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南沙作為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最好見證?答案是深中通道。
這個夏天,南沙很“熱”。深中通道建成通車,珠江口東西兩岸交通頃刻激活,東岸車輛在西岸登陸點分流,往北,接入南沙的接口——南中高速萬頃沙支線項目迎來最后攻堅階段,不到百日,就將實現通車,讓南沙直接與深圳的互聯互通更加高效便利。
春江水暖,人才自覺“體溫”??s短的通勤時間,放大的區位優勢,廣深這兩座超大城市在珠江口強強會師,進一步凸顯南沙作為大灣區樞紐門戶的價值,推動人才等創新要素資源加速向此流動匯聚。
拼發展的內核是拼人才,拼城市的活力就是拼人氣。
《南沙方案》提出,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穩步推進粵港澳教育合作,在南沙劃定專門區域,打造高等教育開放試驗田、高水平高校集聚地、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
聚焦以開放倒逼改革,以改革創新促進新一輪發展,南沙何以用好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重要結合點的作用,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上領先一步?如何實現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近日,南方日報南沙新聞部聯合南沙區融媒體中心,走訪多位近年來從高校走出來的南沙創業者,聽他們講述各自在此創享人才“新風”的“南沙故事”。
讓港澳青年來了“唔想走”
南沙愛才,擁抱初出象牙塔的港澳學子,為他們敞開看得見的創業大門。
畢業于澳門大學鄭裕彤書院的譚佩詩,是BioPeTech環保麥芽貓砂項目的創始人之一。2023年初,她決定走出澳門,在內地看了很多地方的孵化器后,決定將項目落戶南沙區創享灣的OVO PLUS澳創家孵化器。
“內地的產業生態、科研資助、行政手續、法律法規都與澳門截然不同,在這方面,我們更像一張白紙。”回想起最初的迷茫,譚佩詩很慶幸能得到南沙創享灣的幫助,解決項目遇到的行政手續和財務體系等難題,減輕了創業壓力。
譚佩詩的項目嘗試將啤酒廠廢棄的麥芽渣與其他可食用原料進行加工混合,研發出一款環保、天然、健康的高質量貓砂產品,行業前景廣闊。南沙創享灣青創基地向她提供了市場資源、場地配套和政策優惠,還幫助團隊將產品推廣到粵港澳大灣區。
現在,她的項目已完成實驗室研發,并打通了上游原材料供應和下游銷售渠道,在粵澳兩地均注冊了公司,將由南沙進一步打開內地市場。
無獨有偶,暨南大學畢業的香港女孩香小婷同樣在南沙找到歸屬感。由于政策措施與交通的便利,她一早將“珍惠聽”項目選址南沙。
“南沙區政府為港澳人士傾斜了很多資源,涵蓋辦公場所、導師、政策等各個方面,這些都讓我感覺留在南沙創業是一個很棒的選擇?!?歷時兩年,香小婷的公司在南沙這片充滿活力和機遇的土地,成功打造了一款從硬件到軟件都有所創新,性價比更高的助聽器。
青創熱潮,涌動南沙。面向港澳臺僑青年創業就業,南沙給予“單項最高100萬元獎勵補貼”,大力支持青年人才成長。根據《廣州南沙新區(自貿片區)鼓勵支持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實施辦法》,港澳青年在南沙實習、就業、創業、安居置業等能享受10條便利舉措。
同時,南沙鼓勵更多以港澳青年為重點服務對象的眾創空間、加速器等申報青創基地,目前,全區已集聚13家港澳青創基地,包括創享灣、創匯谷、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等青創平臺,累計入駐超過800個港澳臺僑青創項目團隊(企業)。
讓頂尖英才樹雄心結碩果
南沙愛才,從初創企業到“獨角獸”企業,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鋪好事業“快車道”。
近年來,南沙高度重視人才發展,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國際化人才特區九條”。
今年公布的實施細則明確,對國際知名高校博士、持有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海外人才、留學歸國人員給予最高百萬元、最高100%比例獎勵。細則還劃分全職高層次人才獎勵四大類別,其中,最高級別的領軍人才最高獎勵1000萬元人民幣。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陳賢帥是南沙引進的第一批高端領軍人才,他的團隊也被評為高端領軍人才創業團隊。在香港中文大學讀博時,他師從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教授,畢業后曾任廣州中國科學院先進技術研究所中心主任。
南沙不僅給了他創業的“第一桶金”,還將他“點石成金”。幾年來,陳賢帥創立的中科健齒從科技攻關、研發補助到經濟貢獻獎勵,受惠于大大小小30多個支持項目,總共從南沙獲得了數千萬元的創業扶持。
2023年,在區屬國企支持下,中科健齒完成了第七輪融資,數億資金已全額到賬。連續幾年,被美國《FAST COMPANY》評為“中國最佳創新公司50強”“未來獨角獸創新企業”。
“創業人才之所以要留在一個地方,最看重的是能否成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對不同的企業,在創業的不同階段,從研發、孵化到企業發展,南沙都有相關政策扶持,這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創新創業活動的成功?!标愘t帥認為,南沙的人才和產業政策體系完善,為創新創業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夏末秋初鯇魚肥,廣東省農科院研究員出身的陽會軍喜上眉梢,他擁有華南地區最大的鯇魚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從2010年企業落戶開始,政府累計撥付超800萬元財政補助資金用于支持其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工作。
如今,在這里,每天有10萬斤南沙鮮鯇“游”上大灣區餐桌,南沙鮮鯇成為南沙區推動鄉村振興中極具代表性的“網紅魚”。
讓知名高校和國際新城互相成就
南沙愛才,懂發揮充沛的區位條件和資源要素,為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趟出更多新路子。
位于珠三角四個萬億級城市的交叉處,南沙的資源要素非常充沛。在南沙周邊1小時范圍內有125所高校院所,每年有超過200萬的在校大學生,57家的高職院所每年可輸出15萬名的高技術技能工人,為南沙形成強大的人才供應網絡。
今年6月在南沙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服務新質生產力產學研大會上,廣州大學科學研究院與南沙區科技局、工信局、投促局、工商聯等部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15項校企產學研合作項目達成意向簽約,雙方將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更多深度合作。
在南沙北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作為《南沙方案》發布實施后首個落地的重大項目、南沙區內的第一所高校,招生不到兩年,已獲批7個省市重點實驗室,首屆本科招生吸引超高分生源,與近10家行業龍頭建立聯合實驗室,不斷增強“從0到1”的原始創新能力。
高校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攜手高校共育英才,南沙正以真情實意、真金白銀、真抓實干的城市誠意,勁吹人才“新風”。
(記者 吳冠霖 通訊員 劉超 策劃 黃少宏)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