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由國家數據局主辦的數字經濟分論壇在福建福州舉行,會上簽訂了深莞惠數字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等15個項目;在現場體驗區的廣東展館,基層治理綜合調度平臺、智慧城管、“i莞家”、智慧水務等東莞數字化應用成果亮相,引人駐足咨詢。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據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力量。2020年起,廣東在全國率先啟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近年來,東莞發揮數字政府建設的火車頭作用,完善數據要素基礎制度,促進數據共享和流通,提高數據的利用效率和價值,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在地級市的創新實施,賦能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數字時代,數據涌動。東莞版“數據要素×”行動已開啟探索,驅動數字經濟發展躍遷。
深莞惠協同加“數”發展
5月25日,數字經濟分論壇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主題開展。會上舉行了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三個一批”活動,全國遴選15個合作項目現場簽約。
在廣東報送的40多個項目中,深莞惠數字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廣州開發區便民服務平臺2個項目入選。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優化布局,強化數據要素共享利用,數字服務普惠共享,數字治理高效協同。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指導意見》等有關部署,全力提高深莞惠三市數字化發展水平,深圳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東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下稱“市政數局”)、惠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共同簽訂《深莞惠數字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下稱《合作協議》)。
協議的簽訂,不僅標志著“數字灣區”發展邁上新臺階,也是建設數字中國、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探索實踐。
深圳、東莞、惠州三座城市將以《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為契機,在數字政府建設、智慧城市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化等方面協同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合作協議》主要內容有八項,涵蓋公共服務融合共通、跨區域經營企業服務、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數據資源共享應用、推進“數據要素×”行動計劃等。
八項合作均與數據息息相關。
在推進數據資源共享應用方面,三地將數據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協調機制,圍繞跨域公共服務、跨域流動人口統計、城市治理等重點場景,推動跨域數據共享;協同開展數據開發利用,進行跨域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研究,鼓勵數據融合應用。
深莞惠三城還將共同落實好國家數據局《“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共同建設示范性強、顯示度高、帶動性廣的“數據要素×”應用場景;加快深圳數據交易所數據要素服務工作站在東莞、惠州落地,在合規保障、流通支撐、供需銜接、生態發展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近年來,東莞縱深推進數字政府建設,逐步夯實數據要素流通基礎,讓數字化紅利賦能千萬市民美好生活、百萬企業發展壯大。
2023年,東莞榮獲“2023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中國城市大獎”,蟬聯“中國領軍智慧城市”,在2023DAMA中國數據管理峰會榮獲“數據治理最佳實踐獎”“數據治理優秀產品獎”。
數字經濟正成為城市群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如何高效利用數據資源驅動協同發展,是深莞惠一體化發展的時代之問。
制造名城家底厚資源足
2023年10月25日,國家數據局揭牌運行,不久后,《“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出臺。一時間,全國多地乘“數”而動,探索以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東莞先知大數據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余旸是一名數據科學家,擁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美國得克薩斯理工大學雙博士學位,回國前為美國紐約羅切斯特理工學院數據科學專業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在第二屆數字政府建設峰會暨數字灣區發展論壇,廣東慧航天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莊子槺上臺,作為東莞兩家入選企業代表,接受“廣東省數據經紀人”授牌。
數字化人才與東莞的“雙向奔赴”,源于制造名城的產業家底,源于“雙萬”城市的發展前景。
東莞擁有工業企業超22萬家,規上工業企業1.4萬家,制造業產業鏈齊全、層次豐富、基數龐大。雄厚的產業基礎,意味著豐富的數據資源和融合應用場景。
鎮街園區中,先進軟件企業星羅棋布,為東莞發展提供信息和數據支撐。
國云科技、先知大數據、唯一網絡、數夫軟件等1000多家從事數據服務和大數據融合應用的企業在東莞涌現。其中,東莞市數字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慧航天唯獲授“廣東省數據經紀人”。
中國科學院云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等50家從事技術研發等的科技機構,光大We谷產業園等一批省級大數據創業創新孵化園,也為東莞發展數字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為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東莞正積極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曲線,激發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根據市政數局對企業園區的調研走訪,東莞市企業在數據成熟度模型、數據流通使用需求、數據資產入表等方面都有迫切的需求,數據要素市場前景廣闊。
搭建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四梁八柱”,才能讓數據“供得出”。近年來,東莞深入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打下了堅實的數據共享管理工作基礎。
在首席數據官的實施下,東莞聚焦數據資源“一網共享”,有效將數據匯聚融合、共享開放和開發利用升級為全局性謀劃、一體化布局、整體性推進的系統工程,數據共享協調應用工作經驗獲國辦肯定。
2022年至今,《公共數據管理辦法》等頂層規劃文件陸續出臺,形成了組織統籌有力、制度規范完善的數據管理體系。
東莞部署數據資源“一網共享”平臺,打通省、市、鎮貫通的數據共享交換渠道,完成了超1.1萬個數據資源目錄的編目掛接,提供數據服務1.3萬次,滿足了112個部門191個業務系統的數據需求。
據悉,東莞累計匯集的政務數據和工業數據總量均居于全省前列。公共數據機制和授權運營的持續探索,進一步奠定了數據要素價值釋放的基礎。
讓數據“活起來”“用起來”
《2023年中國數據交易市場研究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數據交易市場規模達到876.8億元,在全球占比13.4%。
縱觀全國,數據交易市場發展欣欣向榮,各地數據交易所“百花齊放”。其中,廣州數據交易所(下稱“廣數所”)成立于2022年9月,截至2023年12月,累計交易金額超25億元。
2月29日,廣數所(東莞)服務基地在東莞市數字政府建設運營中心揭牌成立,借力省級數據交易場所資源,壯大全省“一所多基地多平臺”交易體系。
基地與華為、數字廣東、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8家企業簽訂生態合作伙伴協議,與東莞銀行、東莞農商銀行、東莞證券等8家機構簽訂數據需求戰略合作協議。
據了解,基地主要提供基礎配套服務、會員服務、數據資產合規登記指引服務等三大基礎服務,以及數據經紀服務、公共數據運營、產業培育、數據交易生態培育、數據人才培訓等五大增值服務。
據統計,東莞服務基地已發展36家會員企業,交易標的數23個,交易金額約8800萬,成為全國數據交易服務的活躍分子之一,為促進數據要素合規交易體系建設打下基礎。
隨著數據要素市場服務體系的不斷健全,東莞數字要素市場生態圈也正不斷拓展。
目前,華為、三大運營商等26家企業已加入東莞市大數據產業發展聯盟,以數字政府建設運營中心、數字政府生態聯盟為依托,共同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點開“就莞用”小程序,企業發布的招工需求一目了然,填寫個人意向后,匹配職位馬上彈出,解決了不少人的“求職焦慮”。數據顯示,“就莞用”平臺2023年以來幫助超1.6萬人實現就業,服務企業數1.2萬家次,提供崗位5萬個次。
這是東莞探索數據要素應用場景的一個縮影。近幾年,東莞積極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打造了“智慧城管”體系、“就莞用”平臺、“互聯網+明廚亮灶”等一批數字政府標桿應用,在食品、家具等行業樹立了徐福記、慕思等數字化轉型標桿。
去年,東莞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公共數據開發利用,以“政銀互動”為試點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該案例在中國公共數據運營大會獲評優秀案例。
市政數局與東莞農商行合作打造場景化普惠金融服務,上線村民貸、村微貸、鄉村振興信用卡等特色金融產品,累計調用政務數據237.17萬筆,為5.66萬名個人及企業客戶授信,累計授信金額約39.3億元。
市政數局還與東莞銀行合作建設“莞數通”數據產品,建立基于政務數據大腦的金融信用主題庫,結合東莞銀行信貸產品,在“i莞家”、東莞銀行渠道進行試點應用及推廣,目前已完成“莞數通”開發工作,將加快推進上線。
公共數據對于數字經濟和城市治理都具有龐大的潛在價值。東莞市政數局正不斷推進數據“流得動”“用得好”,解鎖探索數據要素市場的新角色。
“數據要素×”東莞實踐
5月9日,由國家數據局主辦的2024年“數據要素×”大賽在安徽合肥啟動,成為全國首個聚焦數據要素開發應用的大賽。
近日,記者從市政數局了解到,該局正積極備賽,以賽促學、以賽促建,搭乘著全省數據要素發展的“快車”,探索改進數據要素開發應用場景,為“數字廣東”建設貢獻更多“東莞智慧”。
接下來,東莞市政數局將持續推進政務數據“一本賬”管理,建立健全數據產權、流通交易等方面公共數據運營規則。強化數據運營與應用創新,搭建公共數據運營平臺,探索開展公共數據授權試點,推動松山湖、濱海灣等區域重點企業挖掘數據交易需求。
在推動數據流通交易市場建設方面,以廣數所(東莞)服務基地為依托,推動更多具有本地產業特色的數據服務和產品上架交易,培育一批數據經紀人、數據商和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推動東莞成為省數據要素發展聚集區試點。
探索實施東莞版“數據要素×”行動,將是接下來的重點任務。以數據要素市場化為抓手,聚焦工業制造、金融服務、城市治理等領域,結合市場需求,挖掘高價值數據要素應用場景,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助推東莞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工業制造方面,通過行業數據,支持產能、采購、庫存數據流通,加強區域間制造資源協同,提升產業鏈檢測預警能力。打造一系列數據梳理、行情分析等數據產品,服務工業制造企業,讓企業準確把控市場脈搏,發現行業商機,降低決策風險。
金融服務方面,依托“一網共享”平臺匯聚公安、民政、自然資源、社保、公積金等部門相關政務數據,為相關金融機構調用政務數據提供支撐,助力本地銀行推出更多特色金融產品,不斷豐富市民金融服務場景。
城市治理方面,發揮“一網共享”平臺等作用,支撐“智網工程”信息系統升級,推進全市網格化管理業務高效運轉,以“數據智能”驅動城市精細化治理,助力實現“治理”向“智理”的轉變。
商貿流通方面,整合訂單需求、物流、產能、供應鏈等數據,優化配置產業鏈資源,打造產業協調生態;利用數字化技術讓企業實時獲取信息,消除產業鏈信息差,助力商貿流通高質量發展。
■案例
守護“人民運河”
智繪三江六岸畫卷
水安則邦安,水興則邦興。
千年莞邑,治水千年。早在宋代,東莞就已筑陂開渠、修堤建閘。新中國成立后,東莞大興水利,1957年東莞人民手刨挖渠、肩扛泥石,奮戰140天修成東莞運河。以運河工程為標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諸多水利工程在莞邑大地迅速興起,框定東莞水利基礎設施版圖。
從人民運河,到如今的三江六岸品質圖景,東莞已開啟智慧水務新篇章,以科學治水、精準治水,守護綠美東莞的山水畫卷。
“一專網”提升水務自動化程度
東莞市水務工程自動化智控平臺(下稱“智慧水務”)項目是東莞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泵閘自控系統、智慧調度管理系統。
其中,泵閘自控系統是智慧水務的基礎設施,集成先進的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實現對運河泵閘的實時監控和精確控制。
目前,項目已完成對東城街道、寮步鎮、東引運河流域、石馬河流域共135個重點泵閘站點的自動化升級改造,設立8個分控中心以及1個總控中心,以統一平臺實現水工程遠程控制調度,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
針對135個重點水利工程站點,項目搭建了工控專網,包括傳輸網絡設計和網絡安全設計,實現水工程的遠程聯合控制調度以及統一管理,發揮水工程體系協同效能。
工控專網的建成,大幅提升了東莞市水務自動化程度。
目前,東莞市運河治理中心、南畬塱排站、9大水庫、東城區域、寮步區域的重要水利工程自動化覆蓋率達到100%,全量收集各項水文工情數據,為遠程決策及模型計算提供數據基礎。通過遠程控制站點,一人即可負責多站點,大幅優化了現地站值班人員。
安全管控方面也有多項成果。
工控網專網與辦公網實現物理隔離,滿足等保2.0三級要求;總控中心可對安全事件、脆弱性、配置、可用性與安全相關的數據進行統一采集、集中分析,發現安全風險時可實時觸發告警。
“一張圖”精準化調度管理
每一場暴雨,都是一次考驗。在今年4月廣東破紀錄的暴雨季,東莞智慧水務成功經受住了從水位監測、內澇預警到用水調度的多個難關,盡可能保護了市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智慧調度管理系統,正是智慧水務的“大腦”。
智慧調度管理模塊統一接入了上述135個市重點水閘泵站群、水庫,顯示實時水情數據監視、工況數據等信息,具備基礎信息查詢、數據統計分析、一張圖展示等功能,實現泵閘精細化管理和精準運維,滿足監測預報、動態預警、調度預演、調度預案等業務功能。
統一指揮可視化成果基于GIS水利一張圖,實時展示分中心管轄權限范圍內所有泵組、水閘的地理位置信息的分布展示,以不同站點圖例標識站點類型,并接入實時雨量、水位、流量、工情、預警、告警等數據,提供基于站點名稱的站點位置、站點信息查詢、定位等功能。
除了智慧調度管理模塊,水工程預報調度模型模塊同樣重要。以東引運河流域為試點,開展智慧化模擬,構建東引運河數字河網水文水力學模型,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實現精準數字模擬、科學調度指揮。
目前,該模塊實現東引運河流域河涌關注點水位、流量及東城寮步內澇狀況的在線滾動預報與預警,預報期最長可延長至72小時。而在極端暴雨、洪澇條件下,平臺制定多套東引運河沿線18座主涵閘調度方案,為工程調度提供決策參考。
東引運河流域水文水動力耦合模型,是東莞市智慧水務與數字孿生流域建設的重要拼圖,助力提升東莞市水務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不斷深入,智慧水務將為東莞乃至更廣區域的水資源管理提供更強大更智慧的支持。
(記者 陳琬瑩)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