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高素質人才引育專場)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人才港召開。會議現場,廣東省人大有關負責人介紹省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對高素質人才引育調研情況,以及研究提出的意見建議。
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高素質人才引育專場)現場。馮澤概 攝
廣東夯實“人才家底”
348個產業學院托舉21萬人才
黃力介紹,廣東搶抓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重大機遇,持續強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人才支撐。
在強化人才工作統籌布局方面,廣東堅持法治引領,制定人才發展條例、科技創新條例、技能人才發展條例、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就業創業條例等法規。堅持制度規范,制定人才優粵卡、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等政策。
廣東加大高素質人才引進力度。完善粵港澳聯合引才聚才用才機制,8019名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便利執業。深入開展“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截至7月底,共吸納超100萬名高校畢業生在粵來粵就業創業。
廣東加快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加快構建多層次、高水平創新體系,初步形成以廣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為引領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以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高素質人才引育提供重要載體。
廣東提高人才供給自主能力。發揮高校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供給,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出臺推進本科高校產業學院建設若干意見,建有348個產業學院,在院本科生規模超21.4萬人。
筑機制、建平臺、強供給
增強產業引才育才聚才效能
調研報告指出,廣東加快推進高素質人才引育工作,要進一步落實引才育才政策。強化部門協同,優化審批流程,提高政策執行效率。建立人才跟蹤服務機制和多元化反饋渠道,定期實施人才政策評估及滿意度調查。
調研報告建議,進一步完善更具吸引力的引才政策體系。持續完善人才激勵和服務保障機制,對于頂尖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議”。鞏固深化“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成果,細分領域建立健全產業人才圖譜。
進一步健全對接產業需求的人才培育體系。支持高校及時優化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復合型人才培養。完善并落實企業人才培養激勵政策,加大創新平臺建設力度,支持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共建產教研融合平臺,暢通人才流通渠道。
進一步優化有利于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人才評價體系。推動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市場化、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探索開展用人單位人才自主評價工作,健全技能崗位標準體系,加快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措施。
進一步完善粵港澳人才協同發展機制。深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完善港澳柔性引才政策,著力解決港澳人才在粵就業、創業等方面需求。
進一步增強產業引才育才聚才效能。創新實施“人才飛地”“人才反向飛地”等政策,加強產業、科技、教育和人才政策協同,加快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此外,應進一步發揮人大在高素質人才引育中的作用。高質量完成相關立法和監督工作,支持和保障在粵全國人大代表向全國人大提出相關議案建議,充分發揮各級人大代表中的企業家、教育工作者、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作用,助力高素質人才引育工作提質增效。
AI、低空經濟引才遇挑戰?
人大代表開“良方”
會議現場,部分參與專題調研的人大代表介紹所在代表小組調研情況,并對廣東推進高素質人才引育提出建議。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專業代表小組成員、省人大代表、廣東先知大數據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余旸表示,如何放大人才的能力長板,是人才培育方面需要深入思考且不斷探索的。“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頂尖人才明顯更青睞有真實工業場景的省份和地市。”
余旸建議,廣東省設立場景基金,重點資助需求驅動項目;人才考核評價進一步倚重落地成果評估,進一步拉長評價體系時間線,建立人才和行業雙向奔赴的高效路徑。
低空經濟勢頭正盛,如何破解“人才荒”?低空經濟專業代表小組組長、全國人大代表、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周虹建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人才協同機制。制定省級低空經濟人才發展規劃,引導高校和企業精準布局培養方向。
當前,廣東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制造基地、全球最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要進一步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我們還面臨著人才匱乏的挑戰。”電子信息專業代表小組咨詢專家、中興通訊系統產品高級技術總監、正高級工程師朱曉光告訴記者,要讓電子信息領域“引入人才、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加強產學研融合發展是有力舉措。他建議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互動,除產學研外,還可以在產業精英駐校、教師產業歷練等方面深化產教融合。
(記者 翁均婷)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