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9月15日在廣州開幕。
大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本次大會以“賦能大灣區,共拓新機遇”為主題,由中國貿促會、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主辦。來自國內外政府機構、工商界代表1200余人出席。
會議期間,廣東省貿促會聯合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共同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促進報告》,全面介紹了大灣區供應鏈促進體系的發展現狀,是大會最受關注的成果之一。
報告顯示,如今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高效便捷,規則標準“軟聯通”持續深化,粵港澳立足稟賦優勢推動供應鏈優化升級,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雙輪驅動”效果顯著,金融服務“精準賦能”質效提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灣區的產業面臨多重機遇。從微觀層面看,大灣區供應鏈促進體系激發鏈上企業創新活力,為企業帶來基礎研究實力躍升、成果加速轉化以及技術與產品迭代升級機遇。中觀層面,大灣區供應鏈促進體系為更廣泛的產業合作開辟新空間,推動粵港澳產供鏈深度融合發展,帶動與周邊省份產業協同升級,并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進一步拓展與其他國家合作的新機遇。
此外,報告還使用中國貿促會首創的全球供應鏈促進分析模型,首次繪制了大灣區智能汽車、創新藥兩大新興產業的供應鏈圖譜。
報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已形成涵蓋電池、零部件、整車及服務的智能汽車全鏈條產業集群,區域優勢明顯。以速騰聚創為例,其激光雷達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一,與超過30家整車廠開展合作;自動駕駛企業小馬智行已成為灣區估值最高的獨角獸,澳門則開放了330公里測試道路并已上線Robotaxi示范線路,標志著大灣區智能汽車生態正在加速成型。
在創新藥產業方面,報告提出“港藥粵產”“澳門監制+橫琴生產”等合作模式,展現了大灣區獨特的產業協同路徑。香港憑借科研和國際化優勢,推動新藥研發突破;廣東則具備規模化生產和臨床轉化能力,澳門在標準和國際注冊上發揮橋梁作用。這種“研發在港澳、產業化在內地”的模式,被認為是灣區跨境合作的生動樣本。
本次大會還發布了《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時仲裁指南》,同時啟動粵港澳大灣區會展業聯盟。
(編輯 馮妍 實習生 麥新浵)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