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模型應用爆發年,大模型正成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變量。3月19日,全國首個面向制造領域的城市級大模型中心——東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正式投入運營。
依托該中心,東莞制造正迎來大模型技術落地的黃金期:從智能質檢到物流調度,從工業排產到藥物研發,大模型需求場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座GDP超萬億、常住人口超千萬的城市正催生一場從“制造”到“智造”的產業躍遷。
產業蝶變
智能化驅動制造產業升級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制造業也迎來了歷史性的“奇點時刻”,東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迅速完成DeepSeek V3/R1模型的部署上線,本地制造產業圍繞大模型的場景使用可謂百花齊放。
作為智能裝備服務商,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面臨原材料切割成本高的問題。而現在,從鋼材的原材料設計、板材、切割實現全鏈條優化,拓斯達原材料(鋼板、鐵板)可進一步節省成本。
該公司總工程師張曉輝談到,拓斯達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攜手東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及華為云打造AI工業應用使用場景,通過華為云天籌AI求解器,實現原料成本的節省,打造“零浪費智造”新范式。
與拓斯達相距半小時車程的旺盈集團,攜手東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及華為云在包裝行業打造的“AI質檢+物流調度”雙引擎,通過CV大模型實現包裝盒外觀缺陷識別,同時運用運籌優化算法,重構全球供應鏈物流網絡。通過數據治理,旺盈月臺調度效率提升,節省物流成本400多萬元。
在行業變革的浪潮中,東陽光集團也乘著東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開服的“東風”,攜手華為云積極探索DeepSeek在研發階段的落地應用,借助AI東風,傳統藥物PCC篩選周期從三年縮短至兩年,節省了三分之一的時間。藥物研發坐上效率快車。
產業結構優、創新活力足,為大模型落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大模型也在不斷推動制造業進階升級。科技與產業創新雙向奔赴,推動東莞從“國際制造業名城”邁向“AI智造高地”。
政策推動
打造可復制可推廣樣本
大模型應用需要強大的研發投入、領域數據資源和高階人才,中小企業很難自研。這就必須發揮“大企業共建,小企業共享”生態模式,讓中小型制造企業也能搭乘數字經濟的時代列車。
作為全球制造業之都,東莞以政策先行者的姿態,率先推動大模型賦能破局。今年年初,東莞發布《關于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構建“1個算力服務平臺+1個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N個智算資源”的協同體系。
新落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正是該戰略的核心載體,其創新性在于針對制造企業“高精度、低成本、快迭代”的共性需求,提供開箱即用的算法服務與AI開發平臺。企業僅需注入少量數據,即可快速提升模型精度,破解傳統AI開發周期長、投入高的痛點。
“這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生產關系的系統性重構。”東莞數字集團董事長方樹財說,該中心依托華為云堅實的軟硬件基礎底座,基于制造企業共性需求,為企業提供充足AI算力、AI開發平臺和大模型算法服務,讓企業用少量數據和低成本便可快速提高模型精度。同時,它以“生態共融、價值共創”為核心理念,錨定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先進制造高地的戰略定位,推動大模型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簡單來說,它就像是一個人工智能“應用超市”,讓行業能輕松找到其使用場景,也讓東莞的制造業企業,像用水用電一樣便利使用AI,這對全國的城市及制造產業來說,更像是“打了一個樣”,將有望復制到更多城市,持續發揮降本增效作用。
(撰文 郜小平)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