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城市 > 東莞分站 > 大圖新聞

項目100%拿到風投,科技成果轉化“松山湖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2024年05月20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

  “原來在高校,做基礎研究條件特別好,但是當我們想將一些新材料進行產業轉化,便遇到了很多困難。來到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我們的技術研發和產品研發的方向是更有市場需求的,能更快找到落地方向。”5月16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廣東主題采訪活動走進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其中輕元素先進材料與器件團隊研究員劉科海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2019年,從北京大學到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的劉科海,加入了由王恩哥院士負責的輕元素先進材料與器件團隊。團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及產業化核心技術,瞄準單晶薄膜材料和高端銅材市場,搶占輕元素薄膜材料及其先進器件制備技術、高端銅材及裝備制造技術的制高點。

  在這里,劉科海和團隊成員們幾年如一日探索如何快速將前沿研究、應用研究實現產業成果轉化,探索體制機制創新。

  在采訪現場,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表示,6年前,數個科研團隊“組團”入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在東莞尋求通過材料創新賦能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持續升級的新思路。如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已經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松山湖模式”:成果轉讓模式、技術參股模式、室企攻關模式、產業集聚模式,在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轉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鐵索橋。

  當前,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焦重點產業鏈發展需求布局戰略科技力量建設。而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為代表,廣東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正在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跨學科、大協同科學研究,助力廣東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

  在科技成果轉移的“死亡谷”上架起鐵索橋

  劉科海介紹,元素先進材料與器件團隊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單晶銅、單晶石墨烯等單晶二維材料的研究、高端銅材及裝備產業化、二維材料聲學器件和聲學芯片研究。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展廳。鄭康喜 攝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展廳。鄭康喜 攝

  在來到材料實驗室后,劉科海和團隊開始沿著兩條路做科技成果轉化。一條路是自己創立企業,一條是和企業做聯合工程中心,如與養生堂共建科研平臺,企業提前深度融合到實驗室,后者針對需求進行研發,然后共同推進成果轉化。

  劉科海以輕元素高端銅材聯合工程中心為例表示,其為團隊和中科晶益(東莞)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2021年聯合組建。在運作中,企業將實驗室的技術拿到市場融資,從而發展壯大,再將產品通過實驗室與更多的龍頭企業去實現交互使用。

  “這樣的模式較一般創新型企業的優勢在于,材料實驗室是一個很好的創新平臺,既有科研條件又有創業條件,可以吸引不同的人才隊伍過來,包括研究員、博士后、資深高級工程師、高級技術人員等,能很快將科研人員的idea變成產品雛形,還可以到周圍的應用場景里做驗證,這和只在高校里做基礎研究完全不同,我們能真正圍繞市場需求做探索。”劉科海說。

  在元素先進材料與器件團隊展廳,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看到諸多如微細銅扁線、12英寸單層二硫化鉬薄膜等前沿新材料樣品。

  劉科海介紹,“在龍頭企業的規劃,這些是未來3-5年后有競爭力的下一代材料,但目前在市場上可能找不到,或者無法進行穩定供應,無法量產,所以企業不敢在這些領域上投入太多研發。這時候材料室實驗室就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在當前訂單并不足的情況下,還能跟企業合作快速迭代,保證在未來該產品進入成熟期后,可以在國際上搶占先機。”

  誰掌握材料,誰掌握未來。前沿新材料具有先導性、引領性和顛覆性。在我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道路上,原材料的痛點實際上限制了很多產業的顛覆性創新。

  而通過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打造的“松山湖模式”,創新項目可以從政府“扶上馬送一程”,實現從0到1再到10,再到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實現從10到N的產業化,完成自我“造血”和市場“接棒”。

  這個過程也被陳東敏稱為“先立地,后頂天”。當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人才隊伍有1211人,包括36位海外高層次人才、70多位博士后、319位聯合培養研究生、304位工程師等,這些科研人員集聚在此,圍繞金屬材料、能源材料、低維材料等展開科技研究和成果轉化。

  陳東敏介紹,材料實驗室能吸引科學家“組團”南下的原因主要是,這里可以提供概念論期間很重要的經費投入以及機制體制創新,包括把80%的收益權獎勵給科學家,實驗室只保留20%,任務便是一定要把項目完成。

  “目前看來這個模式是可行的,我們的項目100%能成功拿到風險資本投資,現在投資10個億項目目前資本評估價值已經達到50個億,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使得地方政府更有底氣持續不斷支持科技成果早期創新的投入,而后再交給社會資本,形成高效的創新金融鏈。”陳東敏說。

  在此基礎上,一大批創新項目已經可以撬動下游產業合作。目前,松山湖實驗室成立鋰離子電池團隊、高效晶硅電池團隊、水系鋅基電池團隊,已聯合廣汽、欣旺達等龍頭企業打造能源材料與器件創新工場,服務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探索符合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廣東模式”

  前沿新材料是構建新的增長引擎的重要切入點。近年來,新材料產業在產業規模、技術創新、推廣應用與集群化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新材料在原始創新能力、產業基礎能力、成果轉化效率和技術競爭力方面仍有待提升。

  在陳東敏看來,科技創新必須要和市場接軌,要找到市場的定位。科技成果轉化是否成功,關鍵衡量因素也在于是否有市場“接棒”,真正實現從高校、科研院所的樣品,到實驗室的產品,再到市場導向的商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真正走到市場,實現商業化發展。

  “如何立地頂天?一方面,要保證有一批科學家去做探索性研究。另一方面,科技研究一定要從市場端提煉前沿性、前瞻性問題,而不是完全從文章來看問題。那就需要一個地方對于研發的投入,應該首先明確,誰來主導,應該投什么方向。”陳東敏認為。

  同時,為了推動科研成果順利走向市場,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在構建創新樣板工廠考核體系時,便將這一因素考慮在內。

  “我們的解決思路是,25個創新團隊,其產品一定要符合市場需求,對于每一個賽道、每一個項目,都制定個體化評價體系,每季度、每半年、每年進行考核,團隊成員根據他們的實際貢獻給他們評職稱,將個人成長過程深深嵌入到復雜的成果轉移轉化機制里去。”陳東敏表示。

  當前,中國每年產生大量科研文獻,SCI文獻一年達7萬余篇,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較美國高出1萬件,比日本高出2萬件。但在新材料領域,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如何將中國每年大量的科研成果利用起來,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毫無疑問,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在機制體制創新上,為廣東回答這個命題提供了新解法。目前,實驗室25個創新團隊都已經拿到風險資本投資,真正在市場上得到了檢驗。“但風投接棒后,只拿到A輪不代表成功,只能說明成功走出了財政‘襁褓’,要到市場上拼搏,最后上市,對科學家團隊仍舊是一個巨大挑戰。這也是我們采取跟下游企業、頭部企業合作,加速發展歷程的原因。”

  為推動科研團隊和市場能完美接棒,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還分別與國家開發投資集團及粵科金融集團共同發起設立兩支新材料風險投資基金,總規模8.5億元,在資金鏈方面已逐步形成從財政投入向風險資本“接棒”的發展態勢。

  “從目前進展來看,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所有項目均已轉換成功,不存在‘夭折’現象。”陳東敏認為。

  截至2023年8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板塊財政實際總支出8.42億元,總收益14.41億元(包含縱向項目、橫向項目、產業化公司銷售合同收入及融資),收入大于支出,完成從政府到市場的“接力”,邁入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實驗室也因此成為東莞推進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機制創新和“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經典案例。

  作為廣東省第一批省實驗室之一,六年以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已然探索形成了“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廣東的區域創新綜合能力。

  截至目前,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全省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近年來,廣東堅持制造業當家,堅持把科技創新落在企業上、落在產業上、落在發展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焦重點產業鏈發展需求布局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建設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

  而不同于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在廣東開創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新道路,助力探索形成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廣東模式”。

  (記者 鄭康喜)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全县| 芜湖市| 本溪市| 沙河市| 遂溪县| 论坛| 开鲁县| 阳春市| 七台河市| 丹棱县| 万宁市| 凌海市| 陆丰市| 新晃| 河北省| 湘乡市| 汉寿县| 吉首市| 吉隆县| 和政县| 宜城市| 湾仔区| 犍为县| 团风县| 扶绥县| 大庆市| 贡觉县| 永宁县| 三亚市| 山西省| 巫山县| 灵武市| 措勤县| 水城县| 东丰县| 丰县| 安国市| 海门市| 玉门市| 西丰县| 黑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