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數西算”工程深入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加速建設,算力正日益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6月13日,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算力產業大會暨第三屆中國算力網大會開幕。
記者從會場獲悉,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國“東數西算”八大樞紐節點算力總規模達到215.5EFLOPS,占全國總算力的70%以上,八大樞紐節點智能算力達174.11EFLOPS(按FP32計算),占比達80.8%,國家樞紐節點“算力高地”的地位日益突出。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數據中心集群——韶關集群已建成華南最大智算集聚區。“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更是中國算力走向世界的橋頭堡。”國家信息中心黨委專職副書記吳文化在會上說。
算力筑基,澎湃數字灣區新動能
在本次大會的聚光燈下,廣東算力產業在精準政策護航與基礎設施提質增效的雙輪驅動下,呈現出勃勃生機。
正如韶關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少榮在致辭中所言:“算力就是生產力,沒有算力就沒有人工智能。”近年來,廣東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高位組建算力基礎設施發展工作專班,統籌推進全省的算力布局,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并出臺人工智能專項政策,推動新一代大模型在政務服務、智能駕駛、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深度應用。
政策目標始終清晰且具進取性。去年3月,九部門聯合發布的《廣東省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暨“粵算”行動計劃(2024-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算力規模達38EFLOPS,智能算力占比50%,建成10個智能計算中心。
三個月后,《廣東省關于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若干措施》進一步將2025年的算力規模目標提升至超過40EFLOPS,并前瞻性設定2027年超60EFLOPS、基本建成全國領先算法與算力網絡體系的目標。
今年,《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我省將重點圍繞智能算力基礎底座、核心算法與數據安全、具身智能、前沿技術、創新場景應用等方面,持續組織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旗艦專項,加快解決超大規模算力調度、邊端算力芯片、大模型技術,支撐打造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
在基礎設施布局上,廣東的算力基礎設施不僅追求“量”的達標,更在“質”與“效”上持續突破。依托廣州、深圳兩大國家級超算中心,并建設韶關數據中心集群、鵬城云腦、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等一批高水平智算中心,廣東綜合算力指數穩居全國前列,為大灣區融合發展提供了強大數字底座。
不僅如此,以鵬城實驗室“中國算力網”專項為代表的關鍵技術攻關成果斐然。“我們已經實現了單纖雙向超500T的新型光傳輸系統,研發了算力網廣域長距離RDMA技術及設備,構建了異構算力廣域協同新型計算體系。”鵬城實驗室副主任尤肖虎在本次大會上介紹,“相關核心關鍵技術將直接支撐韶關等樞紐節點的建設,形成區域性算力專網,構建高效能算力調度系統、大模型基座與應用計算系統。”
算力大腦賦能百行千業
算力的提升,為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算力也如同外腦一樣,有力推動各行各業的智能化,為廣東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在生活中最熟悉的算力應用就是圖像、視頻的AI自動生成,以前制作一個視頻花費時間和精力較大,現在通過大模型調動算力,很快就能生成。“其實,不僅是圖片、視頻生成,算力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參加本次大會的軟通智算科技(廣東)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春元介紹。
據了解,目前企業普遍使用的ERP和OA等管理系統也在得到大模型和算力的加持,讓企業管理更加智能。以前企業招聘和財務報銷等工作都需要人工操作OA來完成,如報銷需人工將賬單輸入系統后再填表、走程序,而有人工智能賦能后,賬單錄入后系統自動識別、自動填報,整個過程實現“一鍵生成”。
“這是將大模型以插件形式植入ERP或OA系統后實現的效果,大模型此前經過了數據訓練,能智能完成識別、填表、走賬等程序,這個過程需要算力的支持。”王春元說。
不僅如此,針對各行業具體業務的人工智能模型,算力的加持則更加復雜,應用前景更大。“我們公司針對風力發電如何降低故障率、提高發電時間開發了一款故障預警預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能自動對風機運行狀態和環境因素進行分析,提出智能預警和預防對策,提前預防故障,提高風機發電時間。這個大模型就是通過喂數據和不斷訓練,讓模型具備專業分析能力。”王春元說,這就相當于有了一個由算力驅動的“企業大腦”,為企業24小時保駕護航。
針對千行百業開發的垂直模型,能夠解決行業痛點、提高行業效率,正在改變著千行百業,為廣東產業智能化提供動能。王春元說,像這種“企業大腦”垂直大模型正處在爆發的初期,發展潛力很大。
人形機器人也是廣東重點發展的產業。“有了算力大腦支撐的機器人,可以居家為老人提供照護服務,也可以在手術室參與完成精密的手術。”在本次大會上,廣東省科學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教授吳智恒為與會者分享了算力加持下的智能機器人在各領域廣泛應用的前景。他說,人形機器人可以應用在家庭助理、醫療和康復、工業生產、搜索與救援等各種場景,其中前景最大的還是家庭服務機器人,可以為家庭提供從簡單到復雜的各種服務。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爆發與6G創新的突破形成“雙浪疊加”效應,站在新起點,廣東正積極向新而行、筑基創新,擁抱智能浪潮。
韶關如何成為“算力之城”?
在人工智能加速賦能千行百業的浪潮下,韶關憑借獨特區位與資源優勢,深耕數據產業,以要素成本“更優”、通信網絡暢達、算力資源豐富等硬核實力,全力打造“算力之城”。“站在新時代風口的韶關,發展算力產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底氣,更具優勢。”陳少榮說。
在算力投資領域,韶關集群潛力巨大。韶關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目前還有建設用地近4000畝,依托豐富的新能源資源,可為落地的智算中心提供綠電直供。同時,當地電力富余超百億度,綠電占比達56.7%,工業電價全省最低,“算力券”政策極大降低企業成本……韶關的要素成本優勢顯著。
“我們與華為深度合作,可保障充足的華為服務器供應。”韶關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蔣紅林介紹,目前,韶關集群已形成豐富的算力資源,歡迎各地企業家來韶建設“算力飛地”,共同探索國家“東數西算”戰略實施的廣東區域合作新模式。
算力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堅實的制造業根基與完備的配套體系支撐,在韶關,制造業與算力產業正深度融合,勾勒出一幅蓬勃發展的產業圖景。
當下,一批制造業及配套產業項目加速匯聚,成為推動算力產業發展的強勁“制造引擎”。在上游,華天科技、朗科科技等12個工業項目已順利投產,中興通訊等7個硬件制造項目正穩步建設。“韶關集群建設提速,將催生約300億元機電設備及2000億元服務器的采購需求。加之服務器平均5年左右需更新迭代,韶關集群的機電設施和服務器市場潛力巨大。”蔣紅林介紹。
在下游,產業生態同樣活力涌動:百度數據標注基地已有6家服務商入駐,電信數據標注基地具備作業條件,廣州數據交易所(韶關)服務基地已吸納30家注冊會員,并依托省數據資產合規登記開展流通交易,上下游協同發力,共同推動韶關算力生態不斷完善。
本次大會現場,韶關數投公司聯合華為,攜手中國汽研、上海鴻翼等眾多產業合作伙伴,推動創新實驗室正式落地。該實驗室聚焦數據要素、人才培養、適配中心三大核心方向,整合技術與資源,服務國家戰略,助力韶關打造數字產業新高地。
作為廣東省第一批數據要素集聚發展區和省級全域數字化轉型試點市,韶關在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上持續發力,已建成數據匯聚和隱私計算平臺、數據標注公共服務平臺等設施,先進存力中心建設也在加速推進。同時,韶關還出臺專項扶持政策,為入駐企業提供辦公租金減免、員工住房補貼、關鍵技術研發獎勵等支持,展現出十足的發展誠意。
如今,韶關數據產業發展成果斐然:計算規模不斷攀升,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智能算力集聚區;數據資源加速匯聚,全省氣象、交通、文旅、醫療等多領域數據紛紛向韶關集中。在數據流通與交易方面,廣州數據交易所(韶關)服務基地建成運營,數據資源匯聚、產品研發、合規登記、流通交易的完整閉環基本形成,數據產業生態持續豐富。
“我們已建成連接全省各地市的政務外網直連網,網絡帶寬大、安全有保障,還有專門維護管理團隊提供全方位服務。”蔣紅林誠邀各地企業家投資韶關數據產業,共同推動數據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共挖數據富礦。
(記者 唐亞冰 張俊 范永敬)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