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廣東接連打出海洋經濟發展“組合拳”。無論是召開廣東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還是實施《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都不約而同聚焦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這也標志著廣東海洋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
舌尖上的“海鮮自由”
如何實現?
南海伏季休漁期間,廣東人的餐桌上依然能品嘗到新鮮的瀨尿蝦、生蠔等海味。這得益于廣東正在推進的“耕海牧漁”新實踐。依托全國最長的海岸線和得天獨厚的亞熱帶氣候,廣東正通過發展深遠海“圈養海鮮”模式,開創海洋漁業發展新格局。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大海在接受大灣區之聲采訪時表示,廣東海洋牧場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在深遠海養殖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
“圈養海鮮”
只是為了吃嗎?
海洋牧場建設不僅關乎糧食安全,更兼具生態保護和產業振興的多重價值。廣東既著力打造海水種業“南繁硅谷”,又加快建設水產品精深加工園區,積極推廣“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力爭2027年實現440萬噸海水養殖年產量目標。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丁騁偉在接受大灣區之聲采訪時表示,廣東海洋牧場已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從種業源頭優勢、裝備技術革新到精深加工、冷鏈物流,不僅推動了漁業轉型升級,更開辟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藍色糧倉”新路徑。
從滿足“海鮮自由”到守護“糧食安全”,從單一養殖到多元融合,廣東正以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為引擎,繪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畫卷。當深海美味游上百姓餐桌,每一口鮮甜都見證著大灣區牧海耕漁的創新實踐與責任擔當。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