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城市 > 東莞分站 > 最新動態

東莞:舉全市之力攜手共建世界級灣區

2025年07月01日 來源:南方日報網絡版

[ ]

  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

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東莞港務集團供圖

  巍峨山下,世界級科學片區正在成形——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科學聯盟近日成立。

  “兩個先行啟動區,強強聯合!”這一面向未來的創新共同體,肩負著“雙城聯動、全域協同”的使命,將進一步促進深莞兩地人才、科研資源及公共服務設施高效銜接。

  粵港澳大灣區被賦予“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全新定位。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東莞緊緊錨定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圍繞“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東莞所能”,緊抓“黃金內灣”及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深圳都市圈建設等機遇,舉全市之力推動在交通互聯、產業互補、平臺互動、民生互惠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如今的東莞,區域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高端要素加速集聚,在加快建設世界級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中,展現出更大擔當、更強作為。

  資源聯通,科創共振

  做好“一點兩地”機遇大文章,松山湖,是東莞作答的重要“落點”。

  在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現場,建設者正全力推進新一輪“大國重器”建設。這座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現已服務課題逾2000項,其中港澳用戶約占2%,香港大學等7所港澳高校利用該裝置完成了80多項實驗研究。

  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如“人”字鋪展:中國散裂中子源、先進阿秒激光等“國之重器”交相輝映,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大灣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重要創新平臺及18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紛至沓來,松山湖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廣州南沙科學城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等次第落地,助力粵港澳創造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科技創新平臺快速成形,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加速流動,莞港澳合作成果頻出: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臨床裝置已正式入駐東莞市人民醫院,標志著東莞在前沿醫療科技領域實現重要突破;由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創辦的XbotPark機器人總部新基地現孵化出云鯨智能、海柔創新等企業,成為硬科技創業“理想國”;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累計聯合3所香港高校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7個,獲資助經費8012萬元,內地首個“香港未來科技英才成長計劃”協同培養基地也落戶于此;香港城市大學推出的“HKTech300”創新創業千萬大賽(東莞賽區)以賽促創,獲獎項目創曦催化科技等已落戶東莞;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正遴選“莞港Tech100+”計劃首批項目,為香港成果轉化和項目孵化提供落地空間和應用場景對接服務……

  東莞正不斷夯實科技創新“底座”,構建起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持續提升大灣區科技創新能級,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制造升級,服務躍遷

  在東莞這片制造業沃土上,支撐新質生產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

  總部位于東莞大嶺山鎮的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大灣區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縮影。作為廣東省首批智能機器人產業鏈“鏈主”企業之一,拓斯達科技致力于為制造企業提供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在大灣區各項政策支持以及企業持續加大創新的背景下,公司賽道目前已逐步拓寬至包括注塑機、數控機床在內的工業母機領域。”拓斯達董事長兼總裁吳豐禮表示。

  包括人工智能在內,東莞正不斷完善“8+8+4”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終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兩大優勢板塊,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做大做強,增創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制造業“硬實力”不斷升級,生產性服務業“軟實力”同步增強。

  今年3月,東莞在港舉行“莞港攜手共建灣區”為主題的莞港產業合作交流會,簽約總金額達184.7億元,進一步推動莞港產業鏈上下游精準對接。“期待與香港企業攜手合作,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實現更高層次的互利共贏。”東莞市委書記韋皓在會上表示。

  “莞深(河套)創新中心”已陸續引入普華永道、深創投、海通證券等10家戰略合作伙伴;東莞香港服務中心已吸引9個項目洽談進駐……隨著“香港研發+東莞轉化”融合發展模式深化,更多港企正加入東莞先進制造“大家庭”。

  與此同時,東莞著力打造現代服務業高地,現已推動軟件信息服務、科研服務、檢驗檢測認證、科技服務業、供應鏈綜合服務共5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集聚發展,認定首批96家“領航企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穩步推進。

  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是打造大灣區一流產業生態體系的重要支撐。東莞正下好這盤“大棋局”,推動大灣區產業生態迭代躍升。

  通達成勢,平臺聚能

  今年4月,世界最高雙層懸索橋——獅子洋大橋索塔T20節段完成澆筑。作為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超大型跨海多層復合公路通道工程,獅子洋通道終點設在東莞虎門,建成后將為大灣區融合發展開辟新通道。

  以獅子洋通道為代表,東莞正全面推進路網建設。廣深、莞深、常虎等高速改擴建工程和一批跨市銜接項目有序推進。松山湖科學城至光明科學城通道(東莞段)一期完工、二期正加快施工,建成后兩座科學城之間車程只要20分鐘。

  在區域軌道交通方面,東莞已構筑起佛莞、佛肇、廣佛南環、莞惠“四線”貫通的軌道網絡。深惠城際東莞段鳳崗站封頂,謝崗段工可方案加快推進。城市軌道建設齊頭并進,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擬于年底開通,2號線三期多個車站主體封頂,3號線一期加快工可研究。

  “空中走廊”同樣聯通廣闊。在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這條由東莞與香港創新開辟的跨境貿易通道晝夜不停。運行兩年多來,該中心進出口貨值超280億元。2023年,國際空港中心推出全球首個直達機場空側的跨境海空聯運項目,將香港機場貨站出口集拼、安檢、打板,以及進口拆板、理貨等核心功能前移至東莞虎門港綜合保稅區,實現海關監管與航空安檢、理貨打板一體化作業。項目配套空港物流園部分已開工,包機航線增至印度、卡塔爾、比利時等地,進口業務實現“全球認+一碼通”。

  通達灣區,不止于基礎設施互聯,更在于重大平臺資源的耦合與協同。

  東莞首家飛機“6S”店來了!近日,位于麻涌的粵港澳大灣區通用航空器(6S)交易展示中心迎來東莞首架“佳寶230”輕型飛機,水鄉經濟區“低空經濟”邁出實質步伐。

  聚焦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氫能等領域,水鄉經濟區正構建新質生產力場景,打造高質量統籌發展示范區。立足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等主導產業,銀瓶合作創新區旨在打造粵港澳生態發展創新區,探索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濱海灣新區則瞄準制度型開放高地建設,成立OPPO—香港理工大學創新研究中心,聯合香港大學開展合作,加快新港澳碼頭規劃建設,同時深化與廣州南沙新區合作建設跨區域信用合作試點,打造“國際城”門戶功能。

  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提速、四大平臺發揮資源集聚優勢,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暢通了“大動脈”。

  機制互通,人文同心

  從機制對接到人心相通,從制度之利到人文之合,東莞正推動資源要素便捷流動,促進大灣區人文融合。

  近年來,東莞“灣區通”工程加快推進,與深圳跨域通辦事項突破千項。市民服務中心臺港澳業務區設置的香港“跨境通辦”自助服務機與“智方便”登記站,使70余項香港政務服務實現本地化。“灣區認證”“灣區標準”不斷擴容,為企業闖蕩市場賦能。

  這背后是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港資企業在莞設立實現“零跑動”“指尖辦”,最快1小時即可完成登記,登記總量與電子化比例持續增長。東莞也成功獲批設立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和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東莞分中心,為港澳企業營造穩定的法治營商環境。

  資本聯通方面,東莞銀行成為全國首家進駐香港的城市商業銀行,其與東莞證券也在橫琴設立分支機構,合力共建“十字門金融區”,持續提升金融便利化水平。

  城市溫度體現在服務細節。東莞在港澳設立的27個合作網點,讓在莞港澳居民的社保辦理更加便捷。東莞首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落地市人民醫院,東華醫院成為“香港長者醫療券”試點,醫療保障更具可及性。教育方面,隨著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校區落地松山湖、大灣區大學獲批正式招生辦學,大灣區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版圖不斷拓展。

  當前,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濃厚。松山湖與濱海灣兩個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共吸引超300個項目落地,帶動327名港澳青年在莞就業。“百校千人”實習計劃、“展翅計劃”等專項活動也吸引大批港生走進東莞、融入發展。

  共同的文化紐帶正串聯起大灣區共同的人文精神。

  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東莞)龍舟邀請賽、2024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自行車挑戰賽(濱海灣站)、粵港澳大灣區(東莞)無障礙跑、“灣區周末IN東莞”等活動串聯起灣區城市的人文情感。

  生態共治亦在提速。東莞PM2.5濃度在全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9位,“無廢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并與深圳、惠州編制生態環境共治規劃,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都市圈綠色底色。

  接下來,東莞將繼續深化與大灣區城市規則銜接與要素聯動,聚焦科技、產業、交通、民生等重點領域協同突破,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貢獻更多的“東莞力量”。

  (撰文 龔菊)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水县| 景泰县| 都江堰市| 澎湖县| 锡林浩特市| 平定县| 达孜县| 广昌县| 昂仁县| 巴林右旗| 绍兴市| 肇东市| 崇文区| 樟树市| 扎赉特旗| 固阳县| 三江| 克什克腾旗| 克拉玛依市| 沁水县| 高台县| 灵武市| 平山县| 伊吾县| 民和| 平遥县| 盐边县| 格尔木市| 手游| 宁津县| 淳安县| 如东县| 宿州市| 丰县| 龙海市| 深水埗区| 广南县| 邵阳县| 峡江县| 赞皇县| 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