”
白露前后,秋意漸濃。此時,佛山人習慣用杏仁、沙參、玉竹等藥材煲湯,以解秋乏、秋燥,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特點和智慧。
佛山中醫藥繁榮發展,中醫名醫輩出,素有“嶺南成藥之鄉”之譽。長期以來,佛山地區群眾煲藥湯、治未病的中醫藥氛圍濃厚,中醫藥文化早已融入尋常百姓的飲食起居。
立足于人民群眾“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深厚基礎,佛山近年來活化利用中醫藥歷史文化資源,加快建設全國中醫藥強市,推動佛山中醫藥走向世界。
薪火相傳的中醫藥文化
佛山中醫藥歷史源遠流長。宋元時期,嶺南地區已經開始出現收容病人、惠濟軍民的醫藥設施。與此同時,佛山名醫開始嶄露頭角。
南海人陳昭遇被譽為“嶺南第一位名醫”。北宋開寶年間(968年),他擔任翰林醫官,參與了《開寶本草》《太平圣惠方》等重要醫藥著作的編撰。其中,《太平圣惠方》不僅對我國醫藥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更是流傳到了日本、朝鮮等國。
時至明清,佛山陶瓷、紡織、鑄造、醫藥四大行業鼎盛,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正是這一時期,佛山成藥行業各字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馮了性”“李眾勝堂”等至今仍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從小作坊起步,行銷全國。
據統計,建于明代的祖鋪老號就有“梁仲弘”“馮了性”“黃恒庵”“潘務本”4家;建于清代的有“劉貽齋”等40家;在民初開業的有“李廣海”等45家。
步入近代,佛山中醫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南海人朱沛文是我國近代四大中西匯通醫家之一,其于1893年完成的著作《華洋臟象約纂》中大膽地提出將西醫的解剖學原理與中醫結合起來,是開中西醫結合之先河的先行者。
1906年廣州、佛山的中醫成立醫學求益社,以“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為宗旨,開展學術評議活動,是近代中國最早的中醫團體組織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以馮德瑜、李廣海、彭玉林三位著名醫生為首的汾寧、健康、同仁三間診所組成聯合診所,如今的佛山市中醫院由此而來。
經過60余年發展,佛山市中醫院已成為一所聞名中外的名院,綜合競爭力位列全國地級市中醫院首位。
激活中醫藥文化品牌
佛山中醫藥是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
承載了數百年來佛山制藥人經驗智慧的馮了性藥業、德眾藥業獲評“中華老字號”;佛山傷科制藥技藝、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傳統組方及工藝、源吉林甘和茶制作技藝進入省級、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此外,中醫藥文化還是重要的旅游資產。去年5月,佛山中醫藥文化館在佛山市圖書館正式亮相。文化館分為室外百草園和室內展館兩部分,不僅展出了中醫藥老物件、中醫藥文獻、中草藥標本等,還對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中醫知識、新技術進行科普。
作為佛山地方特色中醫藥文化對外展示平臺,佛山中醫藥文化館全方位、多角度為公眾提供中醫藥文獻閱讀、中醫藥知識普及、健康體驗等服務,系統地展示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和嶺南、佛山地方特色中醫藥文化的豐富內涵。
為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文化推廣效果,佛山市中醫院于去年12月打造了佛山中醫藥文化傳播中心。該中心為全省醫療單位首個4K+5G綠幕多功能虛擬演播廳,通過5G技術的運用,打造4K超高清多元虛擬場景。
佛山市中醫院利用虛擬演播廳,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眾普及中醫藥知識,力求多維度、多層次、多渠道傳播佛山中醫藥文化,直播首秀便吸引超15萬人次觀看。
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是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和新機制的關鍵。
進入新時期,佛山持續探索運用現代技術和產業模式加快中醫藥發展。
9月5日,“佛山市精準檢驗創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佛山市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揭牌。未來,其將面向我國疾病防治需求,以臨床應用為導向,突出中醫特色,開展精準檢驗相關的基礎與臨床應用研究。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于近期與廣東省中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構建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研發轉化中心,共享省中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的3個“國家三級實驗室”,力爭在5年內推動5個院內制劑轉化。
同時,中國科學院仝小林院士工作站、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終身榮譽會長黃正明院士工作站等落地佛山,將助力佛山建立和完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為佛山中醫藥發展提供新機遇、注入新動能、開辟新空間。
佛山市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佛山市將加快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試點工作,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合作,并通過推動三大主題融合發展(即中西醫協同融合發展、中醫藥產業融合發展、中醫藥醫保融合發展),實施四大提升工程(即中醫藥服務體系提質工程、中醫藥傳承創新提速工程、中醫藥人才提優工程、中醫藥文化提振工程),不斷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把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作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大局。
■鏈接
數讀佛山中醫
?全市有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7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特色專科共29個。
?全市共有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2名、廣東省名中醫27名。
?2022年,全市中醫藥產業產值330.68億元。
?全市共有規模以上中藥生產企業22家。
?2022年佛山市中醫類醫院的中醫住院服務中,異地患者占比達23%。
(撰文 邱日華 佛衛宣)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