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五環境日,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2026年六五環境日全國主場活動,將由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
生態興則文明興。這片南粵熱土何以擔綱此重任?不妨從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說起:
廣州珠江畔,公園的草坪搭起帳篷,藍天白云下,市民在江風里丈量美麗城市的生態尺度;深圳大鵬灣,人們沿著美麗海灣漫步,近距離感受海洋生態之美;茂名信宜錢排鎮雙河村,碧水倒映著嶺南民居,勾勒出美麗鄉村的生態畫卷……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當前,廣東明確經濟、環境、生態、健康、城鄉、制度“六美共建”,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牽引,加快城鄉全域美麗建設。這是廣東“粵來粵美”的思路,也是承載國家級生態盛事的底氣所在。
美麗廣東背后的“戰役”
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美麗廣東最基本的底座。
去年,廣東地表水水質持續改善,149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3.2%,國考、省考斷面首次全面達到IV類及以上水質,創有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大氣環境質量領跑先行,AQI 達標率達95.8%,創有記錄以來最好水平;PM2.5 平均 濃度降至20.6 微克/立方米,連續5年穩定優于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期第二階段目標值,“廣東藍”再上新臺階。
這背后是一場場持久的“戰役”。
在大氣治理“戰場”,廣東深入實施空氣質量改善行動,加快推進鋼鐵、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燃煤火電機組和35蒸噸以上大型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涉揮發性有機物企業完成超1100個問題整改。同時推進移動源治理攻堅,督促一批黑煙車復檢達標,并研究開展零排放貨運通道試點。截至去年,全省大氣六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實現連續10年全面達標。
在碧水保衛的“戰線”,廣東深入實施碧水攻堅行動。各地強化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協同共治,超額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年度任務。同時重視重要江河湖庫和源頭水保護,提前完成54個重點流域排查溯源年度任務。近岸海域水質達標攻堅也取得成效,保持全年優良面積比例達90.6%,珠江口鄰近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73.3%,連續2年優于“十四五”攻堅目標。
在凈土守護的“陣地”,廣東有效管控土壤環境風險,部署啟動21個地市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溯源全覆蓋。順利完成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成效評估,全省核準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達1400萬噸/年。同時加力推進“兩新”工作,指導企業充分用好家電以舊換新等政策利好,嚴厲打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非法拆解等環境違法行為。
同時,廣東充分抓住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機遇,狠抓落實整改。截至去年底,針對第一、二輪中央督察組交辦的159項整改任務,已完成131項;共計交辦的1.7萬余宗信訪件已全部辦結或階段性辦結。同時,精準、科學、依法開展省生態環境保護例行督察,實現21個地級以上市省級督察全覆蓋,有力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
綠色發展背后的“博弈”
6月3日,在六五環境日廣東主場活動上,一項制度吸引了與會者的關注。
東莞生態環境局執法一科科長羅怡超,分享了“志愿服務+道歉承諾”從輕處罰模式。某塑膠手機外殼生產的小微企業,出現污染防治設施未按規定運行等問題。當時企業負責人坦言環保意識不足,但卻又面臨資金壓力,一時無力繳納處罰。
東莞有大量小微企業,如何在維護法律尊嚴的同時,又能兼顧企業實際困難?為此東莞2022年首次以市級規范性文件形式,出臺道歉承諾從輕處罰制度;在2024年又對該制度進行優化,如果企業滿足相關情形,向社會公開道歉、承諾守法,參加6小時以上志愿服務,只要不低于法定最低限額,罰金可以減半。制度實施3年以來,從輕處罰案件共949宗,減少處罰金額7076萬元,93%的違法行為能及時改正,較好實現懲教結合,助力企業綠色發展。
這一創新實踐,是廣東平衡“環保力度”與“發展溫度”的縮影。近年來,廣東生態環境部門積極服務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平衡。
環評審批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生態環境部門履行省重大項目并聯審批工作專班職責,動態完善項目和規劃環評服務臺賬,例如積極協調推進太平嶺核電一、二期,陸豐核電1、2號機組,臺山核電二期以及武梅、合湛鐵路等重大項目審批。同時,深化環評制度改革,實現省市環評審批“縱橫雙向”貫通、“一站式”全流程網上辦理。去年全年,全省審批建設項目環評1.4萬余個,投資總額1.54萬億元,均位居全國前列。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也持續突破,廣東著力推動大灣區碳標簽互認,并擴展碳普惠覆蓋城市及領域,還積極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應用,去年全省6個項目成功入選省級EOD庫。
同時,生態環境部門積極投身“百千萬工程”。始終秉持高標準、嚴要求,扛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態環境監管責任,去年全年完成治理的2萬余個自然村中,70%采用資源化利用模式,有效降低建設運維費用,相關做法獲生態環境部肯定推廣。同時強化標準引領,修訂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發布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標準。另外針對重點問題,精準發力、重點整治,新增完成28個國家監管農村黑臭水體整治。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努力
今年4月,一場“打鳥”潮風靡廣東,從城市公園到鄉村田野,從沿海灘涂到內陸濕地,人們用鏡頭、用眼睛追尋著飛鳥的蹤跡,感受生命的律動與美好。
這背后,是廣東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努力。
廣東復雜地貌和濕熱氣候孕育了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包括森林、濕地、海洋、農田及城鎮生態系統等。目前,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3.03%,濕地超190萬公頃,海域面積41.93萬平方公里。
類型豐富的生態系統,使得廣東的物種多樣性位居全國前列。
在這片土地上,記錄高等植物8186種、陸生脊椎動物1052種、昆蟲及其近緣類群超12000種、水生生物超3000種及微生物7165種,形成了多維度的生物資源圖譜。其中,廣東在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方面成效顯著,現存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76種、野生動物321種。
這些成果的實現,離不開監測網絡。
目前,廣東初步構建省域生態質量地面監測網絡,布設涵蓋森林、濕地、城鄉、農田等典型類型的生態質量監測樣地542個,建設覆蓋典型生態系統和重要生態監管區域的兩批7個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實現全省生態系統類型和縣(區)全覆蓋。
其中,在2024年首次完成廣東262個森林和濕地樣地監測,監測記錄維管植物1155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0種、鳥類215種,為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奠定數據基石。
另外,廣東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省生態環境廳等多部門聯合發布《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遵循這份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動綱領,各地各部門協同構建“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格局。
廣東完善就地保護體系,全省設立1361個自然保護地和11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覆蓋陸海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及重要生態監管區域,系統守護中華穿山甲、仙湖蘇鐵等珍稀物種;完善遷地保護體系,建有遷地保護機構超35個,共保育植物超1.5萬種、動物超20萬只,實現36種瀕危植物野外回歸,中華穿山甲、鱷蜥等瀕危物種種群實現歷史性恢復。
在廣東,新物種也不斷發現,為更廣泛的保護奠定基礎。
2022-2024年廣東發表新物種333種,其中2022年發表111種、2023年107種、2024年115種。新物種涵蓋植物53種、動物174種、微生物106種,2024年新種包括海珠微瓢蟲、東方紅雞油菌等。
專家認為,新種發表數據凸顯了廣東省生態本底優勢與科研監測能力的同步提升,為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關鍵科學支撐。
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未來廣東將以《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為綱領,力爭2030年基本形成統一有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改善生態系統狀況,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防范外來入侵,同時提高公眾保護意識,推動綠色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從環境污染治理的“攻堅者”到綠色發展的“引領者”,從生態環境的“守護者”到生物多樣性的“展示者”,廣東正以“六美共建”為筆,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畫卷。這片改革熱土將繼續以綠美生態為基底,書寫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共進的新篇章。
(記者 張子俊 通訊員 粵環宣)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