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以“腦科學與類腦技術”為主題的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舉行,吸引到60多位國內腦科學研究領域的院士專家參會。會議期間,《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共識》正式發布,建議設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交叉學科專項研究基金,加強粵港澳跨境協作等。
除了探討ChatGPT、神經系統疾病等熱門話題外,多位專家還聚焦腦科學未來研究方向,圍繞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發展等話題建言獻策。
腦科學尚處于初級階段
本次會議聚焦“腦科學與類腦技術”,瞄準科技重要戰略領域,彰顯出打造前沿科學高地、搶灘產業新藍海的決心。
“回顧腦科學100年來的歷史,我們發現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理解大腦的神經信息怎么處理的,各種大腦功能怎么產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認為,過去科學家在大腦元件,神經細胞編碼、儲存和提取神經信息的機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對于思維、抉擇、意識、語言的形成機制了解非常粗淺。
如今,腦科學和類腦研究走到了哪一步?蒲慕明說:“腦科學還處于非常初期的階段,相當于上世紀初期的物理和化學,真正的突破尚未產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主任程和平也認為,目前的腦科學研究僅僅是開始,“一些大的突破正在等著我們去發現,這個世紀可能會在未來被銘記為腦科學的世紀”。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趙繼宗說,腦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能夠為臨床神經科學提供更多成果和治療思路,造福患者。他透露,目前他和團隊正聚焦功能康復重塑等目的,積極開展腦機接口技術研究和臨床探索,打造全新智能腦機系統。
ChatGPT與人腦并不類似
近期,ChatGPT相關話題熱度不減。鵬城實驗室副主任石光明說:“在ChatGPT出現之前,我們所知道的AlphaGo均為弱人工智能,ChatGPT則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強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在與會院士專家看來,ChatGPT與人腦并不類似,對能量的利用效率也遠不及人腦。
蒲慕明介紹,人腦只需30瓦的能量就可以運作,這種能量利用效率是同規模人工智能不能達到的。“希望未來的類腦算法能夠超越深度學習算法,這就是人工智能下一步重要的突破點。”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黃鐵軍也認為,ChatGPT并不具備大腦的信號表達和處理的基本特征,不具備腦的功能。
“技術革命開始的時候和后來的產業形態可能有很大差異。”對于ChatGPT的發展,黃鐵軍用“電力革命”作比喻,“現在大家一窩蜂去做AI大模型,有點像電力革命后大家都去造發電機。實際上發電機在電力體系中只是一個環節,并不是核心的產品。”
近期,一批業界人士聯名呼吁暫停訓練比GPT4更強大的AI系統,黃鐵軍稱自己也是其中一員。“這樣的大型AI不應該第一時間就向用戶開放。很多普通人并沒有準備好讓AI進入生活,對AI的信任或者不信任都可能過度。”另一方面,他認為AI的技術水平和倫理問題應對能力應該協調發展,“不能只顧一頭”。
成立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專業委員會
《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共識》在會議期間正式發布。該共識包括持續加強支持腦科學與類腦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設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交叉學科專項研究基金,加強粵港澳跨境協作等內容。
“在生物醫藥行業,一項技術突破就可能帶來顛覆性的變革,領先和落后都發生得很快。”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所長王立平表示,腦科學的一大產業化方向是生物醫學領域。他建議東莞和大灣區加大平臺建設,聚集國際國內的生物醫藥資源。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陸續布局了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等機構,為腦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平臺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介紹,鵬城實驗室也成立了類腦網絡基礎研究室,研究方向包括類腦神經元傳輸機制的無線異構網絡、類生物免疫的網絡安全防御等。
“以本屆松山湖科學會議召開為契機,廣東院士聯合會成立了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專業委員會,這是一個跨地域、跨單位、跨層級,持續、開放、高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高文說,未來每年將定期組織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百人會論壇,持續圍繞腦科學、類腦計算與系統等方面展開學術討論,形成院士專家建議供相關部門決策參考,為中國腦計劃貢獻力量。
(記者 卞德龍 鐘哲 韋基禮 通訊員 袁仕聯)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