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8月初中山黨政考察團到香港考察,提出“香港科創+中山制造”“香港青年+中山創業”“香港人才+中山生活”的深度合作方案后,香港與中山互動再次升溫。上周,8月17日,香港民建聯訪問團到中山市,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在中山舉辦“大灣區企業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中山站)”媒體參觀團暨大灣區集思匯成果分享會活動,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兩地互動都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在深中通道建成通車進入最后一年倒計時的背景下,兩地互動更具意義。深中通道建成后,香港與深圳以及中山將連為一體,廣深港、廣珠澳兩大科技創新走廊將通過深中通道接上“A”字型的關鍵一橫,“香港科創+中山制造”的聯動半徑將進一步縮短。此外,通過深中通道,珠江口東西兩岸的都市圈也將連為一體,東西兩岸將上演新的“多城記”。
俯瞰珠江口,以深中通道為橋,東西岸產業圈和城市圈融合的交會點就在中山翠亨新區。圍繞“香港科創+中山制造”“香港青年+中山創業”“香港人才+中山生活”的合作構想,作為深中通道西登陸點的翠亨新區已先行一步,也展現出廣闊的“香港+中山”合作前景空間。
香港科創+中山制造
香港產業力量走向珠江口西岸
自1993年在深圳創立首個營運基地至今,注塑行業企業鴻利達集團進入內地市場發展已整整30年。2014年,經過多輪多地考察,鴻利達最終選擇將第二個生產基地——鴻利達精密組件(中山)有限公司落戶在翠亨新區,打通了一條連通深港中的科創和制造產業鏈條。
經歷近5年的發展,鴻利達精密組件(中山)有限公司已成為鴻利達集團的重要創新“策源地”。鴻利達中山基地有著目前集團最先進的智能化生產線,其健康品數字化智能化車間已實現從上料、零件加工到物流的全流程無人化。
無人生產車間運作,依靠的是一套完善的數字化智能化系統。鴻利達與合作伙伴——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自主研發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數字化管理系統(DMS),從產品研發到量產實現全流程數字化。如今,這套系統已打通鴻利達深圳、中山和馬來西亞三個營運基地的生產數據庫,管理人員通過一套系統即可實時掌握各地的運作狀況。
數字化智能化給鴻利達帶來的效益尤為明顯。鴻利達內部曾測算,按目前的生產規模,注塑產品成型周期每節省一秒,可為公司增加約400萬元的年效益。鴻利達集團創始人、行政總裁蔡俊杰表示,隨著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開展,鴻利達2022年的人均年產值相比2018年增加了約37%,產值和利潤均有明顯提升。
鴻利達的案例,是“香港科創+中山制造”的縮影。區位,是讓香港產業力量走向珠江口西岸的重要因素。“從羅湖發展到福田,之后又到南山、寶安,我相信下一個就是中山。”蔡俊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多年,有一條由東至西的發展脈絡,中山,特別是翠亨新區與前海隔海相望,隨著交通配套的完善,未來發展十分可期。
除了區位,香港科創力量更看重的是中山的制造業基礎。位于南朗街道華南現代中醫藥城內,也有著不少香港企業的身影。成立于2013年的中山萬漢制藥有限公司(下稱“萬漢制藥”),是隸屬于香港上市公司碧生源集團的綜合國家級高新醫藥企業。
“香港科創+中山制造”正在翠亨新區不斷結出新成果。今年6月,中山市政府與香港新華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其中一個合作內容為擬在翠亨新區打造新華(翠亨)港澳國際科創中心暨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工業創新港。具體合作內容包括由新華集團牽頭,引入知名產業研究院、港澳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在翠亨新區培育一個世界級智能工業大會,發起一個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工業技術研究院,打造一個港澳國際雙創基地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心,成立一支中山智能工業創新投資基金,規劃建成一個翠亨新區國際智能工業創新港。
在今年8月的考察中,中山提出謀劃打造“香港—中山科技創新合作區”,隨著合作區落地,“香港科創+中山制造”有望結出更多合作的果實。
香港青年+中山創業
政企聯動架起青年創業橋梁
“完全超乎想象,這次來有太多驚喜!”最近,香港菁英會副主席、vlog領域創作者高松杰參加了由廣東省委網信辦聯合廣東省大灣區辦主辦的“未來已來·灣有引力”網絡主題采風活動,走進翠亨新區,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山、一個陌生卻充滿活力和前景的翠亨新區。看沙盤、看地圖,從高處俯瞰翠亨新區城市風景,遠眺伶仃洋上的深中通道,第一次踏上翠亨新區土地的高松杰邊走邊看邊拍,記錄著眼前這方“新大陸”。
事實上,高松杰對于大灣區并不陌生。香港菁英會一直致力于推動香港青年與內地交流,早在數年前,高松杰就已先行一步,到深圳創業。但由于缺少便捷的直達交通通道,他的腳步主要停留在東岸。通過本次活動,他對中山和翠亨新區有了更深認識。他認為,隨著深中通道建成通車,南中城際等大交通建設,珠江口西岸的優勢將被激發,中山和翠亨新區將成為香港年輕人創業就業的新空間。
今年以來,香港青年到翠亨新區考察創業就業環境的頻率明顯提高。據統計,今年翠亨新區已累計接待香港高校和社會考察團近200人次,其中青年群體占了多數。
相比香港菁英會,成立于1992年的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更關注產業領域的青年人才培養。今年暑期,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YIC飛越灣區體驗計劃”活動首次走進翠亨新區,多名香港籍學子通過活動,最終到鴻利達精密組件(中山)有限公司等新區企業實習。該協會副會長吳慧君表示,協會未來將繼續加強與大灣區的聯系,借助中山等大灣區城市的制造業產業基礎,讓香港年輕人加深對智能制造與高端工業的認識,為大灣區工業創新發展培育人才。
在深中通道等交通“硬連接”和政企合力推動下,翠亨新區與香港青年群體之間架起了更多新橋梁。
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架接橋梁,提供平臺,是翠亨新區的一項使命。建設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平臺已被列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翠亨新區澳中青年創新創業園”則被廣東省政府納入全省“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中。去年9月,“澳中青年創新創業園”已揭牌啟用,可為港澳青年提供政策咨詢、就業創業資金扶持、創業指導、孵化空間等綜合性服務。
圍繞相關建設目標,翠亨新區正開展更多“自選動作”。2021年,中山市出臺《中山市推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在基地內成功創辦初創企業的港澳青年提供最長3年、每年最高6000元的租金補貼;符合條件的港澳青年可申請最高500萬元的貸款并享受貼息支持。在此基礎上,翠亨新區再“加碼”,修訂出臺了《中山翠亨新區(南朗街道)關于集聚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實施細則》,并成立中山(翠亨)粵科人才創業天使一號投資基金(簡稱“中山翠亨人才基金”),為港澳青年人才創業提供從企業注冊、人才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等全鏈條配套支撐。
香港人才+中山生活
3年建設1000套人才公寓
“到翠亨新區工作七年了,可以說,我見證了這里的高速發展和變化。”鴻利達集團商務拓展副總裁(高層管理)蔡銘峰,是一位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而且擁有海外留學經歷的碩士人才。
回憶起7年前,剛從深圳調任中山新工廠任職的情景,他說:“早期,這里就像滿是工地的小島,瀝青路不多。但是,發展變化很快。”負責商業拓展的蔡銘峰,每次出差回來,都發現工廠附近,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一些新增的商業配套和住宅樓盤。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蔡銘峰雖然將家安在了香港,但是每周一半以上的時間,他都會留在中山。每逢周一,蔡銘峰便開著粵港兩地牌照的小轎車,穿過港珠澳大橋,用2個小時抵達翠亨新區,連續5天常住在中山工廠的員工宿舍。
7年時光,讓蔡銘峰潛移默化地成為一名新中山人。獨自加班時,他喜歡在崖口吃一碗煲仔飯,也熱衷到處覓食,品嘗石岐乳鴿和東升脆肉鯇。周末假期,他樂意帶著一家三口從翠亨村的孫中山故居逛到博愛路上的大信商圈。
作為負責商務拓展的高層,他經常接待來自全球各地的客戶。上周,他帶著德國老顧客參觀了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工廠,在深中通道路口,眺望著未來20分鐘可抵達的深圳。幾天前,他又帶了以色列客戶走進了南朗鄉村,為他推介了不少粵菜美食。蔡銘峰說,翠亨新區在發展工業化城市的過程中,保留傳統鄉村的人文風情和特色,這深深打動了過去長期生活在深圳和香港的從業者。
“對比香港深圳高速辦公節奏,我更青睞于在中山和翠亨新區實現生活與工作的平衡。跟我一樣的香港人,在公司還有很多。”蔡銘峰坦言。而蔡銘峰并非個例,在鴻利達集團,有十余位來自香港的同事也過著往返中山香港兩地的“雙棲生活”。
唱響港中“雙城記”,翠亨新區不斷出招,營造“留才”的生態圈,讓更多香港人才扎根新區發展。今年3月,翠亨新區組織了百名碩博招聘對接活動,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等27所海內外知名大學的碩博人才實地走進中科富海等翠亨新區重點企業現場交流,其中超過30人與企業達成就職意向。
除了將港澳青年人才“引進來”,翠亨新區還高標準建立中山國際人才港,打造一站式全鏈條國際化的綜合服務平臺。按照去年出臺實施的《中山翠亨新區(南朗街道)關于集聚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修訂版)》,翠亨新區將通過公建配套、自建、租賃等方式,計劃3年內建設人才公寓1000套,這將為港澳人才在翠亨新區扎根發展提供更多保障。
“這里的飲食、語言都跟香港差不多,生活環境舒適。”對于未來,蔡銘峰早有了計劃。他說,身邊已有不少同事在中山購房置業。“等孩子獨立后,我和太太都有意愿,將家安在中山。”
(記者 雷海泉 曾艷春 通訊員 王錫炎)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