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一趟由北向南開行的列車同時“驚動”了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經濟圈。
旅客們剛踏上旅途,先是得到發送地當地組織的熱烈歡送,到了大灣區,隆重的歡迎儀式只是算是這趟旅途的“開胃菜”。
其實他們都還沒下車,在專列上就開始享受、感受到周到細致的“廣式服務”禮遇。如此高規格,這些“貴客”到底是啥來頭?
其實,他們就是來自天南海北、來大灣區賞花的452名“銀發族”。他們坐的這趟車,就是為老年人打造的“銀發專列”。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所以這趟“銀發專列”適時開到大灣區來,其實也給記者帶來了觀察銀發“新”經濟的窗口。
要知道,提出“銀發經濟”這個詞時間已經不短了,但還是有不少人強調要擴大對老年人產品開發的高質量供給。這也說明,我們現在提供給老年人的產品、場景和需求,和他們的期待“體感”還是“有溫差”。
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灣區再度發力“銀發經濟”,首先要真正從“銀發族”的角度出發去想問題。比如這趟“銀發列車”,在行程設計上就沒有“按套路出牌”:由南向北一路串聯了多個旅游點,列車可以在景點車站停留等待,還能實現“車隨人走”的靈活安排。
看似等的是“銀發族”的腳步,其實跟上的是從需求出發的適老服務。
到去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了3億人,“銀發經濟”催生也鏈接起了許多新業態、新需求。去年組織開行的旅游列車共運送游客超100萬人次,其中老年游客占比接近80%。
“銀發經濟”想象空間大。但“銀發列車”要開得好,真不容易。很多功夫要下在車上,也要落在下車之后。
負責這趟旅游專列的經理趙華穎告訴我們,當列車抵達當地,就會有地接導游進行全面的接待。住宿、用餐都會為老人們安排妥當。
“服務非常的貼心,行程安排也非常合理,一趟旅途下來跟工作人員、游客都成了一家人。”這趟旅游專列的游客李錦告訴記者說。
從“面上的功夫”到“心上的服務”?!般y發經濟”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產業。只有真正從老年人的需要出發,才能激發新的消費需求。這趟開行在山水間的“慢列車”,是“投資于人”的生動實踐,也是提振消費和改善民生的“雙向奔赴”。
?。ㄓ浾?郭翔宇 林麗麗 戴威 馮雪)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