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于深圳市福田區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新華社記者 梁旭攝
匯聚超過200個高端科研項目、447家科技企業、10個國家重大科研平臺、1.5萬余名科研人才……今年8月,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印發兩周年之際,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下稱“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河套合作區地處香港特別行政區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帶,面積約3.89平方公里,包括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園區和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園區。眼下,深港兩地正深化合作,攜手將河套這片“試驗田”打造成為世界級“科研樞紐”。
科創發展成果豐碩
走進位于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的具身智能機器人中試基地,消防機器人、運輸機器人等各類機器人陳列其中。它們將在不同應用場景下進行標準規范測試,并進入量產階段,最終投放到各個行業。
中試平臺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一環。兩年來,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建成特種具身機器人、智能化自動化藥物發現等4個中試服務平臺并面向行業開放共享,新型光電材料與成像器件、人工智能終端測試等6個中試平臺正在積極籌建中,基本實現重點產業領域中試能力全覆蓋。
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還不斷推動關鍵核心技術項目突破攻關,圍繞重點產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兩年間,鯤云科技、牛芯半導體等專精特新企業及獨角獸企業在這片科創沃土上迅速成長,取得發射電子束光刻機國內首臺樣機、國內自主研發7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成果。
目前,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已先后揭牌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總部、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北京大學深港河套科創中心,實現生命科學與能源材料創新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和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科學中心的落地運營,引進蘋果應用研究實驗室、意法半導體全球封測創新中心等8個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國際領先的科研實驗設施集群正加快成形成勢。
要素資源順暢流動
深港跨境巴士穿梭如織、跨境科研資金快速到賬、關鍵科研設備安全“過河”……兩年來,河套合作區先后落地“海關10條措施”等一批重大創新制度,持續推動與科研相關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等要素跨境流動,為深港科創引擎注入澎湃動能。
在人員跨境流動方面,深港兩地推出了“一號通道便利跨境通勤”和“深港跨境直通巴士”等措施,香港科研人員35分鐘即可從香港大學、香港科學園抵達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上班,通勤效率提升30%。坐落在河套的皇崗口岸重建工程預計將于明年投入使用,新口岸將采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人員車輛通關將更加便捷。
在科研貨物跨境流動方面,河套合作區推動“海關10條措施”出臺實施,并發布公共ERP系統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實現生物制品、科研貨物、儀器設備等通關效率大幅提升。在資金要素便捷流動方面,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率先開展“科匯通”試點,解決外資非企科研機構開辦資金賬戶難題,相關經驗已復制推廣至全國16城。
為了適應區域內科創企業的研發生產需求,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還攜手南方電網深圳福田供電局,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用能綜合解決方案,在保障科研生產的同時降低能耗成本,賦能綠色低碳發展。“我們的實驗設備對用電要求很高,電壓稍有不穩,收集的數據就會產生偏差。”香港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薇表示,園區有著完善的基礎設施,滿足高精度實驗需求,一系列稅收優惠和服務政策也很有吸引力。
協同合作未來可期
“在香港城市大學,我們進行理論模擬;在深圳福田,我們搭建設備平臺;在整個大灣區,我們整合技術、市場與產業資源。”談到在河套的科研工作,香港城市大學物質科學研究院(福田)院長陳福榮這樣表示。在這里,陳福榮和團隊研制出中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時間空間分辨率透射電子顯微鏡,實現了關鍵設備尖端技術的國產突破。他介紹,香港城市大學計劃再投入1.2億港元用于該校河套深圳園區二期項目,未來將有更多科研人才帶著項目來河套發展,推進技術的產業轉化。
兩年來,深港兩地深化合作、協同創新,科創項目加速落地河套。目前,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已集聚香港應科院、亞洲抗衰老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等65家香港本地科研機構和企業;設立香港科學園內地首個分園,吸引近70家科技企業進駐,其中港資企業及香港科研機構超過60家;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5所香港高校聯合開展13個重點科研項目,百余個香港創業團隊、千余名港澳人才在此扎根。
2024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正式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河套“一區兩園”發展規劃加速推進。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介紹,河套合作區香港園區將于今年內進入運營階段,首批已簽署協議并進駐的企業近30家。有入駐河套合作區香港園區的企業家表示,港深兩地對科技、人才的投入,為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希望借助河套這一平臺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記者 金晨)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