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在2022年推出“高才通”簽證政策,吸引人才來港。近期,首批“高才通”人才的簽證陸續到期,根據特區政府本月公布的數據,截至7月31日,共有約1.3萬人的“逗留期限”已經屆滿,其中有大約7000多人提交了續簽申請,續簽申請率約為54%。
另外,有大約2000名持有“高才通”簽證人士,其簽證即將在3個月內到期,他們已經提前申請續簽。因此香港特區政府入境處在今年7月底,一共收到大約9000多宗續簽申請。
香港完善的生活和商業基建對人才有顯著的吸引力。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以下簡稱“香港勞福局”)透露,已經申請續簽的人才,素質較高,這體現在他們的收入和工作范疇、年齡等。據介紹,這批人有超過一半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才,主要集中在香港最需要的科技創新、金融、商貿等領域就業。這些人才為香港帶來消費力及稅收貢獻,更為經濟注入實質動力。
香港勞福局提醒:申請“高才通”的機會,一生只有一次
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申請續簽的約9000宗“高才通”個案中,已經有大約94%的申請者成功續簽。據悉,申請不獲批準的原因大多數為資料不完整,以及申請人未能應香港特區政府入境處的要求,補交所需文件。
“高才通”政策下的簽證設有A、B、C三類。其中,C類申請者主要是來自知名高等院校的畢業生,但是這類人才的申請續簽率是最低的。香港勞福局認為,這在預期之內,因為C類人才的工作經驗并不算多。
本周,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公開活動中表示:“我亦希望提醒‘高才通’申請者,他們人生中只有一次申請‘高才通’的機會,假設在他們輕易地申請及取得C類‘高才通’簽證后貿然放棄,我們并不會再接受他日后再采用‘高才通’的通道來港。”
在一場香港人才交流會上,前來咨詢的國際和內地人才絡繹不絕。
續簽“高才通”人士有70%選擇租房而非購房
香港勞福局指出,這批獲批續簽的“高才通”人才,為香港帶來具體經濟效益,他們普遍有可觀及具競爭力的收入水平。這批人才的月薪中位數約為港幣4萬元,約25%的人月薪達 港幣8萬元,有約10%的人月薪更高達港幣12萬元或以上。局方認為,這反映了相關人才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為香港帶來了消費和稅收貢獻。
香港寸金尺土,市場關注“高才通”人才在香港的居住情況。根據香港勞福局的調查,有大約三分之二的獲續簽人士常居香港,其中有大約70%的人租房,僅有約13%買房。另外有17%的“高才通”人士住在酒店或者由雇主提供住宿。
梁振英: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不能打折促銷
香港的人才政策,引起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的關注。他日前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搶人才”和相關的政策是全社會的大事,更是全新政策,動作很大,香港人關心這些政策的內容細節、成效和短、中、長期影響,包括對教育、房屋和醫療等資源的新的供需和分配,是自然不過的事。
梁振英指出,人口決定社會的一切。都說香港要有人口政策,大家要知道的是,香港最根本的人口政策,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嚴格規定。梁振英強調,香港地少人多,人才計劃下的審批必須嚴辨真偽,復檢要嚴上加嚴。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不能打折促銷,因為政治、社會、經濟、政府財政和國際關系的影響深遠。
梁振英也強調,香港經濟發展的主打,無論是金融服務、貿易服務、專業服務、零售服務或旅游服務,靠的都是誠信,這是香港辛苦經營幾十年形成的基石,也是香港在全國范圍內的獨特優勢和獨特作用。因此任何影響香港誠信形象的,如利用人才計劃拿取香港身份證的虛假安排,都必須絕對嚴肅處理。
香港城市生活節奏快,居住環境相對狹小,給赴港發展的人才帶來不小的挑戰。
續簽比例符合預期,讓人才先來港探索機會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日前表示,“高才通”續簽的數字比例是理想的,符合該局的預期。孫玉菡稱,“高才通”并非以工作為本,而是以人才為本,讓人才先來港探索機會。他強調:“這是一個相互選擇的過程。”他說,如果相關人才認為環境良好、合適,便會選擇留下來。這既是對香港的考驗,也是對人才的考驗。
香港年輕勞動力的短缺,是促使各類人才計劃出臺的動因。孫玉菡說,人才通過不同的計劃來港,特區政府都歡迎。但他再次亮明底線:“關鍵點是,他們要跟從香港的規矩,依法循規。”
●記者觀察:
大浪淘沙,“搶人才”政策有優化空間
香港“高才通”計劃自2022年推出以來,在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初步緩解了本地專業人才短缺問題,增強了國際競爭力。然而,其在實施過程中仍有若干環節亟待優化。
首先,誠信機制尚不完善。少數申請者試圖通過虛假材料或夸大資歷獲取簽證,主管機構需建立更嚴謹的交叉驗證機制及失信懲戒措施。其次,資歷審查標準可進一步細化。再者,對企業性質的審核可更嚴格。部分空殼公司或非實質運營企業借“高才通”進行身份包裝,而非真實吸納人才,削弱了政策實效。
對于青年來說,香港“高才通”計劃下的C類申請(針對5年內畢業的名校本科生)為吸引年輕人才提供了快速通道,但實施中也暴露出一些結構性問題,尤其在資格審核與后續發展方面。
其主要隱患在于對年輕申請者的實際能力與職業規劃缺乏有效評估。C類門檻側重畢業院校排名,但人才的專業實力與工作經驗存疑。部分獲批者可能僅為“學歷光環”持有者,容易導致人才資源錯配。此外,由于缺乏工作經驗,部分畢業生抵港后,可能面臨的求職困難或薪資預期落差,反不利于其長期留港發展。另一方面,該通道也存在被濫用的風險。一些人把“高才通”用作“旅游簽”,或者以此作為去往海外發展的跳板,這些都與吸引人才來港穩定發展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馳。
社會對優化人才政策的呼聲不斷,主管機構有必要加強跨部門協作,推動“高才通”計劃從數量導向轉向質量與結構并重。同時,要打擊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的行為,確保政策能精準吸納且留住具備發展潛力的優質青年人才,使相關政策真正服務于香港長遠發展需要。
(記者 肖遙 發自香港)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