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香港城市大學(東莞)迎來首屆開學典禮,該校首屆120名本科新生以及442名碩士新生在這里開啟了他們的新學期。
今年,港城大(東莞)正式招生,首年本科招生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能源與動力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四個專業。作為內地與香港合辦學校,香港城市大學(東莞)今年在國內十個省份招錄本科生。同時開設6個碩士專業,分別是電腦科學、工程管理學、材料工程及納米科技、商務資訊系統、數據科學、電子資訊工程學。
港城大(東莞)副校長(學術)李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開學后,港城大(東莞)會奉行“教研合一、兩校一質、創新無限”十二字辦學理念。其中,教研合一是希望教授能在課堂上把前沿的科技、科研帶給同學,帶到教室,在課堂上首先激發學生們的創新創業思維,再返回到科研上。
李娟表示,港城大(東莞)將引入港城大的優勢學科和學術標準,實現兩校一質。在課程設置上,學校秉持三個出發點: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面向世界。“確切地說,我們在課程設置當中的理念就是重探索,求創新。我們希望所有的同學在港城大學習期間,都可以有自己原創的貢獻。重探索,求創新的理念是嵌入到教育課程培養體系當中的。”
2020年初,香港城市大學與東莞市政府、東莞理工學院簽署合作辦學協議。今年4月16日,教育部批準正式設立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港城大(東莞)的正式設立,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標志性成果。
典禮現場,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理事會理事長、香港城市大學校長梅彥昌教授表示,香港城市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將秉持“兩校一質”的原則,締造一個具有啟發性、互動性和創新性的教育環境,構建開放式、跨學科合作平臺,培育創新型國際化人才。
作為莞港合作重要標志性成果,港城大學(東莞)坐落于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所在區域聚集了國家級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廣東省第一批省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先進阿秒激光等大科學裝置,以及華為等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未來,港城大學(東莞)將充分利用松山湖科學城平臺優勢,結合香港城市大學世界領先的創新優勢和豐富的國際研究合作與創新孵化經驗,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李娟表示,之所以選擇目前的校址,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周圍的科研配套。“這一片有很多優秀的‘鄰居’,包括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國散裂中子源、華為等,我們非常希望能與這些優秀的企業一起合作一個開放平臺,讓同學及教授能夠在開放平臺上做科研。之后我們會和松山湖大科學裝置有非常緊密的合作。”
作為粵港合作辦學的新秀,未來,港城大(東莞)如何充分發揮粵港兩地合作優勢,形成兩校協同發展、共同進步的雙贏局面?李娟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港城大(東莞)將繼續堅守自己的特色,同時向兄弟學校學習。
“我們在辦學理念和教學理念上,相較其他合作辦學機構都是非常具有獨特性的。下來,學校的本科生畢業后將拿到三個證書,即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學位證書、香港城市大學學位證書、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畢業證;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將獲得由香港城市大學頒發的碩士學位證書。我們也將繼續辦強、辦出特色,為粵港兩地合作辦學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李娟表示。
(記者 鄭康喜)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