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汽車在2025年米蘭設計周展示。
廣汽國際泰國工廠。
比亞迪巴西生產基地。
粵港澳大灣區汽車出海航線越走越遠!
7月18日,剛剛完成試航并正式交付的比亞迪“鄭州號”滾裝船靠泊深圳小漠港,搭載1000多輛新能源汽車,開啟向國外運輸新車的首航。就在半個月前,從巴西凱旋的比亞迪“深圳號”滾裝船,也同樣停靠這里,搭載著6800多輛新能源汽車駛往歐洲。
當滾裝船在全球忙碌穿梭之際,粵港澳大灣區車企海外項目也在加速“落地生根”。在短短2個月時間里,比亞迪首個亞洲以外乘用車工廠在巴西卡馬薩里投產;小鵬汽車首個海外生產基地在印尼投產;廣汽埃及CKD生產項目正式簽約。
在美國關稅風暴之下,全球貿易環境急劇惡化,國際經貿秩序受到嚴重沖擊。日前,南方日報記者調研粵港澳大灣區多家汽車企業發現,在外部不確定性顯著提升背景下,比亞迪、廣汽、小鵬汽車等車企迎風破浪,依托成熟的產業鏈基礎,正在加速布局全球市場,且從“產品輸出”轉向“產業鏈協同出海”,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汽車出海的新引擎。
深耕海外
從東南亞到非洲到拉美
生產基地全球布局成果加速落地
7月初,南美冬日時節,伴隨著熱鬧的音樂鼓點和桑巴舞步,比亞迪總部萬里之外的巴西巴伊亞州薩爾瓦多市,當地工人們歡呼著迎來一輛全新海鷗下線。比亞迪巴西乘用車工廠首車下線儀式,標志著該工廠正式投產。
“靈巧、敏捷、綠色、科技”,拉美的銷售人員這樣描述海鷗,這款純電小車是城市日常出行代步的時尚新寵,自2024年上市以來在巴西已售出3.4萬輛,海外市場累計銷量超10萬輛。
比亞迪巴西生產基地集整車、電池、電機等生產于一體,僅用15個月就實現投產,預計為本地創造2萬個就業崗位。
“工廠正式運營后年產能規劃為15萬輛,后續可基于市場需求繼續增加。”比亞迪巴西分公司總經理李鐵介紹,新乘用車工廠將組建高比例本土化團隊賦能全鏈條生產,最終實現生產“由巴西人制造、真正屬于巴西人民的汽車”。
7月1日,小鵬汽車首個海外生產基地在印尼投產,該工廠通過統一的全球技術標準構建質量基礎,采用與小鵬全球智能工廠一致的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校準設備,確保智能駕駛功能在印尼法規允許范圍內發揮100%的性能。
6月10日,廣汽埃安在印尼首家組裝工廠正式投產,該工廠也采用“燈塔工廠”標準建設,配備先進的智能環保制造系統,可高效組裝純電動轎車、SUV及MPV等多款車型。此前,廣汽國際在埃及的CKD本地化生產項目也簽約落地。
“以比亞迪為首,粵港澳大灣區車企出海奮起直追,重點突出‘效率’和‘靈活’。”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效率優先是粵港澳大灣區車企的一貫特點,也是面對新一輪出海窗口期的策略,他們具備比較敏銳的市場跟蹤能力,在海外布局的速度較快,面對不確定的或者變化較大的關稅政策,企業能快速適應調整,實現海外本土化生產。
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整車出口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新能源汽車出口106萬輛,同比增長75.2%。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今年上半年廣東省出口汽車18.2萬輛,同比增長17.1%,增速高于全國整體水平七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價值255.2億元,同比增長10.2%。
從海關數據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出口的汽車體量還比較小,但硬實力要結合企業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布局情況來談。崔東樹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車企有國內市場的規模化支撐,產品線比較全面,電動化技術具備優勢,這些都能支持在海外快速打開局面。”
以東南亞為例,泰國是國內車企爭相布局的“橋頭堡”,粵港澳大灣區車企用短短幾年時間就完成產銷服出海的“閉環”。
2024年5月,廣汽國際位于泰國保稅區的工廠正式獲批,自申請至獲批僅用時4個月;2024年7月就正式竣工投產;今年1—5月,廣汽國際位列泰國電動車市場銷量第二,泰國工廠本地化率達51%。
同樣能壓縮出海節奏的還有比亞迪,產品進入泰國市場3年,本地工廠早在1年前投產,至今累計交付已經達到9萬輛。
按照業界對汽車出海階段劃分:第一階段是賣整車,即“走出去”;第二階段是在當地組裝,即“走進去”;第三階段是完全的本地化,實現品牌向上,即“走上去”。相較于國內其他汽車生產重鎮,粵港澳大灣區在第一階段的“走出去”,并沒有取得明顯優勢。如今,面對全球汽車市場格局的重塑,粵港澳大灣區車企加速第二階段“走進去”在海外建廠的步伐,力求在“走上去”階段實現領先,塑造全球性品牌。
“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各自具備技術優勢,產品和技術標準受海外市場認可,符合本地產業轉型的需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研究院教授陳萬靈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汽車重要生產基地,“我們有良好的本土產業基礎,有幾十年的專業人才、資本、研發儲備和發展經驗,我們的優秀企業經過了國內大市場的考驗,粵港澳大灣區汽車出海未來可期。”
體系出海
從產品出口到生態打造
構建“技術出海+產業共生”新范式
進入環島時得讓環島內車輛先行?
逆時針駛入要一直保持在同一道路?
在高速得讓道?
……
在中東迪拜硅綠洲,小馬智行的無人駕駛車輛正在路測階段,汽車“大腦”瘋狂解題。目前,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相繼與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RTA)達成了合作協議,來自粵港澳大灣區L4級自動駕駛技術,不僅以Robotaxi的形式落地,更將融入迪拜地鐵、有軌電車及海上航線等綜合交通網絡,助力迪拜做智慧城市“弄潮兒”。
在泰國,廣汽超充網絡催化當地電網與充電生態建設,既是以基礎設施先行破解海外市場適配難題,又是通過標準互認乃至技術共研,實現與本地市場和產業的生態共建。
在匈牙利,比亞迪建立集研發、生產、服務于一體的總部基地,推動了電池材料、裝備制造、整車生產等全鏈條,開創了從技術輸出到生態構建的全新模式。
“要擺脫以往單兵作戰的企業出海模式,整車、自動駕駛還有充電生態、動力電池等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探索新的合作路徑,實現產業鏈協同出海,尋求價值鏈躍升。”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現代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峰指出,大灣區汽車出海要在傳統貿易提效和合作模式創新上打開思路,以“技術出海+產業共生”新范式,從單一產品輸出升級為技術標準主導話語權,讓中國汽車產業生態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
正是生態構建的模式和本地化的策略,助力車企克服出海“水土不服”等一道道關卡。
比如走進巴西的混合動力車得“喝”乙醇:巴西推廣乙醇燃料,乙醇和汽油混合燃料汽車普及度極高,比亞迪針對超級混動車型開發的混合動力靈活引擎,就是中巴兩國超100名工程師合作的成果。
“中國企業出海,不能僅搬去生產線。巴西員工更了解本地市場需求,能開發出更契合市場的產品。”李鐵介紹,比亞迪還計劃在巴西建立研發中心,涵蓋太陽能產品、電動巴士及乘用車相關技術研發,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深入洞察市場需求,讓工程師更貼近市場前沿,從而提供更適合本地市場的解決方案。“我們的目標是將巴西打造成比亞迪在南美的‘硅谷’。”
“我們新能源汽車之所以快速發展、暢銷海外,不是靠低價的‘逐底競爭’,而是通過成熟的自主產業鏈以及全球領先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和智能網聯技術建立起產品競爭力。”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表示,正是抓住中國汽車產業從出口向海外生產轉型的機遇,加快全球產能布局。
得益于全新的模式,今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汽車在中東和發達國家市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尤其是以比利時、墨西哥、巴西、泰國等為代表。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小鵬汽車海外累計銷量突破1.8萬輛,同比增長217%,且在愛爾蘭、荷蘭等10國獲得新勢力車企銷量第一;比亞迪乘用車及皮卡海外累計銷量達47萬輛,其中,5月份在巴西零售銷量排名第四,市占率達到9.7%;而廣汽集團通過“泰國行動”“巴西行動”“埃塞行動”和“香港行動”,實現出口累計同比增加45.8%。
灣區競合
從“單打獨斗”到大灣區協同
區域聯動打造汽車出海“新格局”
小漠港,這個全新崛起的汽車出口物流港,緊貼比亞迪深汕基地,新車下線從工廠到達碼頭裝船僅需5分鐘,港廠聯動實現“出廠即出港”,刷新全球汽車物流效率紀錄。
獨具內引外聯樞紐優勢的香港,大力度強化了汽車出口服務布局。6月中上旬,2025國際汽車及供應鏈博覽會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辦,創下香港汽車展會史上四項之最: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內地汽車企業境外車展參與度最高、香港本地影響力最大,吸引了廣汽、小鵬、比亞迪等11家國內車企,以及寧德時代、地平線等近40家供應鏈企業參加。
香港國際汽車及供應鏈博覽會組委會首席主席盧金榮表示,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全球供應鏈加速重塑,香港作為聯通中外的國際樞紐優勢將愈發凸顯,可以充分發揮“超級聯系人”以及“超級增值人”的功能,為國內車企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
在我國汽車出口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作為全球汽車制造業重鎮之一的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需要不同城市的各自出招,更需要大家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共同謀求開拓全球市場。
陳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可以嘗試構建“廣深研發+港澳服務+灣區與全球制造”的模式,深化區域協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對車企來說,香港是高端車型試驗場,消費者對汽車品質要求高,法規體系與國際接軌,能成為廣東汽車出海歐美發達市場的試水地,更有條件成為中國車企及產業鏈出海的“落腳點、橋頭堡、充電站、推進器”。
“香港就像中國汽車出海的‘充電站’。”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徐念沙則表示,香港具有成熟的資本市場、繁榮的轉口貿易、規范的法治體系和全球互認的檢測認證服務,在助力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的中國制造業全球化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6月30日,52輛新能源汽車搭乘“穗港汽車01”號滾裝船從廣州南沙出發,駛向香港,開啟了“穗港汽車出口快線”。在該模式下,廣州出口香港市場的車輛,可在南沙口岸完成通關手續后,先進入海關出口監管倉暫存,待港方完成車輛資質審批等相關手續后再運輸出境,車輛在香港等待上牌時間可從14個工作日壓縮至抵港后3個工作日內。
這不僅僅是穗港兩座城市間優化汽車流通的一次全新嘗試,更是粵港澳大灣區不同城市間充分整合資源,為產業發展賦能的一次全新探索。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深度融合,正助力企業向上“生長”。今年4月,小鵬汽車在香港舉辦面向全球消費者的第一場品牌發布會。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看來,小鵬汽車的快速成長就是得益于粵港澳大灣區不同城市優勢資源的滋養。
“我們第一個工廠在肇慶,之后擴展到廣州,如今又立足香港面向全球。”何小鵬表示,相信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可復制過去在電子產業(如家電、手機)的成功經驗,在汽車產業能夠培育出新型的大而強公司,走向全球。
(記者 魏泓泉 郭小戈)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