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講述香港青年朱龍潛,從新能源博士到科創先鋒,在南沙帶領團隊研發被動輻射制冷技術,為大灣區城市建筑披上"降溫外衣",助力綠色全運會的故事。
祖籍是東莞,成長在澳門,孫嘉蔚稱自己為大灣區青年。近年來,她邀請非遺傳承人和學者來到澳門進行交流座談,組織澳門青年來到東莞打籃球比賽,為兩地搭建起互相交流的“青年橋”。
在珠海市金灣區紅旗鎮的一處農場,翠綠的菜葉盡情伸展,工人們正利用流水線快速采摘成熟的蔬菜。澳門青年孫振鴻和合作伙伴穿著雨靴在大棚中忙碌。2017年,國家正式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孫振鴻和來自香港的合作伙伴姚力元一拍即合,決定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拓展業務。
一群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來到橫琴生活創業就業。他們在雙城之間穿梭,有懷抱創業理想的青年人、了解兩地法律的專才,也有關懷跨境養老的社工和創作天馬行空的攝影師。這群澳門人正與合作區的發展同頻共振,同時也訴說著自己具體而微的人生故事。
在香港就讀期間,蘇健峰選修了大灣區相關課程。今年上半年他選修的課程中,有一門課要求同學們提交一份大灣區生態旅游規劃方案。蘇健峰和同學們一起來到深圳參觀生態旅游景點,對大灣區發展有了新的感受,也激發了他未來繼續深耕大灣區的追夢計劃。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五周年。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日新月異,吸引大批港澳臺生到此,爭做“灣區居民”。近年來,已有超過1萬名港澳臺大學生通過“展翅計劃”港澳臺大學生實習專項行動,在大灣區知名企事業單位“逐夢青春”。
作為澳門人,蕭啟東2018年便已來到橫琴,在這里度過了一年時光。隨后,他前往珠海十字門和深圳,繼續自己的創業旅程。2020年,他創立了甡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甡物科技”),使用茶葉渣、桔梗、中草藥、酒糟、甘蔗渣等環保材料,制作可替代木材、塑膠或傳統紙制品的新產品。
“澳門監造”“澳門監制”“澳門設計”標志轉眼已發布一個多月。作為第一批獲得“澳門監造”系列標志的企業之一,分子態(澳門)中藥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滋才深刻感受到了變化
自2023年4月18日正式運營至今,空港中心已發展一年有余。香港機場管理局航空貨運及后勤總經理(東莞)郭鴻寧一路見證著空港中心的變化。從這一項目提出設想,真正落地,再到現在,在他看來,空港中心有很多獨特之處。
作為集團大灣區業務的掌舵人,蔡展思表示,未來集團也會緊跟國家戰略,研究如何盤活、整合集團在粵港澳三地的資源、優勢,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效能;同時也會探討對接大灣區與東盟的商業資源,共同開拓國際市場,提升灣區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