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之于前海,是價值倍增和爆發的催化列式,其要義是“協同與放大”。
特別是前海擴區以來,橫向看,蛇口及大小南山、寶中及大鏟灣、機場、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均納入范圍,這并非是物理空間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要素融合催生化學反應,實現質的飛躍。
縱向看,前海聚焦金融、科技、物流、海洋、文化等領域相繼打造18個產業集聚區,這也非簡單的線性排列,而是通過多元主體的產業鏈協同,構建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的“雨林群落”,孕育更多“獨角獸”“小巨人”。
“前海擴區是功能布局的戰略性重塑,業態升級更促成生產要素、產業結構、市場主體的深度重組,這讓前海的發展迎來質變,從一個深港的鏈接點逐步轉變成世界地圖里中國和外部鏈接的重要樞紐?!毕愀壑形拇髮W(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客座教授、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達說。
前海擴區后,擁有了海陸空鐵港“頂流”配置,產業空間完全打開,為資源重組奠定基礎。
以物流領域為例,前海通過整合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深中通道、深圳西部港區、綜合保稅區等戰略樞紐,打通了“買全球、賣全球”的物流通道,實現了空間資源與產業功能的深度融合。
在深圳首家大型載人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整機制造企業零重力總經理賈思源眼中,前海區域之間具有互補性。
他曾為找到合適場地,幾乎跑遍深圳所有區,看了二三十個場地,但發現能兼具研發、試飛和生產交付的場地不多。直至來到前海,他得到蛇口價值工廠的支持,“在核心位置改造原有物業支持我們”。
場景也同樣是華為看到的前海優勢。2024年11月,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在前海投入運營,正是希望以產業應用場景為牽引,依托寶安的先進制造業基礎和前海深港及國際科技創新政策優勢,聯合企業打造全球具身智能產業鏈集散中心。
2025年7月初,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場景創新中心(前海)也正式揭牌,計劃每年挖掘應用場景不少于100項,征集技術產品不少于100項,探索“需求牽引-技術驅動-精準匹配-要素支撐-生態協同”的創新路徑,為新質生產力加速。
此外,前海還啟動建設深港先進制造業合作區、大灣區工業互聯網平臺,成立全國首個數據經紀人創新中心,重點布局細胞與基因、數據產業等未來產業。
“前海在原有優勢領域基礎上,新增海洋經濟、信息服務等新興賽道,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不斷深化?!本C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所長、前海分院副院長時鯤說。
除了橫向打通不同片區的產業鏈條和應用場景,縱向上,前海也不斷深化垂直領域的產業深度,孕育產業“生態雨林”。
擴區之后,前海即實施“前海全球服務商計劃”,布局國際風投創投、大宗商品貿易、跨境電商、財稅服務、人工智能、航運服務等18個產業集聚區,并做優深港國際金融城、國際法務區、國際人才港三大平臺,逐漸構建起“現代服務業引領、新興產業支撐、未來產業布局”的產業體系。
以財稅服務為例,紐約、倫敦、香港等世界級城市都產生了高度集中的財稅集聚區。前海啟動財稅服務集聚區建設后,不僅揭牌投用全國首座以稅務師命名的大廈——前海國際稅務師大廈,還發布“18條”支持政策。
中瑞國際集團董事長何源泉則直言,前海是在培育一種生態?!?strong>這種生態既涵蓋從辦公場地、企業稅收、人才住房、考試獎勵等優惠,也涵蓋產業鏈以及營商環境等,同時前海高規格建設法務區,在稅務、法律等專業服務方面形成更加綜合的生態。”何源泉說。
在前海大宗商品貿易集聚區,越來越多大宗貿易龍頭企業選擇將亞太總部、訂單中心、結算中心落戶,助力國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新奧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國際貿易業務部副總經理王嗣海認為,集聚區除了為企業帶來信息交流的便利與思想碰撞的機會,更有助于提升整個區域的國際知名度,進一步吸引外資進入。
“獨木不成林,對于外國投資者或合作伙伴來說,一個聚集了眾多同行業公司的區域具有更強的吸引力?!?/strong>王嗣海說。
“雨林”般的產業生態系統不僅讓其中的“物種”(企業)能夠相互依存、共同進化,也推動區域實現爆發式成長。
前海的“乘法”,是要素積累、效率提升、壁壘破除后,發生的指數級、倍增式的價值爆發,它讓前海從一個“政策試驗田”升級為可以自我造血、循環生長的“有機生命體”,這是其最深遠的意義所在。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