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日前,賽迪顧問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發布2023年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榜單(以下簡稱“榜單”),廣東的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10個園區上榜,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作為先進制造百強園區的“頭部陣營”之一,廣東正高標準建設一批“萬畝千億”園區載體,高質量建設制造業創新大平臺,加速匯聚產業創新資源,搶占先進制造業新賽道。
入選園區在創新、綠色、經濟等
維度示范效應凸顯
榜單從經濟實力、創新潛力、融合能力、產業聚力和綠色動力五個維度構建包括5項一級指標、22項二級指標的“五力”評估模型,科學考量國家級高新區與經開區在先進制造業方面的綜合水平。
榜單中,廣東共有10個園區入選,其中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均進入榜單前十,分別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十位。其余入選園區分別為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惠州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這些入選園區在創新、綠色、經濟等維度示范效應凸顯,是各地高新技術產業突飛猛進的“主陣地”。比如在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有一條名為創新大道的路,串聯起40多個生物制藥產業項目、80家集成電路產業上下游企業以及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企業等,這一超級產業鏈群正成為激發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活力的紐帶。
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最為人所稱道的則是其自主創新呈現出“6個90%”的特征:90%的創新型企業為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源自企業、90%的專利產生于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由龍頭企業承擔。這里培養了華為、中興、騰訊、邁瑞醫療、大疆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
以“數字+科技”賦能制造業,推動園區走向智能化轉型之路,也是上榜園區的一大特點,它們都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方面卓有成效。
在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今年1月誕生了中山首個世界“燈塔工廠”——緯創資通中山廠。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其產能提高43%,單位生產成本降低22%。根據計劃,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今年將新增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70家以上,新增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水平評測達三級及以上超24家。
在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智造場景創新成為了引領制造業轉型的“小切口”:維尚家具利用數字化整裝技術應用場景,60天精裝完畢交付使用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在科達液壓,一名員工可同時操作一條線組上的4—6臺機器,完成從毛坯到成品的生產。
以延鏈發展接續產業,引領園區走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之路,也是成為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的重要路徑之一。
以綠色石化產業聞名的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正不斷加快構建全過程科技創新生態鏈,集聚全球化工領域研發高端資源,努力在石化產業規模、技術上均做到全球領先,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創新中心。
百強園區呈現出
向新一線城市集聚趨勢
在看到廣東一批園區躋身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的同時,我們也要清楚看到廣東在全國中的方位。
榜單顯示,2023年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華東地區優勢明顯,東北地區發展潛力顯現,華東地區達到55個,領先百強榜單其他地區。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先進制造業園區表現搶眼,區域協同性增強,共入選百強園區40個,珠三角城市群,數量有所增加,達10個。
從城市層面看,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呈現出向新一線城市集聚趨勢,城市間先進制造業發展競爭逐漸加劇。2023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一線城市共占有百強園區11個,與2020年至2022年數量持平。從全省布局來看,先進制造百強園區都集中在珠三角地區。
“廣東的產業園區是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歷經多年發展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有不少短板,如園區之間、園區內部還存在一定的同質化現象,發展質量和整體實力還有待提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坦言。
王福強建議,廣東可借鑒浙江等地的做法,針對園區企業推廣畝均效益綜合評價機制,實行差別化資源要素配置。針對結構和地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需要更加注重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引入。同時繼續推進產業園區跨市域共建,充分發揮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特點,精準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
在推動園區發展先進制造業方面,接下來還有哪些突破點?賽迪顧問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認為,產業集群建設是百強園區的重要抓手,創新生態是第一驅動力,培育新興企業和招商引資是重中之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發展方向。
(記者 昌道勵 許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