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佛山市自然資源局透露一則消息:2023年佛山完成工業用地供應1.68萬畝,按照省自然資源廳的統計數據排名,蟬聯全省第一。這也是佛山工業用地供應量連續兩年全省第一。
工業用地“奪冠”背后,佛山工業再攀新高度。1月4日,新年伊始,佛山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官宣佛山成功“沖3”——2023年,佛山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大關。
這是一個新落點,佛山正式邁入“工業3萬億”俱樂部。這更是一個新起點,在2023年7月,佛山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不僅提出“沖3”目標,也提出要在2030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破3”后,“沖4”的目標提上日程。
立足新起點,再謀新篇章。佛山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4年工作中指出,要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創新精神推進“一防范兩突破”,構建年輕態現代化制造業體系。
邁向“4萬億”,佛山將全面升級“動力系統”,開啟一場新的沖刺。
強悍的“3萬億”
“工業3萬億”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它代表的是工業硬實力,反映的是產業能級,印證的是城市競爭力。
這是一個“以市敵省”的巨大工業體量。如果放到全國30多個省級行政區中來看,3萬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可排在第17名左右,高于約一半的省份,特別是超過云南、廣西、貴州等眾多西南部省、自治區。
這是國內外極少數城市才能企及的高峰。工業3萬億,不僅是全國制造業城市中的“扛把子”,也是一個世界級規模,堪稱全球工業版圖上的“巨型城市”。截至2022年,國內只有3個城市(深圳、蘇州、上海)規上工業總產值超過3萬億元,而最接近的就只有佛山和重慶。隨著此次佛山率先宣布成功沖線,工業超3萬億的頂級方陣再添一員猛將。
這也是廣東地級市不斷拉高的“天花板”。佛山順利“沖3”,成為廣東首個工業3萬億級地級市。佛山又一次突破廣東地級市的“天花板”,成就了新的高度。放眼全國,類似這樣的地級市也就只有蘇州。粵港澳大灣區至此也正式形成工業規模從4萬億(深圳)、3萬億(佛山)到2萬億(東莞、廣州)、1萬億(惠州)的梯隊式發展格局,整體制造業實力、競爭力將更強。
回望佛山,“工業3萬億”,稱得上是“佛山制造”的一次巨大勝利。從改革開放后,佛山鄉鎮企業依靠“三來一補”的加工制造業崛起,到如今,佛山陶瓷、微波爐、電風扇、冰箱、空調等產量世界第一,成為制造業占GDP比例超過50%的制造業大市。40多年間,佛山制造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躍升。
不斷進步的背后,是佛山始終勇于變革。突破3萬億元,意味著佛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層次。同時,“年逾四十”的佛山制造,“中年危機”擺在眼前,隨著產業更迭加快,如何防范陷入“老工業基地”窠臼成為佛山的重要課題。
佛山要實現2030年突破“4萬億”,絕不能僅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數量積累,也不能只靠幾個優勢產業繼續支撐工業大盤。只有對佛山發展的“動力系統”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升級,從根本上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才能再造工業增長新空間、新優勢。
工業技改“狂飆”
在佛山工業大盤中,傳統制造業占比最重。這是佛山“沖刺4萬億”的家底,但若故步自封,家底也會變成前行的包袱。因此,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一直是佛山經濟工作的重頭戲。
數據顯示,近年來,佛山工業技術改造投入總量一直處在全省前列,2014—2020年連續7年居全省第一;2023年1—11月,佛山全市的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5.3%,占全市工業投資比重達59.4%,總量居全省第一位。
佛山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佛山要防范掉進“老工業基地”的陷阱,要堅持以數改智轉更新生產形態,開展新一輪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組織實施一批具有突破性、帶動性的數改智轉項目,引導企業在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上下足功夫,力爭到2025年8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就在2023年底,《佛山市推進新一輪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若干措施》(下稱《措施》)印發,提出要從強化財政支持、引導金融支持、深化數智賦能、支持工業設計、加快綠色化改造等多個方面支持工業技改。
技改這個“舊詞”裹挾著新的內涵,再次成為佛山傳統制造業破局的關鍵。《措施》對技改概念進行了擴展,由生產環節為主的技改向全鏈條“大技改”轉變,圍繞“大技改”理念,《措施》推出了不少新措施。
針對當下發展迅猛的AI技術,佛山決心盡早入局,并深度布局。《措施》明確要發展深化人工智能輔助制造,積極開展“AI+應用”行動,每年遴選不多于30個人工智能輔助制造示范應用場景,給予不高于15萬元獎勵。加強工業企業信息安全體系建設,對購買信息安全保險產品給予不高于5000元補貼,補貼期不超過3年。
此外,工業設計也成為技改的重要扶持環節。工業設計是產業鏈創新鏈的源頭,《措施》明確提出,支持工業企業重視工業設計投入,培育數以萬計的佛山工業精品和“佛山標準”產品。每年組織開展工業設計大賽,遴選產品設計、概念創意、產業設計等項目,給予相應獎勵。
截至2023年,佛山已有5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這當中,大型企業跑在前列。未來要在兩年間將數值從50%提升至80%,佛山必須推動更多中小微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是經濟的“毛細血管”,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力量。
《措施》也特別強調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明確提出要強化中小企業集群的數字化改造,對單個產業集群給予不高于1000萬元獎勵;針對中小企業技術改造信貸產品貸款利息的利率,高于銀行同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1年期LPR)70個基點的,按同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計息進行補貼。
生產力謀“新局”
傳統制造業高唱“技改”進行曲之時,戰新產業正在拔節生長。
佛山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佛山要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新老并舉打造年輕態現代化制造業體系。戰新產業就是佛山經濟發展全新的“動力系統”。
近年來,佛山積極通過“招育并舉”發展壯大戰新產業。寧德邦普、星源材質、科陸電子等百億元級項目落地,以及德國賽威、清溢光電、東麗樹脂等外資項目搶灘,為佛山制造業注入新動能。
根據佛山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佛山鋰離子電池產量增長63.5%,成為同期佛山增長幅度第二大的主要工業產品,僅次于彩色電視機。在全鏈條、多線路的戰略布局下,眾多百億項目扎堆落地,以儲能產業為代表的佛山戰新產業發展迎來了“風起之時”。
按照規劃,在沖刺“4萬億”的征程中,戰新產業將是發展的重中之重。佛山將大力推進新型儲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工業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加速崛起、結群聚集,并有序實行綠色氫能、顯示裝備、基因治療等未來產業科研開路、場景牽引,努力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中重塑發展新優勢。
為了支撐新的“動力系統”運轉,在空間與創新力上的“兩突破”至關重要。
一是突破“工業不連片、產業不成帶”的局限。其中,佛山將通過產業園區的大規劃、大建設、大更新,實現載體轉型升級、產業高效集聚。同時,堅守450平方公里工業用地紅線,久久為功盤活低效產業用地“擠出”土地。
二是要突破“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局限。通過科技創新讓研發環節強起來、精起來,高標準建設“一區一園一城”科技創新高地,支持季華實驗室、仙湖實驗室、藍橙實驗室建設,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方陣,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
謀“新局”,迎新氣象。開年以來,隨著奧比中光3D視覺感知產業智能制造基地等戰新產業項目陸續動工,佛山全力沖刺“4萬億”,吹響了新的號角。
(撰文 林東云 策劃 趙進 統籌 周歡)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