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山市馬鞍島遠眺,正在建設的深中通道蜿蜒于深藍海面,時而騰空躍起,時而遁入海中,穿行24公里,通向深圳前海。
這仿佛一根穿針過海的銀線,正在“縫合”珠江口,不斷縮小廣深港與中山的聯動半徑。
8月28日,在深中通道建成步入“倒計時”之際,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了一份“發展藍圖”——《中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稱《總體規劃》)。《總體規劃》提出,中山要依托跨江通道,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示范。
與過去不同,《總體規劃》提出了一個全新要求——建設高水平開放的中山,建設一座開放樞紐之城。
什么是高水平開放?這是應對國際多重復雜環境變化,進一步提高經濟韌性的應對之策。然而,高水平開放的背后,更需系統性集成性的內部制度創新來保障開放的水平。
8月30日,中山市委常委會在翠亨新區調研并召開會議。會上發布的《翠亨新區產業規劃和空間規劃》(下稱《新區規劃》),給出了一個答案:中山要面向灣區、面向世界開展區域合作。
《新區規劃》明確,將在中山東部劃出三個高水平開放的“朋友圈”——探索建設“深中經濟合作區”“港中科創合作區”“新中生物醫藥城”。依托這三個“朋友圈”,中山將與深圳、香港、新加坡,在規劃政策、科技創新、現代產業、綜合交通、公共服務、營商環境等領域深度對接、協同發展,以更高水平開放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隨著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山將迎來全新挑戰。
跨越珠江口
畫下“深中經濟合作圈”
8月底,走進翠亨新區的馬鞍島,即將開園的中山生命科學園頗為熱鬧,一邊是園區內部的裝修聲不斷,一邊是前來考察、絡繹不絕的深圳企業代表團。
金準生物副總經理李鎮雄是前來考察的代表之一。前前后后考察到訪園區數次,今年7月李鎮雄決定入駐中山生命科學園,開辟新生產基地。“中山生命科學園離深中通道西登陸點不足4公里。未來深中通道建成通車后,深圳總部和中山基地30分鐘內可以快速互通,加之中山有好的產業配套,很便利。”李鎮雄說。
像金準生物一樣將新項目落地中山翠亨新區的深圳企業,不在少數。今年10月即將開園的中山生命科學園,在談項目超過200個,已陸續招引了30家落戶企業,其中超七成落戶和在談項目就來自深圳。
一批深圳企業正在渡江跨海,“帶飛”對岸的產業經濟。“深圳總部+中山制造”“深圳研發+中山轉化”“深圳鏈主+中山配套”……一場跨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產業鏈變革正在發生。
推動“跨越珠江口”的產業協作,不僅得益于市場“無形的手”。事實上,推動深中合作,政府一直步履不停,尤其體現在交通基礎設施配套的互通互聯、行政審批領域的互通互認領域,以及珠江西岸到東岸的招商引資行動上。
今年6月,官方層面推動下,2023深圳·中山聯合招商大會暨寶安九圍國際總部區·翠亨深中合作產業園推介會在深圳市寶安區舉行。這是深圳、中山兩地首次以官方名義建立聯合招商長效機制,并以兩地設立總部區和產業基地形式實現落地。
作為“深圳+中山”合作落地的載體——深中經濟合作區首次亮相。
然而,在最近發布的《總體規劃》上,才得以窺見這個總規劃面積達66平方公里的深中經濟合作區的“真容”。在現有的空間規劃和產業布局基礎上,中山將利用翠亨新區53.5平方公里和火炬開發區12.5平方公里的土地,構建“一中心三基地”的發展格局。
“建設一個中心”,即馬鞍島城市新中心,主要定位發展總部企業集聚區、科技創新區以及深中未來產業合作區;“三個基地”,指聚焦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高端制造合作基地、重點發展現代文旅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文化與科技合作基地,以及落在火炬開發區民眾街道的深中創新合作區。
聚焦科創、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制造等領域,如此布局深中經濟合作區,中山意欲何為?翻開深圳的產業布局圖,不難發現,深中經濟合作區正在對標寶安區九圍國際總部區,搭建“寶安所需”的現代產業體系。
除了內部布局,更值得關注的是,深中經濟合作區剛好位于深中通道核心輻射范圍內,周圍有深中通道、南珠中城際以及未來的深中城際等重大交通項目,與深圳形成1小時產業協作圈。
以深中經濟合作區為載體,以聯手國際招商為起點,深中兩地正跨越伶仃洋,為珠江口融合發展提供新想象、新空間。
擁抱大灣區
與香港青年共享發展機遇
“7年了,我見證了這里的高速發展。”鴻利達集團商務拓展副總裁蔡銘峰,是一位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的海外碩士。2014年,扎根深圳30年之久的注塑行業企業鴻利達集團將第二個生產基地落在了翠亨新區,
7年前,剛從香港調任中山新工廠任職的蔡銘峰,站在馬鞍島上,滿眼都是工地。“這里的發展速度快。每次出差回來,都能看到新大樓拔地而起。”近年來,伴隨著翠亨新區的發展,鴻利達中山基地不僅落地了集團最先進的智能化生產線,實現了無人生產車間運作,也打通了一條連通深港中的科創和制造產業鏈條。
7年來,不僅落地中山的鴻利達集團成為了“香港科創+中山制造”的縮影,而且愛上崖口煲仔飯和石岐乳鴿的蔡銘峰也潛移默化地成為了“香港人才+中山生活”的活樣本。
隨著區位優勢愈加顯著,香港產業力量逐步向珠江口西岸邁進,港深的人才、資金、技術等各類要素正在加速流入。
今年6月,通過視頻形式,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與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市長肖展欣共同見證了雙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約。兩地開啟“香港創新+中山高端制造”的合作模式。
8月,郭文海又率中山代表團訪問香港。期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分別會見中山代表團一行,并充分肯定中山提出的“香港科創+中山制造”“香港青年+中山創業”“香港人才+中山生活”等合作方案,明確將建立溝通協作機制,推動各領域深度合作,促進兩地融合發展。
善治者,勇于謀勢;決勝者,長于布局。
訪問香港后,中山立即規劃布局。《新區規劃》提出,在翠亨新區和火炬開發區規劃總面積超53平方公里的“港中科創合作區”,打造“1+4”的產業功能片區。
4個功能片區不僅有聚焦發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大健康產業、健康管理板塊及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產業的“港中智能制造基地”,還有服務于科創、科教、人才等領域的特殊功能區——“港中海洋經濟及科創總部基地”“港中科教及綠色經濟基地”“港中高端品質生活區”。
從市場力量到政府行為,更能穿透表象直抵本質——擁抱香港,中山的期待遠不止是產業融合,更多地在于深入科創、人才、技術甚至生活方式等多元化領域的深度融合。這些新的探索,將讓中山高質量發展迎來更廣闊的空間。
向全球邀約
加速擴容國際“朋友圈”
在《新區規劃》公布的三個高水平開放的“朋友圈”中,占地面積最小,僅3.1平方公里的“新加坡-中山生物醫藥城”格外引人注目。產業平臺一直是一座城市開展跨區域合作的重要載體。“中山生物醫藥城”就是中山面向世界發出的一次誠摯邀約,然而,為何第一個收到“邀請函”的國家是新加坡?
這個故事,或許要從10年前說起。
2013年3月,中山翠亨新區掛牌成立,來自新加坡的許添財參與了翠亨新區的城市規劃設計。10年后,2023年3月,擔任新加坡裕新國際董事長的許添財,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再訪廣東。一共6天的考察時間,許添財在中山待了3天。
考察中山的3天里,許添財干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參與中山全球招商活動,并親自接過中山“全球招商顧問”的聘書,承諾由裕新國際集團牽頭負責馬鞍島翠亨國際科創中心的招商運營,為中山搭建“國際+國內”招商平臺。
歷史的車輪下,個體與城市命運相連,碰撞出璀璨耀眼的火花。
在國內,裕新國際集團正與擬上市公司及初上市兩年左右的公司進行溝通,挖掘企業的落地需求。在國外,裕新國際通過新加坡裕新國際總部為翠亨新區設立前置招商點,向新加坡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和國際優質企業推廣大灣區、推廣中山。
“新加坡擁有全球7000多家優質外資企業,生物制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在全球領先,國內與新加坡的生物醫藥聯合研發項目較多,也有在大灣區落戶項目的需求。”許添財坦言,中山和翠亨新區在生物醫藥領域投入很大,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裕新國際將從這方面入手重點招商。
自裕新國際項目在翠亨新區落地以來,新加坡駐廣州總領事館也積極帶領新加坡企業到中山考察,不少新加坡企業有了濃厚的投資意愿。
今年以來,在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下,拓展外部經濟縱深,“走出去”成為各地現實而緊迫的選擇。廣東多地密集出動赴外訪問團,由黨政主官帶隊開展經貿考察。
6月至7月,佛山市市長白濤帶隊赴歐洲;汕頭市委書記溫湛濱帶隊赴東南亞。外向型經濟特征突出的中山也不例外。6月24日至30日,中山市市長肖展欣率中山市政府代表團赴外訪問,第一站就到訪新加坡。
訪問新加坡期間,肖展欣受邀出席了廣東—新加坡合作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和中國(廣東)—新加坡經貿合作交流會。會上,中山翠亨新區貝隆醫療器械產業園作為合作理事會簽約項目亮相,總投資約3.7億元的兩個新加坡投資項目納入經貿合作交流會活動成果。交流過程中,肖展欣更是宣傳推介中山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產業的優勢,誠邀新加坡企業選擇中山、投資中山。
可見,在中山加速擴容國際“朋友圈”的過程中,新加坡率先成為了“盟友”。
因此,8月底,建設“新加坡—中山生物醫藥城”,成為了翠亨新區產業規劃和空間規劃中必不可少的“一筆”。《新區規劃》顯示,“新加坡-中山生物醫藥城”將以產業落地、科研合作及成果轉化為主導,圍繞大健康產業,從研發轉化、醫療服務、人才引進、高端商業、金融合作等五大方面,引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機構。
從跨越珠江口,到擁抱大灣區,走向世界的中山,將積極依托三個高水平開放的“朋友圈”,做實做厚產業“家底”,積極打造成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城市樞紐,為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破題探路。
■聚焦
“產城人”融合發展
打造珠江西岸“綠美門戶”
今日,位于深中通道的西岸登陸點,被靜謐海灣環抱的西灣外國語學校將迎來上千名新入學的孩子;翠亨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投用后,年邁的長者也能在“家門口”享受特色的中醫診療服務;從翠亨大廈21樓俯瞰,翠湖公園仿佛一顆鑲嵌在馬鞍島上的藍寶石,一幅生動的自然生態湖景讓游人洗去愁容……
近年來,翠亨新區城市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城市環境和公共服務配套領域取得系列突破性進展——
從公路交通網絡的完善到水路客運碼頭的建設,群眾在翠亨新區出行更便捷了。貫通全島東西的和信路和貫通全島南北的未來大道兩條“巨龍”全線通車,同時建成中山首個地下綜合管廊項目;三大片區市政路網、香海路等全面動工,首批市政道路今年將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港澳客運碼頭聯檢大樓結構封頂,港澳游客通行將更加便利。
從教育衛生資源的配套到藝術娛樂中心的打造,群眾在翠亨新區生活更有滋味了。去年投入1.5億元后,翠亨新區全面提升了東西片區的教體衛生設施,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截至2023年8月,翠亨新區已建成公辦小學6所、公辦中學1所、民辦學校2所,幼兒園20所、醫院2所,公園21個。以國際競賽的方式高標準打造翠湖體育中心、跨茅龍水道和翠灣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國際范”日益凸顯;今年以來,東片區首座水利工程橫三涌水閘投入使用,為群眾守住防澇的生命線……
數據背后,是一個嶄新的城市面貌。一個個即將拔地而起的城市新地標,一條條通達順暢的城市主干道,一個個“綠起來”的城市公園,勾勒出一座日漸清晰的未來之城。這里的未來生態優美、商貿繁華、宜居宜業,將成為灣區青年與企業的“夢想之地”。
數據背后,更是城市建設方法論的改變。可以看到,翠亨新區已經由“大建設、大開發”階段的“快”,更多地轉向對城市環境品質“美”的追求提升,這也正是中山城市發展理念嬗變的縮影。以“留白增綠”作為重要原則,通過“增綠”大幅增加城市景觀綠化空間,同時注重“留白”,滿足翠亨新區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的需求。
數據背后,也是打造灣區宜居生態人文城市的決心。翠亨新區“十四五”規劃提出,將構筑融合森林、濕地、海洋、公園、綠地、紅樹林等元素多層次網絡狀生態山水格局。聯動城市綠化帶,建設高水平生態屏障綠環,確保森林覆蓋率不低于30%。規劃塑造“綠帶藍脈、多園點綴、多廊串聯、群巒掩映”綠地系統。
城市面貌是大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中,評估城市“軟實力”的重要指標。良好的城市配套,將持續吸引“人流”“資金流”注入。翠亨新區處于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的關鍵位置,更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當前,這座嶄新的城鎮正在積極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加快城市面貌建設,以逐步實現“產城人”融合發展目標,打造珠江西岸“綠美門戶”。
(記者 曾艷春 蘇芷妍 攝影 葉志文)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