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第一階段目標中考之年。作為全國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國際化人才特區,南沙全區以《南沙方案》為牽引,系統推進海港、空港、數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聯動”,從政策、平臺、資金、服務、機制等方面發力,為廣大青年在南沙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務。
南沙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2024年5月到2025年4月底,南沙區人口凈增長11萬人,實有人口近130萬,是一個典型的人口流入型城市。”在2010—2020年十年間,南沙區青年人口以147%的速度增長了16.9萬人,遠超廣州市平均增幅。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由7089人上升為17894人。作為廣州成立時間最短的區,數據的背后是南沙努力讓“年輕的城”和“年輕的人”雙向奔赴、相互成就。
南沙創享灣片區。
政策驅動
“圖南筑夢”計劃持續升級
為青年人發展傾盡所能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年來南沙區積極貫徹落實《廣州南沙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集聚人才九條措施》,加大對高學歷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力度。早在2024年9月,南沙印發實施了《南沙區關于開展“圖南筑夢”行動的工作方案(試行)》,圍繞大學生“樂游、樂學、樂業、樂創、樂居”方面提出五大行動、共13條具體措施,全力將南沙打造成為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首選地。
新年伊始,廣東發出“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南沙區也面向內地與港澳地區的青年廣發“英雄帖”,誠邀青年人才共赴未來,實現鯤鵬之志,先后奔赴北京、香港等地展開專場推薦會。清華大學碩士熊鑫昌分享道,“全區上下都在搶抓戰略機遇期,干事創業的氛圍非常濃厚,非常適合想拼搏、想奮斗的年輕人。‘選擇大于努力’,選南沙,不會錯!”
今年年初,南沙區舉辦“粵聚英才·粵見未來”——廣州南沙2025年春季圖南筑夢招聘會現場,不同企業展位前都迎來了大量求職者。
緊抓全省“百萬英才匯南粵”契機,南沙聚焦青年人才發展所需,傾盡所能:一是出臺“青出于南”“圖南之智”等專項支持政策;二是常態化舉辦各類招聘活動;三是開展“圖南之智”“向海圖強”“圖南展翅”“百企千人”等專項實習計劃,全年安排實習實踐活動。四是推出豐富多樣的青年文體活動。
截至目前,全區累計提供32708晚次大學生住宿服務,今年以來已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94場,累計吸引3579家次企業參與,實際招聘14692人,其中大學生7186人,招聘質效創歷史新高。
南沙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南沙多措并舉提供就業保障,以就業補貼形式推動南沙區內企業聘用青年人才,未來還將繼續深化政校合作,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需求緊密結合。2025年將舉辦不少于12場校園專場招聘活動、12場“灣區啟航、雛鷹展翅”系列公益活動,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扎根灣區發展。
平臺建設
未來產業加速發展
龍頭企業“亮家底”廣納青年人才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南沙正加快建設南沙科學城、冷泉大科學裝置、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新區、國際化人才特區等科創載體。汽車產業集群產值超千億元,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醫藥、新型儲能、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深海空天等未來產業加速布局。
南沙人才服務官為求職學生提供政策咨詢服務。
記者觀察發現,多場招聘會專門設置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等五大產業專區,龍頭企業紛紛在現場“亮家底”。面對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的高精尖人才,不少企業也開出了豐厚待遇。例如,3月16日的“百萬英才匯南粵”春季大型綜合招聘會,南沙攜區內300家重點企業、6400個優質崗位亮相,其中廣船國際“副總信息師”、廣州遠正智能“人工智能高級工程師”等4個百萬年薪崗位排隊咨詢的應聘者絡繹不絕。有的招聘會現場,近五成求職者為碩士以上學歷,不少學生表示“南沙的商業航天、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賽道讓人心動”。
廣州紫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CEO曾宇于2015年在南沙創辦了“紫川科技”,專注于AI熱成像技術研究和產品制造。過去十年里,團隊累計服務了120多個城市與地區、300多個不同行業的客戶。團隊規模從最初的6個人擴大到了100多人,產值突破億元規模。曾宇透露,在此前企業曾面臨擴張選址問題,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后最終還是選擇南沙。“最近兩年我們深刻感受到南沙對青年人才和企業的重視,出臺了‘青出于南’等相關政策,我們也由此招了有史以來最多的應屆生。”
協同港澳
19家基地引入項目超2600個
與港澳青年共同書寫灣區新故事
《南沙方案》提出將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近年來,南沙區積極探索建立粵港澳人才協同發展促進機制,并不斷取得新突破。就在今年6月,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與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共同簽署聯合招才引智合作備忘錄,未來將進一步強化香港與南沙區域協同,整合優勢資源,通過項目化手段推進多領域人才工作深度合作。
南沙慶盛TOD項目航拍圖。通訊員劉偉攝
在南沙,青年人才與科技創新的“雙向奔赴”早已屢見不鮮,青年創新創業的成果也遍地開花,尤其是港澳青年。截至目前,南沙區已建成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越秀iPARK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19家港澳青創基地,累計入駐企業(項目)超2600個,其中港澳臺僑企業(項目)超1300個,帶動粵港澳三地就業超7000人;此外還在司法等6個領域實施146項境外職業資格認可清單,已有258名港澳專業人士在南沙執業,27名港澳工程專業人才獲評內地職稱。
作為南沙對接港澳的橋頭堡,慶盛樞紐正加速構建“以環港科大創新區為核心、多平臺聯動”的科創生態系統,吸引港澳青年與科創企業加速聚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通過“融合學科”教育模式,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硬科技領域,累計孵化師生創業項目超150個,注冊公司70余家。
聚焦“建設年輕的城,服務年輕的人”,自去年以來,南沙區圍繞“節慶+文旅+青年”展開了深度運營,先后開展(灣區)半程馬拉松、草莓音樂節、風暴音樂節、粵港澳大灣區燈會、WTA網球賽等大型文化體育活動。
隨著民心港人子弟學校落成,“港藥達”服務落地,不斷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務,讓港澳青年來了就不想走。“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香港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何建宗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硬聯通”加速成型的當下,南沙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創新,正構筑起港澳人才流動的“軟通道”。他相信通過多層次的政策支持、豐富的人才培養計劃和廣闊的交流合作平臺,南沙區將繼續吸引更多的港澳青年,共同書寫大灣區的輝煌未來。
(記者 鄭雨楠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