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莞濱海灣新區眺望珠江口,與深中通道隔江相望。濱海灣宣
作為橫跨珠江口又一座“超級工程”,深中通道畫上了“黃金內灣”A字的關鍵一橫,讓粵港澳大灣區變得更“小”了。
深中通道通車后,從東莞濱海灣高速口上廣深沿江高速,可實現20分鐘直達深圳寶安機場,比原來節省了一半以上時間。而通過萬頃沙支線,濱海灣還將與廣州南沙實現“南北對接”。
在這一“超級工程”的輻射下,濱海灣與深圳前海、中山翠亨形成“黃金內灣”100公里內更為緊密的“增長三角”,迎來更大范圍、高效流轉的區域融合,打開更多發展的想象空間。
作為東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橋頭堡”,濱海灣正以更開放、更高效、更具競爭力的姿態,迎接深中通道帶來的新機遇,在大灣區“融合聚變”大局中勃發新生機。
坐擁跨珠江口“雙通道”
俯瞰珠江口,除了港珠澳大橋外,多條跨海通道都集中在“A”字上部。深中通道落成開通后,填補了“黃金內灣”北端到南端兩座橋梁之間、60多公里內缺乏大型跨江海通道的“空白”;從珠江口中部加密“縫合”兩岸,也讓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座城”。
因此,深中通道并不只是“點對點”的簡單連接,更是產生了中部跨海交通“大動脈”以線帶面、加快塑造“黃金內灣”一體化空間格局的力量。
國家高端智庫CDI研究員宋丁認為,深中通道具有居中優勢,未來將成為性價比最高、效率最高的大通道。
濱海灣是距離深圳前海最近的大灣區特色合作平臺,更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
目光來到深中通道東岸,其海底隧道出入口位于深圳寶安區,與濱海灣僅一河之隔。不遠處,廣深沿江高速二期的深中通道深圳側接線也同期開通,不僅直連深中通道入口,也改變了以往沿江高速與寶安機場不互通的狀況。
如今,從濱海灣高速口出發,沿廣深沿江高速,30分鐘可以直達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入口、20分鐘直達深圳寶安機場。同時,濱海灣正加快推進福海路立交建設,擴大出入高速口的車流容量、提升通行效率,最大化利用好“家門口的機場”和“家門口的跨江通道”的經濟社會價值。
把視線拉到更遠,虎門大橋在濱海灣北部穿威遠島而過,深中通道臨近濱海灣南部交椅灣,坐擁一南一北橫跨珠江的“雙通道”對外交通新格局。
不久后,濱海灣通過深中通道萬頃沙支線和虎門大橋可實現與廣州南沙“南北對接”,與中山、珠海、佛山等西岸城市往來更便捷,將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要素往來提質增效。
加入大灣區新“增長三角”
深中通道開通后,中山、江門等地將成為深圳產業向外延伸的新腹地。
“分流是階段性的,合流才是大勢所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深中通道開通后,在大灣區“黃金內灣”100公里“大三角”范圍內,濱海灣與“老鄰居”深圳前海、“新鄰居”中山翠亨又構成了最緊密的三角區域,將帶來更快的流動、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多層次的合作,郭萬達稱之為大灣區新的“增長三角”。“深中通道帶動整個大灣區的‘流量’增多,濱海灣也自然水漲船高、近灣近橋先得流。”
實際上,這個“增長三角”早在2022年就著手謀劃。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司長肖渭明來粵調研時提出,可考慮在深圳前海、東莞濱海灣新區、中山翠亨新區等環珠江口區域規劃建設一體化發展平臺,以解決東西兩岸發展不平衡問題。
過去兩年,濱海灣與前海、翠亨加強對接溝通,積極謀劃推進環珠江口“黃金內灣”一體化平臺。深中通道開通后,正好把廣州南沙、深圳前海、東莞濱海灣、中山翠亨、珠海橫琴5大戰略平臺串珠成鏈、握指成拳,“黃金內灣”一體化平臺建設范圍有望進一步擴大。
“濱海灣新區始終是‘黃金內灣’一體化的持份者、受益者,未來應當積極做一體化建設的推動者、示范者。”郭萬達表示,深中通道給予了濱海灣向西協同、大開門戶的新機遇,要進一步放大“雙通道經濟+平臺經濟”的優勢。
平臺經濟,最重要的是制度創新、產業創新的先行先試。郭萬達認為,未來,圍繞人工智能、無人駕駛、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濱海灣不僅要發力產業集群培育,更要積極與周邊各大平臺聯動協同做好“治理的文章”,包括規則制定、機制對接、倫理限制、法律約束等,為新興產業扎根大灣區發展創造安全的環境、自由廣闊的空間,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和價值鏈在兩岸的融合發展。
“黃金內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已然邁開。深中通道通車前夕,深圳的前海合作區、寶安區與東莞濱海灣新區、中山翠亨新區共同簽訂深中通道沿線沿岸區域黨建共建協議,旨在探索黨建引領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機制,促進“三城四區”間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在強化規則機制對接上,濱海灣正高水平推進省自貿區聯動發展區建設,全力推動投資、貿易、金融、法制等領域的37項改革事項落地。
產業融合走深向遠
深中通道通車后,一條跨越珠江的東西向經濟產業新軸線也在加速發育。
“隨著大灣區城市群聯系日漸緊密,產業鏈上下游、供應鏈各環節、創新鏈各要素也將在東西兩岸多點開花。”郭萬達認為,錯位發展有利于各戰略平臺發揮比較優勢、積蓄動能,但要走得更遠、更高、更可持續,協同與融合是必然選擇。“一個智能終端產品,以后可能核心部件研發制造在濱海灣、融資在前海、配套生產在翠亨、應用在南沙,不同環節的企業都能在大灣區找到最合適的生長土壤。”
深中通道通車后,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將更為高效暢通地流動。正如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行業研究院研究員陳憲所言,珠東的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將與珠西的五金、家電等傳統優勢產業加速融合,實現深度雙向賦能。
眼下,濱海灣正依托東莞制造業基礎,優先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智能終端、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與中山翠亨的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形成錯位。
未來,隨著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大學科技園的建成落地,大批人才和創新企業集聚,提升濱海灣產學研一體化水平,與香港深圳的大學、科技園加強聯動,與中山、江門等西岸城市傳統產業升級、智能化發展開展深入協作。
依托近期建立的深中通道沿線沿岸“三城四區”黨建平臺,濱海灣還將與深圳前海和寶安區、中山翠亨打造協同發展產業圈、聯合招商生態圈,探索成立跨“三城四區”產業鏈聯合黨委,共建區域產業合作園、拓展“雙向飛地”;探索企業互薦機制,圍繞制造業招商和總部招商共辦招商對接會、聯合赴外招商。
當深中通道“引來流量”后,濱海灣還將在“留住流量”上下功夫,協同打造深中通道沿線沿岸文旅主題線路,全力以城市服務、公共交通、生態文旅等“軟環境”一體化,不斷彰顯美麗海灣、歷史名城、智造強區的優勢。
兩岸連灣向海、加速融合,濱海灣乃至東莞未來的想象空間,將遠比伶仃洋更為廣闊。
(撰文 吳碧彤 郭文君 策劃 郭文君)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