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Pura 70系列上架,部分機型瞬間售罄,有網友表示“剛點開頁面就沒貨了”。當前,華為終端總部所在地——松山湖科學城,正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持續增強核心競爭力,形成了以華為等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集群,“科技潮品”不斷涌現。
位于松山湖的香港城市大學(東莞)近期獲批設立,該校聚焦電腦科學、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生物醫學工程、智能制造、先進材料等領域,首批開設4個本科課程和10個碩士課程,今年9月迎來首期開學,將成為松山湖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樞紐,助力培育一批創科人才。
4月25日,這座未來之城又將掀起新的熱潮,將創新創業的風再次吹向全球,以“才聚松山湖·筑夢科學城”為主題的2024年“松湖杯”創新創業大賽啟動儀式暨科技政策2.0推介會即將舉行。
當前,隨著大科學裝置、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學和科技龍頭企業加速串珠成鏈,數以萬計心懷夢想的創新創業人才,正搶抓發展機遇,加速集聚在松山湖“挖金礦”、施才華、展抱負。
1.多項科技指標領跑
打造近悅遠來引才“強磁場”
在松山湖畔,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大裝置、大平臺、大項目建設積厚成勢,科技及人才數據也如同一面鏡子,映照著這片土地在創新創業領域的活力。
2023年,松山湖R&D投入強度為13.4%,是全國的5.3倍、全省的3.9倍;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87.6%,同比增長38%;擁有國家級孵化器14家,高企存量達755家,實現三年翻一番目標。
截至去年11月,松山湖規上工業企業262家,產值超億元企業115家;新增“小升規”企業16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6家,累計26家,全市排名第一;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8家,累計196家,全市排名第一。
這里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0倍,科技創新投入占園區財政支出的20.12%。
優質企業為人才成長提供沃土,人才的加盟為優質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他們互為依靠,相輔相成,讓松山湖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創業之城”。
松山湖在全市范圍內人口不算多,但集聚著千千萬萬個愛拼的“追夢人”。數據顯示,松山湖總就業人口約22.2萬人,平均年齡29歲,青年人(45歲以下)占總就業人口94%,本科學歷及同等能力以上人才占總就業人口56%。其中包括55名院士,92名各類國家級人才,3500余名海外人才,637名東莞市特色人才。
不久前,一場總報名人數超4.2萬人、報名選手覆蓋全球20個國家的“年度盛會”——2024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半程馬拉松圓滿舉辦。
相較往年,今年松馬參賽選手中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占比明顯提升,來自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大灣區大學(籌)、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園區內科研機構和高校的跑步愛好者,以及逸動科技、高馳等本土科創企業跑團紛紛亮相,活動還吸引了來自深圳光明科學城、廣州南沙科學城等地人員參與,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跑團也現身賽場。
在“人潮洶涌”的背后,不僅是人們對所在這座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安定感、滿足感,也是外界人群向往度、贊譽度的綜合體現。
2.創新引擎動能澎湃
多舉措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同是創新創業,松山湖為何能讓人才“共情”?總結起來就是有前途,有“高性價比”。
比如,在“家門口”就能做“大實驗”——位于松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被譽為探索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自投入運行以來,在航空航天關鍵部件應力檢測、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結構、新型高溫超導等重點領域取得一批科技創新成果。
不久前,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啟動建設,建成后中子譜儀數量將增加到20臺,并新增國內首臺繆子實驗終端和高能質子實驗終端。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比鄰中國散裂中子源,是廣東省第一批省實驗室之一,布局有前沿科學研究、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創新樣板工廠、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四大核心板塊。實驗室承擔國家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科技任務和服務地方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穩步駛入快車道。
2023年,其四大公共技術平臺服務企業超過400家,創新樣板工廠孵化企業超40家,加速推動東莞產業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全年不斷檔的重磅活動,也持續為這座科學城營造濃厚創新創業氛圍。
2023年,松山湖舉辦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高水平科技交流活動18場,包括首屆松山湖數學論壇、第三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等,共吸引上百名院士聚集松山湖,獲得央視重點欄目時段多次報道;通過聚焦招商落地,創新“松湖杯”創新創業大賽賽制,成功吸引48家科技企業落戶,讓松山湖持續涌動創新創業熱潮。
2023年,松山湖通過領導班子掛點服務重點企業、召開企業家春茗座談會、“松湖夜話”、訴求專題會議,加強政企交流,實施精準服務,累計走訪工業企業約1450家次,收集企業訴求539個,解決率約90%。
同時,通過制定松山湖科技特派員政策,將園區政策的覆蓋面擴大至松山湖功能區235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推動146名園區內博士或中級以上科研人才與功能區內6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協同創新研發。
同年,松山湖累計發放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超1.5億元,東莞優才卡持有者近3000名,成功落地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助力東莞邁向大灣區人才高地。
3.科技政策持續加碼
品牌創賽助力人才逐夢
為了讓廣大人才加速從“認識松山湖”過渡到“扎根松山湖”,這座科學城的創新創業風潮仍在持續發力。
松山湖科技計劃體系是松山湖構建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創新生態的重要一環,建立了1+N科技政策體系,自2021年發布實施以來,在促進源頭創新、支持技術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培育、創新環境營造等方面發揮顯著作用。
發布《東莞松山湖中小微企業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管理實施辦法》,資金池每年總規模達1億元;發布《東莞松山湖支持技術研發實施辦法》,最高補助金額5000萬元;發布《東莞松山湖營造創新環境實施辦法》,最高獎勵500萬元……近段時間以來,重新修訂后的系列科技政策2.0版陸續發布,政策精度和力度進一步升級,真金白銀助力松山湖科學城高質量發展,加快生成新質生產力。
無論是什么行業、什么規模、什么人群,松山湖不斷推陳出新的各類創新創業政策,“總有一款適合你”。
當前,松山湖的創新創業熱度還在持續升溫。4月25日,2024年“松湖杯”創新創業大賽啟動儀式暨科技政策2.0推介會即將舉行。
“松湖杯”創新創業大賽自2015年首次舉辦以來,成為集技術交流、成果展示、資金對接、產業服務、項目落地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是東莞科技創新領域獨具特色的品牌賽事,走出了云鯨智能、未知星球、本末科技、李群自動化、小豚智能、弓葉科技等大量新銳企業,催生一大批“科技爆款”;賽微微電、觸點智能等“隱形冠軍”企業,也在這里成長崛起,邁向更大舞臺。
本屆大賽以“才聚松山湖·筑夢科學城”為主題,將聚焦數字經濟、健康產業、裝備“智”造、綠色產業、工業設計及科技服務五大領域,特設港澳臺新加坡及女性兩大專場,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優質創客項目落戶松山湖。
此外,賽事將在以往基礎上實現全面升級,賽制更加優化,攜手專業孵化平臺及權威創業導師,拓展優質項目選拔渠道,同時為項目落地成長提供全周期服務加持。
■相關
聚焦“企業服務年”
松山湖一季度
交出實力答卷
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企業直接面向市場、服務市場,是最活躍的創新力量。為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投資年”工作部署,深入實施“投資年”行動,進一步營造“親商、安商、助商”濃厚氛圍,松山湖黨工委將2024年定為園區“企業服務年”,提出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和提升園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不斷強化松山湖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作用。
2024年松山湖黨工委一號文《松山湖高新區關于加強企業服務的若干措施》明確要求園區各職能部門、片區黨委和園區直屬國資公司共同努力,聯動形成合力,緊扣持續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目標,不斷建機制、優政策、抓落實、促創新,推動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取得新成效,持續提升企業及群眾獲得感、認同感、幸福感,為松山湖今年GDP突破千億提供有力保障。
記者梳理發現,從開展安全生產“開工第一課”,到組織企業輿情應對主題培訓;從出臺多項針對性惠企政策,到主動靠前服務成為企業的“貼心人”;從舉辦多個高質量活動、搭建創新服務平臺,到促進產學研資源融通與供需對接;從不斷完善高品質城市配套,到舉辦文體活動提升園區“煙火氣”……在剛剛過去的一季度,松山湖持續營造“親商、安商、助商”濃厚氛圍,用一項項貼心服務、一個個創新舉措,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交出了企業服務年的首份答卷。
惠企政策高效落地
企業服務日需求“馬上辦”
近日,松山湖相繼推出中小微企業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科技企業培育政策2.0版等重磅惠企政策,不僅為企業提供穩健的融資支持,更為其科技創新之路注入強大動力。
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松山湖特設“企業服務日”,每月定期舉辦形式多樣的政企對接服務活動,暢通企業訴求表達、信息交流渠道。在4月的“企業服務日”活動中,松山湖黨工委、管委會的班子成員與多家園區企業代表面對面交流,悉心傾聽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難題與挑戰,積極收集企業對園區營商環境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4月10日,市委副書記、松山湖黨工委書記劉煒接待來訪企業家。針對歌爾智能提出的企業員工配套住房及子女教育訴求,劉煒表示,接下來松山湖將根據城市發展與人才發展所需,進一步完善園區各類城市配套建設,助力企業吸引留住人才。
此外,松山湖不斷完善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3月,南部片區黨委通過舉辦多場“專精特新”企業政策宣講活動,助力企業深入理解政策、精準把握機遇。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信部最新公布的第八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中,松山湖共有6家企業榮登榜單,占全市上榜企業數量的半數以上,充分彰顯松山湖企業在各領域生機勃發的高質量發展氣象。
強服務、搭平臺
打好企業服務創新“組合拳”
為進一步強化資源融通與供需交流,3月27日至29日,松山湖科技創新局組織開展多場“周二有約”產學研對接活動。通過有效鏈接產業鏈上下游、強化實驗室科技賦能,助推科技成果從“1”到“N”產業化落地,加速新技術產業應用。
同月,松山湖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華為公司舉辦多場活動,組織多家園區企業走進華為,與華為專家深入交流共建鴻蒙生態,針對企業發展需求和華為賦能優勢,探索業務合作機會,共同推進園區企業智慧化和數字化進程。
此外,松山湖財政國資金融局也積極行動,聯合北交所、上交所以及園區金融機構,創新開展“組團式上門服務”。先后走訪了科明環境、長興半導體和睿華光電等園區內的重點企業,為企業提供“多對一”定制化金融指導,解決企業在融資、投資等方面遇到的難題。
一季度,全省首個科創金融司法服務站——東莞市科創金融司法服務站正式落地松山湖,打造園區金融服務新亮點;同時,國泰君安證券松山湖營業部迎來開業盛典,為松山湖資本市場“添磚加瓦”,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統籌好發展與安全兩件大事,關系到企業的長遠發展。春節過后,松山湖應急管理分局就結合企業節后開工所需,組織園區企業開展“開工第一課”應急主題學習,并聯合工會及四大片區黨委啟動松山湖首屆應急安全主題宣傳創意大賽,引導更多企業員工筑牢企業應急安全管理的護城河。
此外,生態園片區黨委聯合多個部門及單位,于4月創新開展松山湖首場企業輿情應對主題培訓,讓參與企業紛紛受益其中,贏得廣泛點贊好評。
高品質城市配套持續升級
“多區融合”打造國際人才社區
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核心離不開各類人才,要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人才需求出發,想方設法讓更多人才在此安居樂業,讓他鄉即故鄉。
從春節促消費帶動超3800萬元消費金額,到首屆臺灣潮街美食市集成功舉辦,再到松山湖科學城“半程馬拉松賽”圓滿落幕……今年一季度,松山湖在激活城市“煙火氣”上持續加碼,通過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為企業人才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
為更好地滿足園區企業人才居住需求,松山湖科學城集團計劃于今年年中推出松山湖首個“三限房”項目——松山湖科學城國際人才社區。
該項目占地面積約90畝,建成后將為園區科技人才提供2262套高品質住房。房屋建筑面積限定在70—80平方米,戶型為兩房兩廳一衛/三房兩廳兩衛,精裝交付。項目地處松山湖中部片區,緊鄰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和松湖煙雨景區,周邊配套完善、資源富集、科教氣氛濃厚,形成了社區、商區、景區與學區“多區融合”的疊加優勢。
購買“三限房”享有與普通商品住房同等的教育、醫療、戶政、養老、住房公積金等公共服務權益,符合要求的松山湖人才可享受超值購房政策,以更為實惠的價格享受高品質居住環境。
接下來,該項目將精準對接園區企業,深入開展走訪調研,全面洞悉企業人才居住需求。通過提供更為精準、高品質的居住配套支撐,吸引并留住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安心扎根松山湖,為松山湖邁向“GDP千億之城”注入更為強大的人才動能。
?。?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撰文 張莎 鄭文怡 陳啟亮 朱麗婷)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