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萬江街道,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東莞市鴻福西路—銀龍路跨江通道工程(以下簡稱“東莞跨江通道項目”)施工現場如火如荼,曾參建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的中交四航局項目團隊正帶領300余名建設者奮戰一線,機械設備轟隆作響,施工車輛來回穿梭,各作業面井然有序推進。目前,東莞跨江通道項目已順利開啟水中段施工,是繼南北岸工作面全面打開后,又一關鍵性工程進展,標志著項目全線施工進入新階段。
東莞跨江通道項目是東莞市首條沉管隧道項目,也是東莞市加快推進交通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任務之一。該工程位于東莞市西北部,為連接萬江和南城之間的城市主干路隧道工程。項目主線總長度約1.87千米,其中隧道全長約1.54千米,設計速度50公里每小時,為雙向6車道,水上沉管段長210米,由3個管節組成。該通道建成后,將樹立東莞交通建設新標桿,優化城市交通布局,完善越江體系,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發展,助力中心城區“擁江發展”戰略落地,加速“南城CBD—萬江科創帶”產城融合步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作為東莞市首條沉管隧道,項目自建設伊始便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于項目涉及深基坑施工、復雜水域沉管安裝及樁基托換等重大分項施工,對項目建設提出很高的要求。為高效推進沉管隧道施工這一核心工序,項目團隊傳承好港珠澳大橋精神,聚焦高科技水平自立自強,圍繞干塢建設、沉管預制、基床處理、浮運安裝等施工技術進行研究、創新與完善,研發組合式沉管安裝駁、拼裝式深水高精度基床整平系統和多功能鑿夯一體化裝備,致力于打造出一套完整可應用于內河沉管隧道關鍵施工的技術鏈。
據了解,該項目基槽開挖總量近14.5萬立方米,其中92%以上為中風化巖層,加之項目地處市區,臨近曲海大橋、跨江燃氣管道、供水管等特殊建筑物及管線,水下爆破施工工藝難以適用。然而,傳統鑿巖船受橋梁限高影響無法進入施工區域,加之鑿巖施工后需對基底進行夯平處理,常規的鑿巖船無法滿足項目施工要求。為此,中交四航局自主研發了多功能鑿夯一體化裝備,并派遣技術團隊前往裝備研發場所,實地學習設備使用場景,熟悉鑿巖裝備的使用性能,為高質量推進東莞跨江通道項目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面對項目施工組織跨度大、場地狹窄、各專業交叉施工多、施工工藝復雜等難題,中交四航局還將該項目作為智慧工地平臺試點單位,通過借助數據分析與自動預警系統,實現對機械設備管理、生產管理、環境監控、質量把控、安全保障、視頻監控及人員管理等全覆蓋,從而確保項目決策更加科學高效,關鍵節點得到有效管控,有效降低各類施工風險。如今,東莞跨江通道項目智慧工地平臺已接入深基坑監測及水文數據監測等先進功能模塊,并計劃逐步構建沉管隧道施工全過程管控體系,涵蓋沉管預制、出運和安裝等關鍵環節,進一步提高項目安全管理效率。
(記者 李赫 袁佩如 通訊員 林文琪 梁勝)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