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東莞公布2023年經濟數據。面對多重因素挑戰,東莞堅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特色,推動經濟迎難而上,持續回暖,全年GDP總量11438億元,同比增長2.6%。東莞新增市場主體、新升規上工業企業、新增數字化轉型企業、A股上市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多項指標,位居全省地級市第一,展現出十足的經濟韌性和發展活力。
新的一年,東莞將全力實施新型工業化,推動經濟換擋提速,高質量建設國際科創制造強市。圍繞傳統優勢產業,東莞將著力破解紡織服裝等產業發展的痛點問題,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圍繞新質生產力,東莞提出搶抓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發展關鍵機遇,依靠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
傳統產業煥新
近日,在位于大嶺山東莞市臺鈴車業有限公司(下稱“臺鈴”)的生產基地里,一座7000平方米的高端數字化工廠正式揭牌“面世”。投產后,每年80000臺(套)兩輪電動車將從這里銷往全世界。
正是得益于數字化,越來越多諸如臺鈴這樣的制造龍頭企業在白熱化市場競爭中,找到了“第二增長曲線”。
隨著新技術不斷應用,“智改數轉”在東莞正步入“深水區”,深度重塑生產流程。在龍頭示范帶動下,東莞制造“智改數轉”逐漸形成產業協同效應。
從紡織服裝,再到電子信息產業、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新能源,“智改數轉”滲入到東莞制造業的方方面面。目前,東莞約1.3萬家的規上工業企業中,近一半已經進行了數字化轉型,躋身全國數字經濟新一線城市。
“智轉數改”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變革力量。僅2023年,東莞建成智能工廠(車間)113家,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6407家,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
“未來兩年,東莞將以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為契機,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東莞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全年將分別完成智能移動終端450家、紡織服裝鞋帽60家、食品飲料30家的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任務。
針對中小型企業“缺乏轉型意識”“缺乏資金”“缺乏技術和人才”等問題,東莞為中小企業搭建數字化轉型平臺,推動平臺服務商與制造業企業深度合作,為中小企業提供具有行業特色、小型化、快速化、輕量化、精準化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提高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業務效率,打通數字化轉型落地“最后一公里”。
在更廣的層面上,綠色低碳是東莞讓傳統產業煥新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來,東莞積極推動陶瓷、紡織等行業領域推進綠色融合發展,目前,已建成29個國家級綠色工廠、6個綠色供應鏈。
立足新征程,未來東莞還將聚焦融合發展,實施數字化綠色化賦能行動,推動制造業企業提質增效,構建以大批的清潔生產企業、節能技改企業為基礎,以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綠色制造示范企業為標桿的綠色制造體系。
東莞以制造業起家,也必然以“制造業當家”贏得未來。根據今年東莞市“一號文”的規劃,東莞將著力破解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玩具、家具等產業發展的痛點問題,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高制造業“含金”“含智”“含綠”量,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
新質生產力壯大
作為東莞產業“立新柱”引進的首個重大產業龍頭,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項目跑出項目落地的“加速度”,為疾馳車流裝上“東莞動力”;超然航空首架螺旋槳飛機下線交付,東莞飛機制造實現“零的突破”,讓浩瀚天空發出“東莞聲音”;去年全市最大外資項目之一——祐富百勝寶總部項目簽約落戶,高端經濟要素加快流入聚集……
來到謝崗銀瓶高端裝備產業基地,目之所及,都是戰新產業新動能的蓬勃脈動。以基地建設為動力引擎,昔日的次發達鎮,已然崛起為高端裝備制造業、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龍頭集聚的熱土。
像銀瓶高端裝備產業基地一樣,東莞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舞起7個新質生產力騰飛的龍頭。新興產業東風勁吹,莞邑大地春色滿園。
去年,面對多重因素挑戰,東莞堅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特色,推動經濟迎難而上,持續回暖。1月31日,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公布2023年經濟數據。東莞多項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地級第一。東莞產業“立新柱”加速,東莞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產值突破1000億元。
電子信息是東莞的萬億級支柱產業。華為Mate 60系列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掀起購機熱潮。華為、OPPO、vivo三部手機產值增長13.3%,扭轉連續三年下滑態勢,帶動規上工業增長1.82個百分點,工業大盤一洗頹勢強勁攀升。
一系列指標在全省領先,印證著東莞培訓新質生產力取得的豐碩成果。去年,東莞新增市場主體31萬戶,總量連續12年居全省地級市第一;新升規工業企業1797家,新增數字化轉型企業1216家,均居全省第一;A股上市企業增至5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增至170家,均居全省地級市第一。
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產業。去年,東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先進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5.8%。項目落地建設的“東莞速度”不斷刷新,全年共推動136宗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完成摘牌,增長46.2%,16宗項目實現摘牌即動工,49宗項目當年簽約當年落地。
釋放紅利惠企利企
企業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推進新型工業化,要抓大企業;企業強,東莞制造才能強,才能做大做強“制造業當家”這份家業。
“急需智能裝備設計、產品研發等高端技術人才,以應對企業推進新能源儲能增資擴產項目……”東莞三友聯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辦公室專員剛在“企莞家”平臺上提交訴求,東莞市倍增計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后臺的電腦便收到提示,企業服務專員樊東洋即收即轉即辦,實時更新訴求流轉。
不久之后,以上困擾企業許久的“煩心事”就已經解決了,順著訴求流轉的軌跡往上看,每一步的處理結果清晰可見。這是東莞全心全意服務企業,提升政府服務效率水平、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創新舉措。
像樊東洋這樣的企業服務專員有1600多名。近年來,東莞以“企莞家”、企業市長直通車為平臺,做企業發展的“貼心人”。企業不僅可以根據實際問題向政府部門提交訴求,還能直觀了解到問題的解決途徑和最新進展。
作為服務企業的平臺,“企莞家”為全市3.3萬余家工業企業提供惠企政策一站享、免申即享、專項資金申請等服務;12345熱線營商環境服務專線通過實時語音交互方式,為全市150萬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常規政務服務咨詢和生產經營困難求助等普惠性服務;“企業直通車”為1000家重點企業提供直達市領導的專屬服務。
在全面“拼經濟”的今天,一流的營商環境可以吸引項目落地,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更有利于構建新發展格局。除了線上平臺外,東莞還制定企業走訪工作制度,一批批服務專員奔走于項目工地、工廠車間,為企業送政策、送服務。
服務要有溫度,企業發展信心足。今年東莞市政府“一號文”強調強化企業體系,并出臺《關于推進“倍增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好、見效快的政策干貨,把具體工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惠企利企措施,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量建設國際科創制造強市。
藍圖繪就,關鍵在行動、關鍵在落實。今年,東莞將開展優質企業梯度培育,爭取新增各級制造業單項冠軍30家以上,“小巨人”企業20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0家以上。實施高質量倍增計劃,優化倍增企業庫遴選方式,全方位配足資源,推動倍增企業增長速度遠超全市平均水平。
為了激發新型工業化的微觀主體活力,東莞計劃實施優質企業培育行動,將推動“企莞家”和12345熱線企業直通車互聯互通,全面覆蓋并完成規上工業企業信息“一企一檔”建設,建立企業畫像,實現1600名服務專員對規上企業服務全覆蓋。
號角吹響,奮進正當時。無論是突出制造業當家,還是推進新型工業化,都需要培育更多大企業,抓好大企業、服務好企業,強筋壯骨、做大做強。
一線
華莊科技:
依托東莞產業基礎
爭做智造優秀企業
前段時間,德國慕尼黑國際車展(IAA Mobility)開幕,比亞迪攜“海豹、宋 PLUS EV 冠軍版、元 PLUS、海豚、漢、騰勢 D9” 6 款新能源車亮相全球。
比亞迪賺足世界目光,少不了“東莞制造”的力量。當你坐進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打開車機——你就已經與廣東華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莊科技”)的產品有了接觸。
華莊科技,一家來自東莞橫瀝的民營企業,主要從事智能控制器及智能終端產品的生產制造服務。2023年6月,在實現連續3年營業收入增長后,華莊科技沖刺創業板IPO上市。
從注冊資本僅百萬元的民營企業,到摩拳擦掌準備上市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華莊科技成功經驗第一條便是選對發展土壤,立足深厚產業基礎,實現技術突破。
“目前,華莊在別的城市也有子公司,但在采購設備、原材料的時候遠不如東莞方便,完善的供應鏈和深厚的產業基礎是東莞最大的優勢。而我們國內的客戶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華莊科技董事會秘書劉楚提到。
于企業而言,抓住機遇與選對發展土壤一樣重要。
在接觸比亞迪之前,華莊科技憑借多年汽車電子的技術、經驗積累,形成了過硬的產品品質,而這正是比亞迪所需要的。此外,柔性化的生產能力也是華莊科技吸引比亞迪的重要原因。“比亞迪有時會有大量緊急的訂單,我們響應速度快、交付能力強、制造品質好。”劉楚提到,目前華莊科技自動化程度較高,與一批熟練的員工相配合,造就了不凡的生產力。
從松下到比亞迪,從傳統車廠到新能源汽車,在科技的浪潮中,華莊科技看似幸運抓住了機遇,但究其根本,領先的制造能力依舊是成功密鑰。
“希望隨著公司的發展,能夠吸引一批研發技術人才。”劉楚提到面對持續上升的業績壓力,快速應變能力強、制造工藝技術過硬、產品品質好依舊是華莊科技的優勢。
講述
東莞市工商聯主席、馬可波羅控股董事長黃建平:
讓東莞高質量產品
走進千家萬戶
任憑風浪起,依然穩坐釣魚船。黃建平認為,在風云變幻的國內外環境下,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企業更要堅定高質量發展的信心,爭取在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在拼經濟、拼發展中掌握主動,既要用好“敢”字訣,敢做弄潮兒,又要在“干”字上發力,發揮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企業家精神,保持勇于拼搏、銳意進取的奮斗韌勁。
創新是企業家的靈魂,企業家是能用創新思維點亮企業的人。在黃建平看來,變革創新,凡墻皆門;因循守舊,凡門皆墻。因此要熱衷于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敢于技術“首創”,馬可波羅多項科研成果達國際先進、國際領先水平,更獲得了日本、美國的國際專利。
馬可波羅首創的曲面巖板在博洛尼亞展、中東迪拜五大行業展等國際展會廣受好評。這項技術的特點是讓本來板正堅硬的建筑瓷磚可以任意彎曲造型,最大彎曲幅度可達到125度,讓建筑瓷磚有更多的可能性,產品遠銷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看到馬可波羅的瓷磚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讓企業滿懷信心做強制造業這份“家當”,有底氣繼續向世界出發,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中國品牌不缺技術,缺的是文化力量。黃建平在剛畢業時就萌生出將藝術融合到工業的想法,敢為人先開啟了“建筑陶瓷藝術化,藝術陶瓷大眾化”的探索,讓藝術陶瓷和建筑陶瓷更好地融合、碰撞,走進千家萬戶,實現“讓世界重新愛上中國陶瓷”的愿景。
為了實現夢想,馬可波羅控股建有行業首座建陶博物館,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文化創新的基因,自主研發推出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文化陶瓷產品,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打響馬可波羅瓷磚在全世界的品牌影響力。目前,馬可波羅文化陶瓷已走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北京地鐵8號線、昆明地鐵5號線、哈爾濱地鐵2號線、南通地鐵1號線等工程建設項目之中。
科技與文化并重,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是馬可波羅控股作為東莞民營企業“領頭羊”交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