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貨值突破100億元。
這是“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自2023年4月運行以來至今取得的“成績”。
在國際貿易發達的粵港澳大灣區,100億元的進出口貨值或許并非一個亮眼的數字,但這一標志性數據的達成,卻成了粵港深化合作的最新注腳:東莞出口貨物只需要先在本地完成安檢和航空打板,就能通過水路直抵香港國際機場裝機運往全球,實現出口航空貨物“直裝”和進口航空貨物“直提”,效率大幅提升。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區域協同“融合共進”。新模式下,區域經濟格局也悄然發生變化:如今,具有制造業優勢的東莞,近80%的航空貨物經香港機場進出口,而國際航空優勢顯著的香港機場,則有近40%的貨物來自東莞。
灣區制造業和香港航空業“雙向賦能”,不僅讓“灣區制造”通達世界的路徑愈發清晰,更折射了粵港澳大灣區融通之路向縱深推進的新趨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五年多來,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灣區“大號地鐵”相繼開通,讓“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成為現實。
“硬聯通”目標既已逐漸達成,粵港澳三地為何愿意再啃“硬骨頭”,突破體制機制壁壘,促成“軟聯通”?
驅動力首先來自彼此間融通的真切需求。
從“經珠港飛”,到港、澳車“北上”,再到港澳律師“內地執業”,這些先行一步的探索無一不在讓灣區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等要素流通起來,“合力”讓一城一地各自的優勢互補,從而轉化為大灣區的整體優勢。
一項項“合利”共贏之外,粵港澳三地對大灣區一體化“大市場”的“大認同”也在逐漸形成。
在民間,如今,不管是大灣區內地九市,還是港澳地區,越來越多人愿意用“我是大灣區人”來介紹自己;在經貿領域,在大灣區舉辦的各類經貿活動上,粵港澳三地更是“同聲同氣”:介紹自身優勢的同時,更不忘在會上推介與大灣區其他地區聯動產生的投資新機遇。
眼光投向匯聚要素更多、更加便利的“灣區大市場”進行全局謀劃,以“灣區之名”面向世界,這也正是粵港澳三地在一次次發揮“合力”、實現“合利”的實踐中,培育出的對“共同市場”的強烈信心。
“破百億”既是大灣區內合作創新達成的一項具體新成果,也是大灣區“合則生利”的生動演繹,從中更能窺見大灣區合作走向縱深、走向融通的深意。
?。?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記者 林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