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公園的河道魚翔淺底,沿岸成片密林中不時有水鳥飛舞,親水平臺市民嬉戲游玩……日前,香港環保協會主席樊熙泰時隔12年再臨松山湖,目睹了這里自然生態發生的巨大變化,倍感欣喜。
近年來,松山湖以流域為治理單元,協同上下游、左右岸,全面打響污水處理攻堅戰,為綠美生態增色。山水之間,科學家、企業家與市民游客乘涼、漫步、騎行,成為松山湖描繪“幸福河湖”新畫卷的一抹亮色。
2023年是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開局之年。松山湖依托河長制工作部署,服務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讓“幸福河湖”塑造的生態優勢,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優勢,加速將松山湖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研、宜創的理想家園。
全年水環境考核排名居全市前列
今年7月,松山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指出,2022年松山湖水環境質量大幅改善,考核全年平均得分94.47分,排名位于全市前列。在此之前,松木山水庫作為東莞市首批8個“美麗河湖”之一,榮獲2022年“東莞市美麗河湖”稱號。
接連不斷的喜訊,正是松山湖以治水興水的實際成效,推動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
多年來,松山湖堅持“科技共山水一色 新城與產業齊飛”的發展理念,以“流域統籌、區域協同,系統綜合、突出特色,重點攻堅、建管并重”為思路建設松木山水庫美麗河湖。
在河涌治理方面,園區近年投入近6億元,全面完成5條上下游河涌治理工作,通過上游污水管及擬建截排管道共同發揮作用下,將水庫庫尾的截流倍數由1倍提高到5倍,解決雨季溢流對水庫水質污染問題。
此外,在源頭管控、管網修復、設施提質等方面,園區一系列強有力舉措,也讓河湖重煥生機。如今,沿湖岸碧道漫步,觀賞四周滿目綠意,圍坐在岸邊草地上吹風,結伴騎行釋放活力,成為映照松山湖繪就全域幸福河湖畫卷的生動寫照。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學城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成為承載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實施的重要平臺。在科研設施快速落地的同時,硬核科技設施之外的環境氛圍該如何打造,才能造就尖端產業集聚、高凈值人才活躍的科學城,成為彼時松山湖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為此,松山湖在松木山水庫環湖碧道升級過程中,加速推進位于水庫邊的松山湖科學公園、悅榕莊酒店、松山湖文化藝術街區等項目建設。
其中,松山湖文化藝術街區項目原為松山湖管委會的辦公區域,擁有絕佳的臨湖景觀。本著“還湖于民”的理念,松山湖計劃在此打造一座科學、文化、藝術與商業相融合的新地標。依托環湖城市配套提升,更多扎根這座科創新城的市民幸福感實現“就地升級”。
“特色場景+創新氛圍”交互融合
被譽為“水上特斯拉”的逸動科技、國內領先的無人船行業應用解決方案供應商小豚智能等松山湖前沿智造企業,常常在松木山水庫湖面上開展水上產品測試,加速產品的創新與迭代。
水庫優質的水資源和健康宜居的水環境,正助力為區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松木山水庫邊分布有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等多家新型研發機構,在引領大灣區基礎與應用研究、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孵化企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吸引著眾多高科技人才持續涌入。
松山湖擁有全國國家級高新區中屈指可數的生態優勢,包括226公里生態綠道,建成區綠地覆蓋率超過60%,負氧離子含量為“國際清新”標準的10倍。
此外,松山湖依托松木山水庫碧道推動建設濱水活力發展帶,持續激發人才活力。自2022年以來,松木山水庫碧道開展“走讀松山湖 行思大灣區”2022年全國高校校媒精英特訓營系列活動、松山湖科學城半程馬拉松、愛河護河等活動近30場,參與人數近7000人次。
期間吸引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大裝置、大平臺的眾多科研人員,以及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等全國各重點高校的高校學子參與。
截至2023年3月,松山湖總就業人口數為20.46萬人,45歲以下青年人口數占總就業人口數92%、本科及以上人才占54%。
生態科普教育持續升溫
盤點松山湖的綠色“家底”,既有頭頂的藍天白云、門前的青山綠水、林間的蟲鳴鳥叫,也能盡覽林在城里,城在林中,“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空間格局,生物多樣性藏匿于湖光山色之間。
2022年12月,世界瀕危鳥類、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出現在松山湖覓食,吸引了全省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前來拍攝。這也是東莞地區首次記錄到東方白鸛。
目前,園區共調查到651種植物,鳥類約156種,鳥類數量占東莞市的一半。“鳥類數量是生態環境質量的指示性指標。”東莞市環保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劉丹稱,松山湖記錄到的鳥類數量正是這里生態環境建設成果最好的佐證。
近日,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來臨之際,松山湖城市建設局聯合松山湖河長辦開展2023年松山湖河長制水生態水資源科普系列活動,邀請自然導師帶領親子家庭在溝谷公園深入探索松山湖的城市生態。
豐富的體驗和學習環節,讓孩子和家長們在寓教于樂、游玩互動中掌握自然知識、提升保護生態的意識和能力。“導師們的科普講解非常生動,今天孩子在體驗過程中提問很是積極,作為家長也學習到許多關于生態的新知識,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科普教育方式。”家長林女士說。
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松山湖的生態科普教育正在持續升溫。2023年1月,燕嶺濕地公園節水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揭牌,該基地依托燕嶺濕地公園優質的環境資源,持續為松山湖及周邊的師生、員工和居民提供多種形式的節水、自然教育科普課程,推進科學用水、科學節水的意識走深走實。
“教育基地于每周二、周四、周六、周日免費開放,每月會與學校、企業聯合開展節水教育活動,讓更多人參與了解東莞、松山湖城市節水、生態治理的成果及經驗,共同建設美麗東莞。”松山湖城市建設局水務運營中心組長鐘勁駒說。
(撰文 張莎 陳啟亮)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