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自廣州入海,帶來了經久不衰的繁盛。
依港而興,廣州是世界上唯一2000多年長盛的港口。港口商貿,刻寫在這座“千年商都”的城市基因里。
南沙,作為廣州唯一的出???,港口城市一度是其成長發展中的重要標簽。廣州偏遠地區的“小港口”,這是過去許多廣州人對南沙的主要印象。
然而,隨著近年來新興產業的導入及升級,南沙早已撕下這一“標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逐漸取代物流業和傳統制造業,成為南沙新一代的代表性產業。
從港口城市,到綜合型未來之城, 南沙正通過產業崛起實現華麗蝶變。
港口城市的起步與騰飛,總是依水而興。
2004年9月28日,南沙港區一期4個深水泊位建成投產,廣州港由河口港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海港,這也使得南沙這座珠江入??诘倪呞镏?,變身為廣州向海圖強的關鍵一域。
此后的南沙,由海港牽引,智慧大港、綜合大倉、造船大廠相繼而生,相得益彰。與此同時,隨著廣汽豐田在南沙的落地,汽車制造產業集群在南沙落地生根,港口物流和汽車制造的“產業烙印”深深刻入這座城市的發展之中。時至今日,仍讓南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版圖中熠熠生輝。
轉變發生在約十年前——
地處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發達的港口與物流業等優勢讓南沙在國家戰略定位中不斷提升,自2012年起先后獲批為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
借此機會,南沙也調整之前的產業策略,積極引入高端服務業、高端制造業以及未來產業,打造更綜合、更全面、更現代的產業集群,完成一座“港口城市”到“未來之城”的轉變。
沒有科學就沒有技術,沒有技術就沒有產業。當下的城市競爭中,必須布局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才能在科創領域搶占制高點,在產業長遠競爭中拔得頭籌。
深諳此道的南沙積極引入科創力量——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打造融合學科;明珠科學園首批項目基本建成;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掛牌運作;南沙復旦國際科創園(一期)奠基……一系列科技的成就彰顯著南沙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持續發力。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重塑全球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當下,南沙正通過增強原始創新的能力,來搶抓新一輪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節點。
科技創新的落點是賦能產業,是南沙正在奔赴的方向。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南沙正加快發展“芯”片和集成電路研發制造為核心,以創新發展承載“晨”光和希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引領,強化發展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汽車等“大”制造為根本,以聚力發展“?!毖蠼洕⑦M一步對外開放為導向,打造“芯晨大?!碑a業集群。
向“新”而興,南沙產業正厚積薄發。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臺中面積最大的平臺,近年來南沙發揮自身空間載體優勢,構筑與世界競爭合作的未來產業格局,成為大灣區產業向“新”突圍的重要著力點——
雕琢晶圓,南沙高標準建設約1.97平方公里的集成電路產業園,引進培育了芯粵能、芯聚能等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寬禁帶半導體全產業鏈完整生態。
探路未來,南沙集聚了超1000家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企業;云從科技成為科創板“AI平臺第一股”,小馬智行成為首家在中美均推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的公司。
劍指蒼穹,力箭一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位于南沙的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順利出廠,今年1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執行“一箭五星”發射任務,助力廣東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
逐夢深藍,突破十余項關鍵技術,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南沙下水試航,標志著中國深海探測能力建設和裝備現代化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用科技發展積蓄動能,用新興產業的提升能級,南沙正在從一座港口城市,蝶變成如今的未來之城。
?。ㄓ浾?王一晴 統籌 柳時強 任燚)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