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明燈、玉蘭花開,濱海灣大橋的通車,為大灣區再添向海新名片,進一步暢通交通大動脈;獲批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迎來建設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機遇,被賦予東莞參與“黃金內灣”建設重要節點的新使命……最近,濱海灣這個年輕的新區乘風而上,開放創新動作頻頻,收獲外界高度關注。
近日,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市委副書記、市長呂成蹊率隊赴濱海灣新區調研。東莞市領導要求,濱海灣新區要緊緊把握住“黃金內灣”建設的重大發展機遇,在新一輪發展中找準定位,著力提升產業能級,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提升軟硬綜合環境,學習借鑒國內一流新區的經驗做法,科學做好規劃建設。
東莞市政協副主席、濱海灣新區黨工委書記羅斌表示,未來,濱海灣新區將高水平建設開放新門戶、人才新港灣、城市新中心,打造制度型開放高地,“點燃”東莞在“雙萬”新起點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闖出新天地
全力深化改革開放提能級
最近,出自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的“黃金內灣”概念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報告提出“著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協同發展、聚勢騰飛”。如今,灣內各市紛紛尋找融合發展的新突破口。
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是粵港澳大灣區天然的核心。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等重大合作平臺均在內灣集聚。而代表東莞深度參與“黃金內灣”協同一體化發展的,正是處于沿珠江口東岸一線的濱海灣。
從地理上看,濱海灣正處于內灣的重要節點,與深圳前海空間連片,與廣州南沙緊密連接,虎門大橋、南沙大橋、獅子洋通道等跨江通道重大基礎設施均坐落于濱海灣片區內。從產業上看,濱海灣及周邊鎮街已經與廣深等城市形成了關聯互補的經濟生態圈,具備了較為理想的工商業與科技基礎。
羅斌表示,未來濱海灣將持續深化與灣區城市(平臺)的聯動協作,努力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高地。具體來說,將重點打好“開放牌”,推動貿易開放、科創開放、數字開放,打造東莞(濱海灣)RCEP經貿合作區、科創型上市企業集聚區、數字經濟開放示范區。
打好“開放合作牌”,產業和經貿是關鍵落腳點。對接深圳,濱海灣謀劃與深圳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上協同發展,打造珠江東岸世界級高端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對接廣州,濱海灣謀劃與南沙在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上互補發展、錯位發展。
濱海灣還不斷從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躍升。前不久,濱海灣新區獲批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明確將重點復制推廣37項改革創新事權,尤其在實施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開展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等金融領域重點推廣。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的建設,將帶來更多的政策與創新資源傾斜,推動濱海灣在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等領域進一步開放創新。
對標深圳改革創新成果,濱海灣研究制定“對標兩個合作區 加快綜合配套改革 打造制度型開放高地”綜合改革方案,圍繞人事制度、投融資、國資改革等關鍵領域,深入攻堅“十大改革創新項目”,首批推進32項“微改革”。規則機制的對接正推動濱海灣營商環境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
謀劃更高能級平臺,濱海灣正積極謀劃推進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聯合深圳前海、中山翠亨新區,爭取打造國家級重大平臺。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作為“黃金內灣”重要節點,濱海灣駛入珠江口一體化快車道,登上大灣區的核心舞臺。
壯大新動能
全力培育科創產業生態圈
機器轟鳴作響、塔吊旋轉不停,在只爭朝夕、熱火朝天的建設中,一幢幢產業高樓在交椅灣板塊拔地而起,為濱海灣的高質量發展積蓄磅礴新動能。
羅斌表示,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濱海灣圍繞數字經濟、生命健康、現代服務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全力打造高端制造業總部聚集地和科創成果轉化高地。
當前,OPPO智能制造中心、vivo智慧終端總部、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等5個高端制造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正酣,今年已累計完成投資約22.8億元。其中,OPPO智造廠房及配套公寓已實現主體結構封頂,OPPO全球算力中心首期項目也已竣工試運營。按照計劃,該項目明年將有超1萬名人才進駐,OPPO智能制造中心項目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產值超240億元。
圍繞在這些重大產業項目周圍的,是交椅灣連綿不絕的海天一色、綠草如茵的美景。“我們建設的是集總部、生產、研發、人才社區于一體的高端制造業總部。”羅斌表示,濱海灣為先進制造業龍頭項目提供了最優質的空間與環境,培育壯大創新型產業集群,打造先進制造標桿。
作為平臺型產業項目,正中科學園、歐菲光電影像產業項目同步推進基建施工與項目招商、平臺搭建工作,做優環境、做強服務,打造良好的科創生態圈。
“我們從科創生態的角度引進核心環節和關鍵節點資源,讓企業、平臺實現相互賦能。”正中科學園項目經理潘路明介紹,正中科學園正重點對接招引服務性的機構平臺和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要素,構建為科技企業提供融資、研發、生產、市場化等方面的服務支撐體系。
依托正中科學園、歐菲光電影像產業項目等平臺,濱海灣將統籌約1000畝空間打造“專精特新”產業園,重點發展一批行業“單項冠軍”“國家級小巨人”企業,推動一批“硬科技”“高端制造”企業上市。
以濱海灣青創廣場、濱海灣科技創新基地為載體,濱海灣還將統籌近40萬平方米空間打造濱海灣國際創新創業社區,集聚培育初創型科技企業、高成長企業。
源頭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源。濱海灣將依托大灣區大學、大灣區大學科技園“一園兩基地”,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項目孵化基地,攻關數字經濟和生命健康產業領域的“卡脖子”技術,加快構建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同時,濱海灣還將加快構建產業科創開放生態、完善產業科技政策扶持體系,落實鼓勵企業利用資本市場、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N個10條優惠扶持政策,為產業和人才入“灣”注入強心劑。
描繪新面貌
全力釋放城市品質強磁力
“從濱海灣大橋去虎門太方便了,再也不用繞高速了”“早起騎行濱海灣大橋get!”“這可能是東莞最好看的橋了”……濱海灣大橋通車半個多月以來,前來“打卡”的游人絡繹不絕,各大社交平臺上經常能看到市民朋友拍攝的照片、視頻,這座曼妙美好的橋梁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萬人迷”。
更大的使命擔當,呼喚更高能級的城市功能承載。從一片荒地灘涂起步,濱海灣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如今的交椅灣板塊已初現宜居宜業宜游幸福城的模樣,成為東莞的城市新名片。
生態綠、濱海藍是濱海灣城市品質提升的重要基底。以“一廊三綠心三水系”規劃為目標,濱海灣正加快推進一批高品質生態項目,重點建設廣東省“美麗海灣”。濱海景觀活力長廊、“濱海灣·花海里”花卉公園、苗涌生態長廊等景點頻頻火熱“出圈”,音樂會、活力跑、騎行賽等文體活動將海灣之美融入市民精神生活,消費嘉年華更是讓城市多了煙火氣,產城人融合的愿景加快照進現實。
不久的將來,濱海灣還有一批高品質交通與城市配套設施將從藍圖變為現實——軌道2號線濱海灣段動工,東灣大道(交椅灣段)通車,鎮遠中學竣工驗收準備春季招生,濱海灣外國語學校開工建設,文體公園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館投入使用,智慧道路管理平臺一期模塊功能交付……“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堅定不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加快拓展空間、優化環境、完善配套、做優服務。”羅斌表示,只有高水平地把城市建設好,才能增強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提升承接政策和優質項目的硬實力。
當前,濱海灣新區著力強化區鎮聯動,全面推進土地整備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威遠島累計完成土地整備簽約7594畝、收地5830畝,其中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土地整備完成簽約超七成,一期整備范圍244宗私宅100%拆除,為加快大學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接下來,濱海灣將繼續重點攻堅空間拓展這一“硬骨頭”,全力完成大灣區大學、濱海灣站等重點項目涉及的土地整備任務,推進濱海灣青創城、AI+未來產業園等城市更新項目,加快完成沙角半島電鍍印染專業基地B區關停分流搬遷工作,以優質廣闊的空間為城市的發展積蓄強大后勁。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濱海灣揚帆風更勁。
■對話
東莞市政協副主席、濱海灣新區黨工委書記羅斌:持續強化與灣區城市的聯動協作
記者:請談談對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的體會?
羅斌:報告體現了省委一如既往高度的政治站位、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強烈的政治擔當,吹響了廣東奮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新號角,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報告提出,聚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高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著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推動東莞濱海灣等特色平臺建設,協同提升全面擴大開放水平,為濱海灣新區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鼓舞了斗志。我們將切實把省黨代會各項部署要求落實到濱海灣新區具體工作中,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記者:省黨代會報告直接點名濱海灣,提出要推動東莞濱海灣等特色平臺建設,協同提升全面擴大開放水平,接下來在“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中,濱海灣將如何持續深化與大灣區城市的聯動協作?
羅斌:濱海灣新區將充分把握機遇,在平臺謀劃、產業協同、科技創新、交通聯通、制度銜接、環境整治等方面持續深化與灣區城市的聯動協作。
一是謀劃更高能級平臺。積極謀劃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高水平建設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推進新區在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等領域進一步開放創新。
二是發揮濱海灣新區空間和成本優勢,承接廣深產業轉移,支持穗莞深產業協同發展,加強與廣深在高端電子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生物醫藥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作。
三是深化科技創新合作,重點推進大灣區大學科技園“一園兩基地”、“專精特新”產業園和濱海灣國際“雙創”社區的建設,加強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等重大平臺合作,探索共同打造高質量區域創新發展組團。
四是加快構建內聚外聯、融入灣區的綜合交通體系,切實推動濱海灣新區對接深圳的道路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配合加快深茂鐵路、濱海灣站、軌道2號線三期的建設,助力打造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
五是推進制度規則銜接,研究制定“對標兩個合作區 加快綜合配套改革 打造制度型開放高地”綜合改革方案,深入攻堅“十大改革創新項目”,加快推進首批32項“微改革”項目。
六是強化環境共保聯治,與穗深開展茅洲河、獅子洋、伶仃洋等資源環境保護,推進穗莞深海岸帶綜合保護利用,健全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信息共享機制。
記者:省黨代會報告提出打造“黃金內灣”的部署,接下來濱海灣新區將有哪些新作為?
羅斌:市委書記肖亞非強調,“東莞將以濱海灣新區為核心深度參與‘黃金內灣’建設,努力打造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濱海灣新區對此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將主動對接全省全市戰略布局,持續深化與灣區城市(平臺)的聯動協作。
一是推動貿易自由開放,打造東莞(濱海灣)RCEP經貿合作區。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精準招引RCEP成員國優質外資項目,會同東莞港和綜保區建設大灣區RCEP大宗貿易集散中心,努力打造離岸加工貿易企業總部集聚區,形成“近洋樞紐港+大宗貿易+跨境貿易+訂單總部+境外加工”新型外貿新業態。
二是推動制造型科創開放,打造東莞科創型上市企業集聚區。推動一批科創硬件設施建設,加強科創軟件配套服務,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合力攻關科技“卡脖子”難題。
三是推動數字開放,打造東莞數字經濟開放示范區。全面建設數字經濟、生命健康、現代服務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依托OPPO、vivo、小天才等項目,在智能移動終端、智能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率先形成集聚生態,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記者:濱海灣將如何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助力東莞打造科創制造強市?
羅斌:近年來,濱海灣新區實現產業項目投資協議額、重大項目建設投資額“兩個千億”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額、在建產業項目累計投資額“兩個百億”,為發展“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打下堅實基礎。接下來將從四個方面推進科創建設。
一是突出重大項目建設,集聚高端制造業總部。集中力量建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招引集聚重大龍頭項目。 二是突出創新主體培育,集聚科創型上市企業。實施龍頭企業裂變計劃,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缺芯少核”環節,構建大企業創新創業生態圈。三是突出源頭創新驅動,構建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高質量推進4700畝大灣區大學科技園“一園兩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約1500畝濱海灣青創城建設。四是突出體制機制創新,打造高水平科創新機制。探索大灣區城市協同發展模式,深化與南沙、前海、橫琴等重大平臺合作,進一步深化與港澳科創合作。
撰文:吳碧彤 郭文君
供圖:濱海灣宣
策劃:江 強 黃少宏
統籌:郭文君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