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11城,將與粵東西北8城,攜手開啟這場體育盛宴。
屆時,34個大項、419個小項競技對決激情綻放,更有23個大項、166個小項群眾賽事點燃全民熱情。
這不僅是中國體育的狂歡,更是19座城市辦賽能力的“實戰檢驗”。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明確當前城市工作七大重點任務,將“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置于戰略高度。
然而,韌性城市對于中國城市而言,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什么是韌性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又為何要建設韌性城市?它又將如何護航全運會?
超越賽事,一場關于“城市韌性”的大考將在大灣區開啟。
什么是“韌性城市”?
不同于“創新城市”“宜居城市”等目標,“韌性城市”在大眾眼中,仍是一個新鮮而前沿的詞語。
韌性城市不只關乎抗災,更強調扛得住、恢復快、自我進化,是一種更高級的城市能力。
放眼全球,全球大城市,幾乎都在面對如何永續發展的課題。
看美國——
2012年被颶風桑迪重創,紐約痛定思痛,推出全面韌性計劃,接連頒布《紐約適應計劃》和《一個更強大、更具韌性的紐約》,系統性升級城市的應險能力。
看歐洲——
為迎戰海平面上升,荷蘭鹿特丹將“韌性”融入城市規劃,提升城市防洪、交通、建筑、水系統管理能力,努力在氣候變遷中,保持城市的運作韌性與生命活力。
視線收回至粵港澳大灣區——這片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今年也多次經歷突發應急考驗:
馳援懷集的廣東藍天救援隊接到指揮中心派出的任務:一歲多的男孩小麥持續高燒,急需轉移就醫。
6月18日凌晨,肇慶懷集懷城街道。
綏江水位破百年紀錄,洪水漫城、街道成河。懷集縣防汛指揮部提前啟動防汛Ⅰ級響應,超5000名救援人員迅速集結,一夜安全轉移7.8萬人,將洪水災情化解為一次有序大救援。
陳村鎮工作人員在做社區消殺。
7月初,佛山順德區北滘鎮林頭社區。
一起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疫情悄然出現,全市迅速響應,迅速掀起愛國衛生運動和科學滅蚊行動。歷經50天奮戰,佛山日新增病例從最高674例降至24例。8月26日,佛山宣布終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Ⅲ級響應,轉為常態化防控。
經過省、市、區三級多部門不間斷救援,廣州市白云區大源村山體垮塌現場被困人員14人已全部救出。 鐘志輝 梁文祥 張令 鄭新洽 董天健 石磊 攝
8月6日,廣州白云區大源街。
連日大雨引發大源村黃莊片區山體垮塌,房屋受損、14人被困。在多部門不間斷救援下,所有人員被找到并安置,7人受傷送醫、無生命危險。
災難無情,但城市應急系統與救援網絡高效運轉。這些突發的案例,正是大灣區對“韌性城市”建設的迫切呼喚。
大灣區,為何必須“韌”?
這些案例還引發了新思考,即如何批量復制大灣區“韌性城市”。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并列入七大重點任務。韌性城市建設措施,涵蓋推進地下管網更新、嚴格限建超高層建筑、全面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加強社會治安防控等。
深中通道。
這些舉措,無不指向兩個核心關鍵詞——“安全”與“可靠”。
一座真正有韌性的城市,應在風雨前嚴陣以待,并在沖擊中快速站起來,且擁有更強的應對災害能力。
“韌性”應該像“免疫系統”,不只是突發情況下的應急,更是日常的默默守護。
站在全國一盤棋的角度,粵港澳大灣區實在太重要了。
據《粵港澳大灣區藍皮書: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3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規模已經超過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登頂全球灣區第一梯隊。
這里經濟發達。GDP總值達超11萬億元,占全國GDP約九分之一。
這里人口集聚。常住人口達到8688.4萬人,接近東京首都圈的兩倍。
這里產業聚合。已形成智能家電、汽車等8個超萬億元級產業集群。
這里城鎮化率高。城鎮化率達89%,已形成多中心、多圈層、多節點的網絡化空間格局。
坐擁廣深港澳四大核心城市,形成深港、廣佛、珠澳極點支撐,在經濟、人口、產業、城鎮化率表現卓越的城市艦隊,粵港澳大灣區必須“又強又韌”。
韌性城市將給全運會帶來什么?
3.6萬運動員競逐、4.5萬青年參與志愿服務……十五運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大型體育賽事。
對于大灣區城市而言,十五運不再只是辦賽事,更是辦城市。真正的賽場,早已遍布舉辦城市的各個角落。
其中當仁不讓要做好的,就是接受城市韌性的“大型壓力測試”。
首先,是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升級老舊管線。
地下管線被喻為城市的生命線,是城市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
在廣州,全市管線納入網格化管理,形成發現、核實、查處和檢查督辦的閉環管理機制;在深圳,面對干線、支線和小型管廊建設項目,干支分離、干纜分離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中山,承載供水、供電和通信等服務的翠亨新區地下綜合管廊,確保城市高效運轉。
其次,是要嚴格限制超高層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
高層建筑過去是城市繁華的象征,如今則引發對城市安全的深刻反思。
在佛山,嚴控超限高層建筑,嚴格落實“無批復不施工”,不對未取得批復項目出具施工圖審查合格書;在東莞,嚴格落實“100米以上建筑應嚴格執行超抗震設防審批”“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等。
本屆全運會,首次實現不新建大型場館。75個比賽場館,超九成為舊場館升級改造。
廣州完成30個場館微改造,探索綠色低碳場館改造路徑。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成為全國首個近零碳大型體育場改造項目。
深圳突出“科技辦賽”,18個場館完成智慧化改造。如深圳市體育中心部署了1707個Wi-Fi接入點、實現雙千兆網絡覆蓋。
珠海打造現代化與科技感的場館,橫琴國際網球中心規劃無障礙座椅、盲道等設施,緊急報警系統等智能工程同步落地。
惠州從“說話”的盲文導覽地圖,到對標國際標準的滑板賽道,再到精細化服務配套,全力優化賽事場館設施,推動全運興城。
中山為特邀殘疾人代表、志愿者及專家實地體驗場館的無障礙設施,系統評估安全性和實用性,向殘疾人朋友提供高品質服務。
再次,是要強化自然災害防治,做好防洪和抗澇。
粵港澳大灣區,處于中國抗擊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最前沿。
經歷“618”洪水,肇慶提出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夯實工程基礎、完善應急機制、強化統籌保障組合拳,進一步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去年6月,粵港澳三地在香港簽署應急管理合作框架協議,旨在構建一個政府主導、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主體、以應對影響區域的突發事件。
今年3月,以特大暴雨引發的復合型災害為模擬背景,大灣區跨境聯合演練在香港收官,開創大灣區應急救援體系整合新紀元。
最后,要加強社會治安防控,維護城市公共安全。
確保“矛盾不上交”,江門加快構建“智慧網格+綜治中心+‘粵平安’平臺”智能化工作體系,力爭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完善“空中巡”舉措,深圳逐步形成步、車、摩、視頻、空中“五位一體”巡邏防控體系,實現快速處警;
推進“雷霆2025”,澳門持續優化警務策略,強化對重點區域和時段巡邏力度,保障居民和游客安全……
韌性城市是安全底線,更是全運會順利舉行的強大后盾。大灣區城市正通過“以賽促韌”,打造真正能抗能打能適應的“城市生命體”。屆時,大灣區展示的不只是體育,更展示的是一系列“韌性城市”建設的新探索。
策劃:林煥輝 趙楊
統籌:何山 靳延明 趙越 謝苗楓 曲廣寧 吳志遠 羅麗娟 羅銳 黃舒旻 吳帆 潘曉晨 王勇幸
采寫:南方+記者 朱紫強
動圖制作:黃政正
設計:孫沛川
視頻文案:南方+記者 朱紫強
視頻制作:黃政正 章倩倩
視頻素材:朱洪波 魯力 龔名揚 鄧浩 熊毅 劉宇恒 王昌輝 李姍恒 戴嘉信 廖明璨 關銘榮 羅靖瑜
部分素材來源: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中山發布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