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大學東莞水鄉儲能技術研究中心(下稱“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將以儲能技術研發和儲能檢驗檢測兩大平臺為抓手,為企業開展技術轉化、檢測認證、市場推廣、項目申報等四大業務,意味著東莞儲能技術和材料領域有了重量級公共服務平臺。揭牌儀式現場,研究中心還發布了兩項重點科研項目,并與13家企業、機構達成合作。
新型儲能是在“雙碳”戰略下崛起的超級風口,通過能量儲存技術,極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穩定性,有望成為新的萬億級賽道。根據《2024年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東莞在全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排名中第13位,其中新能源中小企業集聚度居于全國之首。
當前,東莞已聚集新能源產業相關企業超2000家,覆蓋從電池材料、電池制造、新能源裝備制造,到三電核心部件、逆變器、系統集成等環節,新型儲能則是其中重要的細分領域。基于萬億電子信息產業的積淀,東莞一批新型儲能制造、材料、設備、終端產品企業正拓展賽道,向著“新型儲能終端之都”的藍圖邁進。
1.新增儲能技術材料服務平臺
踏入研究中心,電化學研發實驗室、新能源檢測實驗室、電極隔膜一體化研發實驗室等功能區錯落分布,鎳鈷錳酸鋰、包碳磷酸鐵鋰等先進材料被精心放置于展廳盒里。展廳盡頭,中試線、樣機整齊排列,隨時準備為圓柱電池、鋁殼電池、軟包電池提供試制與測試服務。
新型儲能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漸凸顯。揭牌儀式當天,中國電建集團城市院黨委書記鄧良勝表示,這背后是“雙碳”戰略孕育的一個超級風口,“儲能技術是新能源電力結構的重要支撐,而研究中心的產學研模式有望催生一批新技術新材料應用,可為國家能源安全注入新活力”。
萬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吳進才當天專程從江蘇趕來。他表示,希望借助研究中心的力量,為儲能技術研究方面賦能,在大功率充放電技術、分布式新能源和智能微網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我們正是看中了武漢大學在新能源技術研究領域的研發實力,將以水鄉為原點,在東莞拓展打造更多光儲充一體化項目、獨立電網側儲能、工商業儲能項目”。
具體來看,研究中心這個由國企平臺水鄉控股公司與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強強聯合的“最強大腦”,將以儲能技術研發和儲能檢驗檢測兩大平臺為抓手,開展技術轉化、檢測認證、市場推廣、項目申報等四大業務。從新能源體系和材料的自主研發,到成熟體系的持續改進和降本增效,再到產品技術成熟度提升和潛力挖掘,研究中心正逐步打造成為新能源產業的聚合公共服務平臺。
在研究中心背后,是東莞市新能源產業基地的起勢及其“技術經紀人”水鄉控股公司的賦能。在東莞市新能源產業基地,現已吸引贛鋒鋰電、博力威、祥鑫科技等一批新能源龍頭項目和“專精特新”企業落地建設,培育了綠通新能源電動車、中塑新材料、思索連接器等一批上中下游配套企業。
除了打造低成本產業空間,水鄉控股公司通過鏈接高校技術、建設公共服務平臺、組建產業基金、匹配應用場景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技術攻關、資金融通、政策申報、市場推廣等產業服務,吸引產業鏈企業集聚水鄉、扎根水鄉。近年來,水鄉控股公司還推動相關政府部門出臺了水鄉現代化產業創新創業社區政策,為新能源企業研發投入、人才招引等提供支持。
揭牌儀式上,研究中心對外發布兩項重點科研項目——干法電極項目、電極隔膜一體化項目。這兩項技術直指電池性能和生產效率的提升,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和對環境的影響,為產業綠色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與此同時,圍繞電池關鍵材料、電化學環境治理等多個前沿科研項目,研究中心還將與惠州億緯氫能有限公司、武漢珈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武漢長光科技有限公司等展開深入合作。通過簽署技術研發項目合作協議,雙方將高效整合資源,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生產力,進一步推動相關業務的市場拓展。
以研究中心為引擎,東莞正緊抓這個創新風口,驅動新能源產業進階發展。
2.平臺創新模式吸引企業目光
研究中心“高校+國企”的創新合作模式,也深深吸引著企業的目光。
在鋰電池領域,廣東億鑫豐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億鑫豐”)是“身經百戰”的專業設備制造商,已在新能源電池裝備制造領域深耕超20載。億鑫豐創始人吳松彥捕捉到,當前低空經濟推動新能源需求增長的同時,也對新能源技術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
“裝備制造領域需對電池有更深入的理解,方能打造出更具優勢的產品。”作為當天揭牌儀式的協議簽約方之一,吳松彥寄希望于通過與研究中心先進技術的深度融合,深化對電池的認知,協同開展技術創新,并迅速將其轉化為實際應用場景,推動裝備更快地融入產業發展,解決行業痛點問題。
當前,億鑫豐協同研究中心共建中試試驗場地,配備了先進的固態電池實驗設備及小型試驗線,能夠進行軟包動力電池、新型儲能電池的實驗打樣。此外,新材料驗證等環節也已入駐。一場關于材料工藝及應用場景的革命性突破正在上演。
鈉離子電池也是研究中心的重要發力領域。早在2020年,易事特就捕捉到鈉離子電池的廣闊前景,開始在鈉離子儲能材料研究等方面提前布局,建立了國內一流的鈉離子電池研究實驗室及電池材料表征測試平臺,搭建了年產能達200MWh的鈉離子電池產線,其量產的鈉離子電池上榜“2024年全國鈉離子電池測評通過單位”。
“我們將依托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材料,開發從電芯、模組到儲能柜一應俱全的鈉電產品,再將這些成果返回到水鄉落地儲能示范項目,由此形成完美閉環。”易事特副總裁兼儲能(鈉電)總工程師陳統銘表示,研究中心定位精確,既能夠鏈接創新前沿,又能夠鏈接客戶需求。此外,東莞鋰電產業規模大,為與之技術同源的鈉離子電池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如今,易事特已組建儲能團隊400余人,其中鈉電池研發及應用開發團隊超100人,鈉電池已成為公司業務的另一增長極,未來還將攜手研究中心,打造鈉電儲能專項項目。
新能源技術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檢驗檢測服務。在此前出臺的《廣東省關于支持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的若干措施》中,明確提出支持東莞籌建國家級新能源(儲能)檢驗檢測中心。
此次研究中心也將攜手第三方檢驗檢測頭部企業——眾聯檢測,共同打造東莞儲能檢驗檢測平臺。
“我們正計劃和研究中心建動力電子實驗室,集中資源圍繞動力電池、充電樁進行檢測。”眾聯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國斐透露,接下來將引進并應用先進設備與技術,通過定制個性化檢測方案,精準解決企業面臨的技術難題。
包括億鑫豐、易事特、眾聯檢測在內,研究中心目前已深入走訪考察超40家企業和機構,舉辦2場產業創新沙龍,與億緯氫能、億緯鋰能、珈鈉能源、贛鋒鋰電等達成技術合作意向,涵蓋電池材料、電池電芯、儲能技術應用等方面。
東莞新型儲能產業,正熱力涌動。
3.新型儲能產業迎來發展大潮
歷經5年儲能出海,業務遍及南非、歐洲、南美、俄羅斯等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成功斬獲數千萬元訂單……位于東莞長安的廣東迪度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迪度新能源”)交出了亮眼答卷。
走進迪度新能源,國際視頻會議聲此起彼伏,銷售人員們正與海外客戶連線,商討技術難點等事宜。在門前,一座座戶外儲能柜比肩矗立。“斷電時可提供穩定可靠的應急電源,峰谷電價時段可發揮調峰填谷的作用,還可與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系統完美融合,實現綠色能源的高效利用。”迪度新能源總經理曾慶前表示。
今年,隨著全球新型儲能市場規模持續增長,需求開始旺盛,迪度新能源也加倉布局。據了解,今年8月,廣東省189個工商業儲能項目完成備案,廣東迪度新能源以6個備案項目、8.74MWh的容量和1413萬元的投資額,在省內位列第二。
除了在華南、華中、西南、華北等國內區域布局業務,迪度新能源還在南非、波蘭、巴西、伊拉克、俄羅斯建立海外辦事處,將常規家庭儲能產品大量出口非洲、東南亞等弱電網市場,高端儲能產品則打進歐洲市場。自2019年起,迪度新能源出口營收占比90%,公司營收連續多年逆勢增長超50%,預計今年年產值將較2023年同比增長達40%。
而在東莞常平鎮,東莞天德普儲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德普”)同樣迎來了海外客人的關注。10月12日一大早,上百名來自肯尼亞的采購商走進天德普的大門,他們被天德普的戶用儲能系統吸引,萌生了在肯尼亞成立銷售公司的想法。
這一切的源頭,正是天德普在廣交會上推出的一款新品——逆控儲能一體機。據介紹,目前新能源行業內的單體鋰電池電芯只有3.2V,而交流電壓是220V,過去只能用很多個3.2V電壓以串聯的方式來提升電壓。而天德普研發的這款逆控儲能一體機,可以將一節3.2V直流電壓直接轉換成220V交流電壓輸出的逆控儲能一體機,壽命超過10年。這一創新成果迅速在行業內傳開,引來了肯尼亞采購團的提前考察。
“公司每年推出的多款革命性新產品都會引起新能源行業海外客戶的關注,部分客戶有經驗了,會選擇提前拜訪參觀、咨詢新品,洽談合作機會。”天德普總經理王春蓮說。
開展海外合作、設立海外辦事處、參加國際展會……東莞企業憑借其在技術、市場等方面的積累,將儲能產品推向了全球舞臺。
4.儲能示范應用探新路
當前,我國新型儲能行業整體處于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階段。東莞新型儲能企業何以再“儲能”?一眾用戶側儲能示范應用正探路“碳”路。
今年8月,廣東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博力威”)舉辦的“新型儲能 蓄勢而發”暨儲能項目應用與賦能交流合作會議上,思泉新材、安達智能等10家企業家代表與博力威簽約,將共同加大在工商業儲能方面的配置。
此前不久,博力威在自家總部園區落地1MW/2.15MWh工商儲項目。這是東莞首批公示的新型儲能示范項目之一,具備削峰填谷、虛擬增容、協同光伏、遠程調度等功能,“碳酸鋰價格持續下探帶動了電池成本的下降,疊加東莞市政府對于2MWh及以上儲能示范項目的補貼,工商業儲能投資回收期由去年的3.5年左右迅速降至約2.5年。”博力威有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博力威1MW/2.15MWh工商儲項目,易事特浸沒式液冷儲能等明星產品同樣正顯勢頭。
今年中旬,易事特搭建的總規模達10MWh的鋰電池儲能系統正式運行。該項目同為東莞市的新型儲能示范項目,依托自主研發的1500V組串式儲能變流器核心技術,綜合采用風冷、液冷、浸沒式液冷三大安全技術方案,有效緩解了園區新能源消納及電網峰時段用電負荷緊張的問題,預計可實現年交換電量約400萬度,節約電費約15%。
近兩年來,易事特步履不停,粵港澳大灣區最大新型儲能電站(南方電網寶塘電網側獨立電池儲能站)、東莞零碳園區風光儲充一體化項目(松山湖工業園區儲能三期10MWh項目)等多個項目相繼落成。2023年,易事特儲能產品及系統業務收入實現了3.5倍的增長,達到了4.5億元,2024年或超10億元。
東莞新有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攜手東莞市天球實業有限公司同樣正逐“綠”前行,在高壓10kV側建設了1MW/2MWh用戶側電化學電池儲能系統。該系統利用園區內的一片空地,將儲能設備巧妙布局,儲能系統儲存的電能全部在園區內部消納。這套系統自投運以來,4個多月預估節省電費高達20.5萬元,成為園區節能降碳的得力助手。
低碳園區新時代,東莞工商業主也迎來了更多節能降碳方案。當前,華為數字能源已在東莞打造長安硅翔綠色低碳園區、樟木頭安眾綠色低碳園區等五大樣板點,通過綜合用能管理降低企業用能成本、保障用電安全。此外,華為行業綠電解決方案2.0,還通過部署優光儲充,更好地滿足客戶在不同場景下的定制化需求,讓每一個工業、企業、園區從電能消費者成為電能“產消者”。
面向碳達峰、碳中和,東莞持續深化發展新能源及儲能產業。作為東莞當前重點打造的“8+4”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之一,新能源產業已成為東莞當前的重要新“家當”。《東莞市推進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力爭建設“新型儲能終端之都”,到2025年,新型儲能產業規模不低于800億元。《東莞市加快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則以20條措施,在多方面給出真金白銀補助,對新型儲能示范應用項目給子0.3元/千瓦時資助補貼。
從制造業“當家”到新“家當”,從“鏈主”企業到“明星”公司,一批超強陣容頻頻落子,掀起新型儲能產業的“掘金熱”。東莞已遙遙望見,新型儲能產業“井噴”前閃耀的星點,正逐漸照亮制造業能源革命的新征途。
訪談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久俊:
新能源是發展新質
生產力的重要領域
研究中心揭牌當天,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久俊作為嘉賓蒞臨現場。他表示,在加快能源結構轉型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雙重背景下,武漢大學與水鄉經濟區管委會共同發起建設研究中心,非常及時且必要。
記者:能源結構轉型是一個全球性的趨勢,您如何看待新型儲能的發展前景?
張久俊:能源結構轉型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大勢所趨。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新能源通常具有清潔、可持續的、可再生的特點,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
具體而言,新能源的發展是推動能源結構從以化石能源為主導轉變為以非碳能源為主體的關鍵。其中,在新能源汽車和大規模儲能的應用領域,發展電化學電池是必須的,也是最可行的能源儲存與轉換的方式。盡管鉛酸電池和鋰離子電池已大規模產業化,但發展前沿熱點電池如全固態鋰電池、鋰硫電池、鈉離子電池、燃料電池、液流電池等也是必要的。
從業內細分領域上看,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壽命、安全性仍然是電池開發的研究重點,而探索低成本的高性能電極、電解質材料是關鍵因素。
記者:如何評價武漢大學東莞水鄉儲能技術研究中心的創建?您認為研究中心可以發揮哪些方面的作用?
張久俊:在加快能源結構轉型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雙重背景下,武漢大學與東莞水鄉經濟區管委會共同發起建設研究中心,是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的。
目前,水鄉經濟區已有一批新能源產業項目集聚。而武漢大學在鈉離子電池、檢驗檢測、設備制造等領域成果突出,研究中心可以充分發揮其在電池關鍵材料、電極制備工藝、電化學環境治理、電解水制氫等領域的關鍵技術,以技術服務和電池檢測兩大平臺為抓手,為周邊企業注入更多創新源泉。
具體而言,一是聚集人才和培養人才。研究中心能夠發揮“燈塔效應”,以人才引育人才,為地方的經濟發展作貢獻。二是技術輸出。研究中心的科技含金量能夠大幅度提升東莞智造的科技“濃度”,為地方尤其在新能源發展作貢獻。
(記者 龔菊 張珊珊)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